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词给人以力量和慰藉”—2022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姜震的诗词际遇
“诗词给人以力量和慰藉,这也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心灵的永恒栖息之所。”日前,见到姜震,阳光、帅气、沉稳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21岁的姜震来自山东青岛胶州市,是铁道警察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在刚刚落幕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上,他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年度总冠军。 “姜震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恒心,对喜欢的事物能耐心钻研。”......
-
〓 我眼中的名人·顾彬:爱上中国文化的德国诗人
顾彬今年七十岁了。他的许多同辈学者皆已仙逝,而他却“每天骑单车,每周踢足球”,又性嗜登攀,所以至今身体倍儿棒。前些天,他到济南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似一般学者“晚年惟好静”,刚下飞机,他便背上小书包,马不停蹄地爬山去了。这样的秉性,在忙着整理国故的老先生队伍里,确是罕见。作为享誉学术圈的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顾彬甚至......
-
〓 学人小传:刘学锴
刘学锴,1933年生,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并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唐诗选注评鉴》等。另发表......
-
〓 高手在民间·葛招龙:让国宝戏台重现古韵
20世纪60年代,葛招龙出生在盛产能工巧匠的“五匠之乡”宁波宁海。他18岁拜师求技,3年后出师,靠着一手精湛的木作技艺走南闯北,但后来行业式微,他一度放下手艺,做起了小生意。多年前,回到村里的他偶然发现古村保护开发中的古建筑修复需求增多,便翻出尘封多年的工具箱,喊上村里的手艺师傅们一起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队。很快,他就......
-
〓 学人小传:单士元
单士元,1907年出生,1998年去世。北京人。著名清史专家、档案学家和古建筑学家。1924年到故宫博物馆工作,1962年至1984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此后至去世任故宫博物院顾问。主持成立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古建部、修缮队等研究保护机构,发表《整理清代实录记》《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档案名称渊源》等论文,撰有《故宫史......
-
〓 陈忠实的宽厚
4月29日清晨,刚刚在微信圈转发了陈忠实先生仙逝的消息,就接到陕西师大文学院朱鸿教授的来电,他说,他正驱车去医院见忠实最后一面,说着说着,我就止不住语塞泪流。忠实先生让我感佩的不仅仅因为他的如丰碑矗立在当代文坛的扛鼎之作《白鹿原》,更因为他的慈厚善良、胸襟宏阔的人格和品格。还是在二十多年前,读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
-
〓 陈力:任继愈先生琐忆
任继愈 2016年4月15日是任继愈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国家图书馆将于当日在北京举办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并于今年初发起征集参会论文或纪念性文章,在此我们刊发其中的两篇,以表对作为文化巨匠、学术宗师的任继愈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任先生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但馆里的同事们很少称任馆长,大......
-
〓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忘恩师·朱永新:恩师燕国材
朱永新(右)与老师燕国材在一起。资料照片 1980年9月,还是大三学生的我,从当时的江苏师范学院选送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班。当时,教育科学元气尚未复苏,是“文革”后心理学科首次在该校重新开课。学校派出了最强阵容的师资队伍,一批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李伯黍、陈科美、吴福元、陈桂生等已经张开双臂拥抱即将到来的“......
-
〓 2021永远的怀念(十二)
陈章太(1932-2021) 2021年10月17日,语言学家陈章太逝世,享年89岁。 陈章太出生于1932年,福建永春人,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国家语委常务副主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 陈章太积极促进我国语言研究和语言应用研究,曾参与筹备成立中国语言学会和中国应用语言学会,......
-
〓 中国考古报告编写标准的创立者 西藏佛教考古的第一人—宿白的特别之处
宿白近照 李韵摄 “我这些东西也没什么特别的嘛。”每当问及学术成就,宿白总是摆摆手。 北京蓝旗营,普通的住宅,不大的房间,老式沙发,木头桌子,一切就像宿白的口头禅那样——“没什么特别的”。只有满屋的考古书籍、考古报告提醒着记者,眼前这位面容慈祥的老人,正是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宿白。 虽然之前有......
-
〓 走近文艺家·王西京:用灵动笔墨为历史造像
他用画笔为历史和时代造像,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但他又“不按套路出牌”,从不用一个模式去“套”,力图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题材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手法。他说,绘画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题材有感觉、有冲动、有创作欲望,你再去画。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整个西安城已经进入梦乡。城市东......
