-
〓 斯人远去 唯余程腔——追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李世济 资料图片5月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在京病逝,享年83岁。又一位京剧大师远去,让人唏嘘、哀悼不已。痴迷京剧 结缘程门李世济生于苏州,长于上海。书香门第的她自幼喜爱京剧,11岁那年见到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因外貌酷肖程砚秋而被他收为义女,得到程砚秋亲授,程砚秋还请了芙蓉草、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名家教授李......
-
〓 一份谈话记录和半个世纪的演绎
绿色稿纸的谈话记录红色稿纸的谈话记录(首页局部) 本文提要●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上对这次谈话也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评论。肯定的说法和《毛泽东文集》说法差不多,最常见的是“凤毛麟角”,“首创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学,毛泽东主席肯定了他开辟的哲学史、宗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否定的评论不一而足,都很少涉及学理上的争论,似乎......
-
〓 钱锺书为什么没有被打成右派?
1949年,面对改朝换代的变革,钱锺书夫妇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杨绛说:“解放前,我们是读过大量反苏小说的。但我们不愿远走他乡去当二等公民,仰洋人鼻息。我们爱祖国的语言文化,也不愿用外文创作,所以在世局嬗变之际选择留下。谣言传说共产党要‘杀四十五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凭常情可以否定,或只算我们‘短命死矣’,不愿离开父......
-
〓 山西大学教授陈霞村:三十年专注为权威词典考证评校
对于教授陈霞村,过去的2015年有着特别的意义。1935年出生的他,到2015年刚好八十大寿。这一年年末,30年潜心研究的《词典商榷》出版,全书36万字,对《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这三部权威词典进行考证评校。 “找毛病不是为了拆台”“我在大学里开‘词典学’这门课,前后带过七个研究生。”从1994......
-
〓 我为父亲抄书稿——钱穆先生《读史随箚》的写作与出版
编者按:本文为钱穆先生次子钱行先生,因最近编辑出版母亲的《张一贯致钱穆家书》,而回忆自己参与《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出版的一段往事。并由这段往事而引出另一段更为久远的往事——钱穆先生写作《读史随箚》的故事。今编发此文以飨读者,借以重温宾四先生的名句:“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这事开始在几十年前。......
-
〓 梁启超一生勤奋好学 几次带病听佛学大师讲学
一代宗师梁启超平生经历可称传奇。以康梁致力于变法维新运动“公车上书”就已震动全国。失败后亡命日本,清王朝覆亡之后归国。从辛亥革命迄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从政任高官,最后策动蔡锷云南起义以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篡国称帝,袁世凯羞愤而死。梁启超饱经政治沧桑,后来弃政从事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并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列名四大导师培育人才。......
-
〓 无忧无悔的终生选择——美国杰出汉学家倪豪士——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四
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Jr.),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印第安那大学,获硕士学位,1972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特·斯科姆讲座教授。先后兼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
-
〓 一帘凉月夜横琴——斫琴师丁志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多自爱,今人多不弹。1000多年前,唐人刘长卿即在诗作《弹琴》中道明:盛唐时琴乐就已为“古调”而“多不弹”,面临曲高和寡的落寞与悲凉。千载以后,因为重拾传统回溯根源,古琴文化开始复苏,但一时难改其“小众”文化的属性。弹琴者,固然知音寥落;斫琴者,则更极为罕见。在我市,却有一位痴于斫琴者丁志标......
-
〓 说文谈史:穿着登山鞋的谢灵运
谢安谢玄叔侄是周口太康人,谢玄孙子谢灵运出生于浙江的上虞,他也认为自己是周口太康人。今人郑振铎生于温州,长于温州,高中毕业才离开温州,但他从来自称福建人。盖认的是祖籍。是一种漫长的传统。淝水之战,谢家军打得漂亮。谢玄屡战屡胜,终成高门领袖。谢灵运袭爵为“康乐公”,便是在后来的刘姓王朝那里,也是“康乐侯”。高贵的门第,在......
