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布罗茨基译唐诗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美国 喜欢外国诗歌的读者,想必知道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的名字,知道这位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知道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写出过跟中国有关的诗歌作品《明朝书信》;可是未必知道他翻译过中国诗歌——早期跟汉学家合作,翻译中国古诗,后来学习汉语,直接依据原作把唐诗翻译成俄......
-
〓 在湖湘大地上探索古代中国——张春龙与里耶秦简发掘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他的家乡湘西是一个清奇秀美、民风淳朴的地方,富有一种神秘的魅力。 2002年6月3日,正是在这里——湘西龙山县酉水畔,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现场负责人邹波平发现一块木片上有奇怪的墨迹。由此,里耶秦简发掘和研究拉开了序幕,有人称之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
-
〓 一帘凉月夜横琴——斫琴师丁志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多自爱,今人多不弹。1000多年前,唐人刘长卿即在诗作《弹琴》中道明:盛唐时琴乐就已为“古调”而“多不弹”,面临曲高和寡的落寞与悲凉。千载以后,因为重拾传统回溯根源,古琴文化开始复苏,但一时难改其“小众”文化的属性。弹琴者,固然知音寥落;斫琴者,则更极为罕见。在我市,却有一位痴于斫琴者丁志标......
-
〓 张锦秋:“新唐风”中的文化坚守
张锦秋 资料图片4月4日清明节,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春雨纷纷,万余名海内外华人穿过古柏林,拾阶而上,在祭祀大殿前,整衣肃立,慎终追远,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座黄帝陵祭祀大殿,古朴雄浑,简洁沉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甫一落成就成为公祭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天地......
-
〓 冯友兰与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在四十岁之前即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的撰写。这部专著综合论述了中国哲学史各方面的基本问题,在当时即受到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友兰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组组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在哲学研究和教......
-
〓 2021永远的怀念(三)
程镕时(1927-2021) 2021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程镕时,1927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49年本科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2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
-
〓 文史结合,史论兼具———从《唐代科举与文学》看傅璇琮先生的治学方法
【摘要】《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将科举作为研究之中介,把它与文学沟通起来,运用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综合考察唐代文学与科举的关系。其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者对每一问题的论述都以史料为基础,经过对大量原始资料的分析和鉴别之后他才得出结论。二、注重对一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做历史......
-
〓 沈括到底有没有给苏轼“告黑状”?——一条“附注”留下的千年公案
那是一个中华文化绚烂至极的朝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有句断语被反复征引:“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里的“文化”,应不仅仅限于文学艺术、史学道学。中华古代科技成就,也同样“造极于赵宋”。相比唐朝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平庸,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峰突起,高高兀立。明清学人更是远远不能望其项背。李约瑟说:“每当人......
-
〓 布衣词人姜夔和他的《续书谱》
宋代文坛群星璀璨。前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司马光、曾巩,后有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和诸多同时代巨星相比,姜夔(号白石道人)并不出众。然而,他以自身的才、学、识,开创宋词“清空”一派,影响文坛数百年;且其才艺跨文学、音乐、书法三界,并均有所建树,实属难得。成就背后是艰辛。姜夔从布衣词......
-
〓 苏轼的白发
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对诗人苏轼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他在杭州通判任上,37岁。(据王宗稷《苏轼年谱》)诗人发现头上白发突然多起来。对这种人生历程上的生理现象,措手不及,很不适应,反应激烈。在《吉祥寺赏牡丹》诗中说:“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本文中苏诗写作时间,均......
-
〓 曾祖荫的“学术根据地”
一 曾祖荫教授是我读硕士时的第一导师,我则是他的开门弟子之一。 1985年6月,我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作为首届推免研究生,接着攻读文艺学专业古代文论方向硕士学位。当时是三个导师组成一个指导组,周伟民教授担任组长,另两个成员为王先霈教授和曾老师。学生4人,除了我是应届、脱产,范明华、王济民、李建中皆为往届毕......
-
〓 走近文艺家·郎咸芬:永远的“李二嫂”
85岁的她,曾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戏剧明星,当选为第一、二、三、四、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她主演的《李二嫂改嫁》是吕剧里程碑式作品,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她说,只要活着,就要唱下去,要为老百姓唱一辈子。“小郎,我看过你的演出,我没想到山东还有这么好的剧种。你们的演出非常好,希望你们......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任浙江美院院长。一些老先生常在一起讨论教学和创作。有一次,黄羲先生在潘天寿家里与之争论起来,因为看法不一致,黄先生急得甩了帽子,离开时连帽子也忘在了潘先生家里。第二天,潘先生把帽子带去还给他,两个人又相好如故。 ◎吴景超在清华念书时,循规蹈矩、刻苦用功,后来在南京政府经济部任职......
-
〓 黄香——孝子、贤臣、清官
东汉孝子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千百年来被华夏儿女传为佳话。其实黄香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孝子,而且是一个博学多能的才子,精勤谋政的贤臣,更值得称道的,他还是一个廉洁从政,爱民惜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官。一、天下无双的国士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黄香出生在江夏安陆(今云梦)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其父黄况是西汉宣帝时丞相黄......
-
〓 走近文艺家·骆芃芃:金石传古今 篆刻中国印
她被称为中国的“神刀女”,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她治印近2万枚。她是技艺精湛的篆刻艺术家,是将篆刻文化推向世界的传承者,是将篆刻艺术确立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她在方寸之间,镌刻出大千世界。去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在中国向法国捐赠的每个医疗物资箱包装上,都有一枚骆芃芃设计的红色中国印:天坛和埃菲尔铁塔的形象相互支......
-
〓 我的嫂嫂戴乃迭——杨敏如先生访谈录
杨宪益与戴乃迭 访谈者按:2000年前后,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期间,系里的李岫老师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展一项“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的重点课题(该课题成果为《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李岫、秦林芳主编),我和几位同学也有幸参与其中。李老师约我撰写《传达中国文化的灵魂――中文英译大家杨......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蔡元培做北京大学校长。有一天,一位北大毕业生去见蔡先生,不知为了什么大吵大闹后才离去。第二天他拿着一张求职表格,又去见蔡先生,他申请工作,要蔡先生写封推荐书。蔡先生看看他所填的表格,马上就写推荐书给他。过后,傅斯年去问蔡先生:“昨天他才跟校长大吵大闹,为何今天又肯为他写推荐书?”蔡先生说:“我看他所申请的工作......
-
〓 痴探深泉寻珠光——程民生教授访谈录
【关键词】 程民生;访谈录;宋代地域史研究;学术理念;历史教材与教学编者手记:程民生,男, 1956年5月生,河南开封人,回族。1971年初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1975年到开封纱厂当挡车工。1977年考入大学。1981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9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
-
〓 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是正派和正直——文物大家朱家溍的精神坚守
明永乐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本报记者 李韵摄) 宫中春色资料图片 八仙吕洞宾彩衣(本报记者 李韵摄) 1943年,趁着重庆冬季雾天没有日机轰炸,故宫博物院决定在重庆市区两路口举办一次短期展览。在粮食部门任“专员”的29岁的朱家溍被故宫借调过去当临时工。这件事让朱家溍空前高兴。受家庭影响,朱家溍从幼年时期就对金石书......
-
〓 正直的先生走了,精湛的学问长存——怀念我的老师朱雷
《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朱雷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 朱雷 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我认识朱雷老师将近40年了,跟随他学习也已经20多年了。朱老师生病住院后,我两次专程到武汉看望他。7月18日,在武汉大学举行的“纪念唐长孺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又与先生见面。当日,先生的精神状态还不错,早上8点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