-
〓 夫妻携手传皮影
“吱呀!”推开郭宝皮影传承馆的大门,我们看到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皮影、剪纸的成品和书籍,房间左侧的案几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未完成的皮影作品和制作工具。拿起案几上的一幅皮影作品,郭宝打开了话匣子:“这是前几年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们联合设计的皮影画,是一个Q版的穆桂英,和墙上挂着的这幅是一个人,别看它小,做起来更费工,尤其是......
-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唐圭璋先生的学问与人品
唐圭璋先生(1901-1990)是我所敬佩的一位词学前辈,他和我的导师夏承焘先生,都在庚子年出生。夏先生出生于1900年2月 10日(夏历庚子正月十一日),唐先生出生于1901年1月23日(夏历庚子十二月初四),依夏历计,都在庚子年。一个年头,一个年尾。另外,龙榆生、詹安泰,出生于1902年,比夏、唐二人少两岁。夏承焘......
-
〓 战国策派:他们到底说过些什么?
重读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的著述与生平,不禁生出许多感慨:无论是历史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首先都应当让人知道“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知道了历史真相,才能建构“人的历史”,既避免重蹈覆辙,更能指引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我甚至想到:如果说塞缪尔·亨廷顿因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而被称为“过去50年中世界上最有影响力......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据说,有一次,外国文学专家施咸荣对钱锺书先生说,他读不懂乔伊斯《尤利西斯》。钱先生大笑着对杨绛说:“又一个承认读不懂的老实人!”◎顾颉刚的读书笔记,从1914年到1980年,从未间断,200多册本子,400万言。◎上世纪30年代,蔡尚思曾在南京龙蟠里的国立图书馆翻阅了数万卷书。柳诒徵馆长对蔡说:“你把那些书虫都赶走了......
-
〓 如果重新选择,我仍首选编辑
——访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7月29日,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会在京举行。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荣获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新闻出版领域的这一最高奖项,梁光玉觉得是给自己颁发了一张编辑“合格证”,是对自己近四十年编辑工作的认可和勉励。仅此而已。实际上,远非“仅此而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
-
〓 老舍语言的魅力
20世纪90年代,我曾组织过一次“文学语言规范化”讨论,引起文学评论家和语言学家非常有趣的争论。一位知名文学评论家说:“文学语言本质上是反规范的”,文学语言追求的目标就是“扭断语法的脖子”。此话一出,立即受到语言学家的激烈反驳:这话并没有“扭断语法的脖子”,要想“扭断语法的脖子”,就得“把这句话说成‘脖子的语法扭断......
-
〓 忆出版家杨德炎先生
现代中国出版业重镇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我国著名出版家杨德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但这位聪慧睿智、风趣儒雅、善解人意、温良谦和饱学之士生前的音容笑貌却常在我的心头浮现,犹如昨日。德炎和我是上海老乡,他大我六岁,我和他交往四十多年,近半个世纪,可谓亲如兄弟,亦师亦友亦学长。记得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夏秋之交,大学毕业刚被分......
-
〓 从书法到佛法——恩师雷珍民先生与赵朴老的不解之缘
一恩师雷珍民先生和赵朴老的相识可谓是不可思议。1982年4月13日,赵朴老陪日本日莲宗友好访华团来西安参加鸠摩罗什塑像安奉仪式,下榻西安人民大厦,在大厦东楼见到榜书题额“凤凰厅”三字,驻足叹曰:此三字哪位老先生所作? 字写得规矩,很有功力,能守得住传统,不易也。得知书者乃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时,欣然欲见。这位年轻人,就是我......
-
〓 胡适与周作人的“诗生活”——摘自《民国笑忘书》
胡适与周作人的交谊,始于“五·四”运动,终于“七·七”事变。在此期间,两人诗文往还,留下许多诗篇,“诗生活”可谓鲜活生动,至今读来还意趣盎然。1917年初,在家乡绍兴教书的周作人,首先从其兄鲁迅寄来的《新青年》杂志上读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等文,对其中“今日当以白话文为正宗”的主张大为赞许。4月间,周作人到北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