-
〓 徐冰:不着笔墨画山水
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不用笔墨,如何展现? 干枯的树枝、废弃的麻绳、陈旧的报纸……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破烂”,被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磨砂玻璃光箱内,远看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富春山居图》:墨色秀润淡雅,山水起伏有致。日前,在北京中间美术馆,当代艺术家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装置作品,创造性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山......
-
〓 追忆·李一氓与列藏本《石头记》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20世纪80年代,李一氓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在他主持古籍小组工作的十年(1981—1990)间,主抓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制定、重大古籍整理项目的出版等工作,开创了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新局面。 在海外古籍的复制回归方面,李一氓在三十多年前即认识到,把国内已失传但流散在海外的中国......
-
〓 2021永远的怀念(三)
程镕时(1927-2021) 2021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程镕时,1927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49年本科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2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
-
〓 文史结合,史论兼具———从《唐代科举与文学》看傅璇琮先生的治学方法
【摘要】《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将科举作为研究之中介,把它与文学沟通起来,运用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综合考察唐代文学与科举的关系。其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者对每一问题的论述都以史料为基础,经过对大量原始资料的分析和鉴别之后他才得出结论。二、注重对一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做历史......
-
〓 品智生活:清正廉明好家风
读史受益,几则革命先辈清正廉明的家风故事,犹如一缕缕清风正气,令人心旷神怡。 刘少奇的教诲语。刘维孔——刘少奇的侄孙女,全国刚一解放,她就从湖南乡下转学到北京,一直在叔祖父身边读书。1957年秋,刘维孔高考落榜。当时,一心想上大学的刘维孔,打起了找叔祖父“想办法”的主意。可她转念又想:“爷爷一向遵规守矩,......
-
〓 美国的“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八
费正清(约翰·金·费尔班克JohnKingFairbank1907——1991),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博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美国的现代中国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
-
〓 撒马尔罕的中国诗人
离开撒马尔罕许多年后,耶律楚材还不能自已地回忆起那十年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座中亚城市经历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诗人饶有趣味孜孜不倦地把这些生活中诗意的点滴和微妙的感受都细致地描画在诗里。让我们耐心,慢慢翻动诗页,唤醒诗句,让它自己讲述八百年前的流光溢彩。 撒马尔罕,当时叫寻思干城。耶律楚材在《西游录》中说:“寻思......
-
〓 沈括到底有没有给苏轼“告黑状”?——一条“附注”留下的千年公案
那是一个中华文化绚烂至极的朝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有句断语被反复征引:“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里的“文化”,应不仅仅限于文学艺术、史学道学。中华古代科技成就,也同样“造极于赵宋”。相比唐朝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平庸,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峰突起,高高兀立。明清学人更是远远不能望其项背。李约瑟说:“每当人......
-
〓 社会各界深切悼念傅璇琮先生
傅璇琮先生治丧委员会:惊悉傅璇琮先生仙逝,全所同仁悲悼不已,无不同深惋惜,谨函驰陈,藉申慰问!傅璇琮先生道高德重,学界仰之如泰山北斗;作为本所客座研究员,他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长期关心和支持;他的逝世,是本所和学界的巨大损失。哲人其萎,学界同悲!傅璇琮先生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16年1月23日中华书局:惊悉傅......
-
〓 布衣词人姜夔和他的《续书谱》
宋代文坛群星璀璨。前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司马光、曾巩,后有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和诸多同时代巨星相比,姜夔(号白石道人)并不出众。然而,他以自身的才、学、识,开创宋词“清空”一派,影响文坛数百年;且其才艺跨文学、音乐、书法三界,并均有所建树,实属难得。成就背后是艰辛。姜夔从布衣词......
-
〓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忘师恩·郑敏:恩师冯至
冯至郑敏 1939年,我在西南联大哲学系攻读的是西方古典哲学,选修了冯至先生关于歌德的课,并读了冯至先生翻译的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这些都对我影响非常大。冯至先生研究歌德、里尔克,我也学德文,与他的路子很接近,都看重哲学,觉得德文诗比英文诗更直接。 那时冯先生刚步入中年,虽然按照当时的习惯穿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