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学者钟敬文
钟敬文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者与长久的领军人,他的名字与中国民俗学密不可分。钟先生离开我们近20年了,但他毕生为人民文化事业奉献心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钟先生是一位思想进步、具有民族情怀的爱国者,走过20世纪百年风雨历程,他的人生伴随着中国人追求民族解放、为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他是“历史之舟的搭客......
-
〓 依旧雨打风吹絮满头——也谈柳敬亭
偶然间翻阅旧文《柳敬亭传》,不由心生慕想来。柳敬亭,明末清初人。本姓曹,名逢春。十五岁时,因犯法而亡命盱眙。逃亡途中,休憩在柳树下,“攀条泫然”而对同行人说:“噫,吾今氏柳矣”。(啊,我从今天起开始姓柳了)又因为他生相丑陋,明代大文学家张岱说他是“黧黑,满面疤?”,故有柳麻子之称。十八岁开始学说书,未得师传居然能够“倾......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王叔岷在台湾大学教书,不拘泥旧说,又有系统。改作文,有一句好,他都给标出,顶批、旁批、总评,总是满满的,学生非常喜欢。学生常与王叔岷亲近倾谈,无话不说,甚于家人父子。 ◎废名在北大教大一国文,要求学生每月做一次作文。有次,汤一介写了篇题目是《雨》的散文,自以为写得不错,颇似先生风格。废名发还作文时对汤说......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陈垣重视国文教学。他主持辅仁大学时,当时学校各系大一国文,都由陈先生指定校内教学经验宏富、学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像张鸿翔、柴德赓、周祖谟、启功、牟润孙、苏晋仁诸先生,都曾任课。陈先生自己也曾亲自担任一个大系的大一国文。文廷式是戊戌政变前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有名人物,思想开明,学养深厚,他的《闻尘偶记》开篇即说:“闻事不记......
-
〓 大家·同心同行·蔡尚思:走出书斋 投身革命
20世纪2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风潮对全国几成席卷之势。据时人回忆,除了普罗文学的口号外,便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之介绍,“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如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了”。也正是在此时,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引荐,蔡尚思来到人称“沪上双壁”之一的大夏大学任教。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学者,自然免不了受......
-
〓 马一浮的刻书与鬻书——兼记“儒林图书馆”和“智林图书馆”
马一浮 一 2013年6月,杭州收藏最多民国国学大师马一浮手稿和藏书的浙江图书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六艺春秋——马一浮书林足迹展”,它以马一浮一生读书、刻书、藏书的成就为主线,展示了马一浮在传承中华文明的整个过程中的成就。在展出的实物中,有当年马一浮读书的抄本,以及他所开办的“复性书院”和“智林图书馆”的一些......
-
〓 未名湖畔话两岸,大学堂里说中文——专访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老师
大陆进行改革开放,以及台湾政府开放交流以来,两岸中文学术界的互动可谓相当频繁。学者专家们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在对话与研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对学术的进步有绝对正面的助益。然而,相较于师长们的紧密接触,两岸年轻学子却一直没有机会认识对方。对于两岸学界的交流来说,可谓一大憾事。台湾「筑梦基金会」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甄选了来自各......
-
〓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的一点历史
某日,北京师范大学召集诸教授往图书馆报到。及教授们整装肃客至,便告每人一桌一椅,并发一大张白纸。众人阅之,乃考卷。这是“突然袭击”式的一场考试。其中一教授,在卷眉自署大名,其他未著一字,拂袖而去。众大哗,有效仿者,乃随之而去。此事轰动一时。交“白卷”者,即白寿彝先生。自然,这是“文革”十年中的往事。近几年,在某次白先生......
-
〓 王仲闻——一位不应被忘却的学者
予生也晚,王仲闻先生在我现在服务的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上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开蒙的孩童。到了上大学,读中文系,同学少年,于古代作品最钟情于词,“豪放”不论,单说“婉约”,无过于南唐后主李煜和易安居士李清照了。但那个时候读书只知寻章摘句,手捧《南唐二主词》与《李清照集》,哪里懂得它校订的精审、注解的翔实,更不理会两书的整理......
-
〓 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6周年跨年活动暨北京弘一大师陈列纪念馆精品展即将开幕
岁末年初,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6周年跨年活动即将在北京市怀柔区开放路举办。值此2017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纷纷举办社会文化活动丰富节日气氛。北京弘一大师陈列纪念馆精品展将于春节期间在京郊怀柔开幕,祈愿大众共沾法喜,随喜佛缘。展出时间为2017年1月22日—2月6日,展出地点北京怀柔汽车站旁开放路西口慈恩天下慈恩院......
-
〓 视身如传舍 阅世似东流——遥忆魏宏运先生
2021年7月21日上午10时40分,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魏宏运先生于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7岁。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开拓者、南开史学中兴的领航人和代表性人物之一,历经20-21世纪百年的风雨际会,安然走入历史,留给家人、弟子、朋友无限的哀思。先生床边的书桌上,摊放着翻开的报刊和书籍,似乎在等待主人的再次阅读……那......
-
〓 谢冕:特别的古远清
在中国学术界,古远清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他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做着一种引人注意的学问。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据我所知,在大陆和中国的台、港、澳地区,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界,他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了这些地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各种文类和各地区、各类作家的单独的、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研究范围广是一个特......
-
〓 谭霈生:守望戏剧一甲子
在前不久的谭霈生戏剧理论学术研讨会上,80岁的谭老声如洪钟:“理论研究还需要继续做!从世界范围来说,现在还有许多需要重视的命题,有些东西需要继续下功夫。” 这位对戏剧理论研究孜孜不倦的学界泰斗,最初的梦想却是当个剧作家。如果从那时算起,他对戏剧的“守望”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河北高中为他的“人生大戏”拉开了......
-
〓 美好的中文
时间:2002.4.18下午地点: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室谈话者:章培恒陈村陈村:(看书橱)《清人别集总目》,总目就那么多。章培恒:这别集,哪些图书馆有,都注出来,所以多了。陈村:看不过来。章培恒:这个书是查的,看肯定是不看的。陈村:章先生,能和有学问的人谈话很开心。某虽不才,却好趁机讨教讨教。章培恒:我根本......
-
〓 家风滋养下的百年书风
书为心画。一点一画,无不流露着作者的心性与修为;只字片纸,无不折射着书家人格的光辉。一个书家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天赋;如果是一个家族,父子相传,兄弟争胜,夫妻比试,姻亲相较,书家辈出,前后称雄数百年,那肯定离不开悠厚的家风和良好的教养。琅琊王氏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望族,这个家族无论是庙堂权贵,还是清淡名士,或是书画......
-
〓 梁文蔷、罗久芳、浦丽琳、汪珏 名家后裔在美国
由于地域的关系,海外华人的晚年生活,我们了解得比较少。海外华人名家后裔的生活更是知之甚少。如今他们中不少人已经陆续进入老年行列。他们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我与很多名家后代交往十几年,去年有机会直接去美国拜访他们,写下如下近距离接触的体会。 梁实秋之女梁文蔷:为父亲作品画插画这是为其父梁实秋上世纪40年代所写的《雅舍小......
-
〓 翘楚·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细雨轻撒,轻雾飘在中条山的沟壑间、树丛里、房舍上。在山怀抱里的东峪村,有处恬静的农家院,院内的菜园里一片翠绿,长满了鲜嫩的韭菜、菠菜、豆角等。缠满架的葡萄藤蔓蓊蓊郁郁,下面摆放着石椅、石桌;旁边的竹丛随风摇曳,逗引一群鸟儿“啾啾”地叫着飞来飞去。 一条小狗摇着尾巴,欢快地蹦跳着,友好地迎接着客人。身上还沾......
-
〓 王安石下围棋
五十六岁时,王安石(以下简称荆公)退居金陵,悠游林下,开始对围棋有兴趣,而且甚是着迷。这在长诗《戏赠叶致远直讲》中有生动的描述:棋经看在手,棋诀传满箧。坐寻棋势打,侧写棋图贴。携持山林屐,刺擿沟港艓。一枰尝自副,当热宁忘箑。欢然值手敌,便与对匕策。纵横子堕局,腷膊声出堞。樵父弛远担,牧奴停晏饁。旁观各技痒,窃议儿女......
-
〓 翰墨往事:石鲁“触电”
石鲁画作 在现代书画家队伍中,爱好文学的人不计其数,但是,曾经创作过电影剧本,并且正式出版,投入拍摄并公开上映的恐怕不多。中国画大师石鲁恐怕是其中绝无仅有的一位。 1953年,34岁的石鲁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文代会,精神焕发,创作激情迸发,不但创作了《幸福婚姻》等一大批国画作品,而且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他......
-
〓 1920-1921:作为罗素译员的赵元任
赵元任(后排左二)与罗素(前排右一)、布莱克(前排中)等 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三大学界名人杜威、罗素、泰戈尔到中国巡回演讲,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至今常被人提及。担任三位哲人主翻译的人同样声震宇内,分别为胡适、赵元任、徐志摩。他们在此间的翻译经历也很值得今人梳理,或许可以作为辅线寻访三位世界文化伟人在华的足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