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梦溪:孔子为何寄望“狂狷”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人的性向品格的取向方面,主张以中道为期许、以中庸为常行、以中立为强矫、以中行为至道。但他的这一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并不行于时。即如中庸之说,孔子在力倡此说的同时,已经感到了施行的困难。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的《中庸》一书,是专门阐述中庸义理的典要之作。《中庸》频引孔子原话,一则曰:......
-
〓 由“真我”到“良知”——牟宗三关于“良知”本体的建构
内容摘要: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阵营,其重要特征之一是重视本体论建构。牟宗三由海德格尔的“基本存有论”入手,通过讨论康德关于“我”的含义,区分了以“真我”为核心的“三个我”。进而,他将“真我”与“良知”相沟通,最终确立起“良知”的本体地位,为其“道德形上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关键词:牟宗三;“真我”;“良知”;本体作者简介......
-
〓 《西游记》寓言的解读
内容提要:神话小说以寓言为自己的生命力,而非所谓奇思妙想可以取代。《封神演义》不可谓不奇妙,但远不如《西游记》深入人心,其理不言而喻。精神与肉欲的协调似乎是人类长久热门的话题,《西游记》把如此沉重的话题变得如此诙谐有趣,并由此演绎出心性修持的寓言,没有理由不认真看待。在分析小说寓言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历史老人的教诲,自作......
-
〓 姜广辉:应重新评价荀子的历史地位
最近三十年,我觉得学术界对荀子的研究有所忽视,有所冷落。我认为,研究荀子,可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经学史的方向,一个是哲学史的方向。以前中国没有哲学史,都是从经学、文化上看待荀子。刚才陈来教授谈了近年国内外关于荀子学术研究的动态,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很重要:荀子对待文化传承的态度,及其政治儒学的立场。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八):李鸿章家书
李鸿章家书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仪叟,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1855)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与曾国藩同榜。道光三年......
-
〓 琴心素语
古琴音乐具有深沉含蓄、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最擅长以“虚”、“远”来营造一种空灵的美感。追求内在的神韵和意境,表面上看似极简约、散漫。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采,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
-
〓 王维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误判
在文学史中,王维生平思想的分期,被简单化地用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期与后期,进而又有前期乐观浪漫而作激愤诗边塞诗、后期热情全为禅吞噬而作山水诗等说法云云。其实,只要稍稍静下心来细读王维作品,就会发现这是不准确的。王维前期就积极入世吗?王维21岁被贬济州,直至35岁知遇贤相,十四五年间近乎销声匿迹,多赋闲隐居,这显然不可用......
-
〓 国学博士论坛:君主论之中西比较
——以真德秀《大学衍义》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为例 夏福英,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12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帝王之学”视域下之〈大学衍义〉研究》 博士导师:湖南大学教授 姜广辉 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 吴根友 厦门大学教授 谢晓东 真德秀(1178—1235),南宋思想家和政治家,所......
-
〓 王学典:儒学复兴,必须与自由主义对话
如同大家都已感受到的,最近思想文化领域的确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整个中国的精神气候、文化气候、学术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迁,整个舆论环境正在被重构。换句话说,风向变了,原来刮西风,现在变成东风了,原来刮南风,现在刮北风了。而眼下我们正处在这个重大变迁发生的过程之初。一、整个中国正在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这个变迁是怎样发......
-
〓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就大乘佛教的教义和宗旨来讲的,而“福慧并修”则是从修道者的修行方向和方法来讲的。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因观......
-
〓 写对“妆奁”,为何写错“矢量”?
——从“汉字听写大会”看科技术语识记 虽然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称“大会”)业已落幕,但它引发的汉字书写话题依然炙手可热。 由于从事与科技名词规范相关的工作,笔者自然对节目中有关科技名词的内容特别关注。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令不少成年人折服的这些中学生汉字“达人”,有人能写对“妆奁”“渊薮”“合卺”“户......
-
〓 什么意思?——从四个词语看佛教的语言价值
我国佛教典籍《祖堂集》成书于五代十国的南唐保大十年(952年),至今已有1061年。此书初刻后不久就在中国流失,直到1972年才从日本发现并影印回国。日本著名学者柳田圣山在《祖堂集》影印序中说:“《祖堂集》之重发见,实本世纪初叶之事,可与敦煌古籍媲美。”在翻阅这本禅宗史书时,发现我们常见的词语却有着明显不同的含......
-
〓 日本学者眼中的屈原及楚辞
楚辞文献传入日本的时间很早。日本学者藤野岩友曾著文说明楚辞已经对七世纪成书的《怀风藻》和《日本书记》等产生了影响。《大日本古文书》卷一《写书杂用帖》载:“《离骚》三帙,帙别十六卷。天平二年七月四日,高屋连赤磨。”从卷数上看,此处所谓《离骚》,当即《楚辞》。“天平二年”为公元730年,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此乃日本著录《楚......
-
〓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美学思想之比较
摘要: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虽然都以自然山水和风景为题材,但属于两种不同的绘画体裁,在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山水画家在自然中虚静养气、畅神达意,体现的是一种林泉高志,这正是山水画之东方精神;而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风景画是科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形式,追求形式的数学逻辑与和谐完美,表现逼真的自然空......
-
〓 观天下如指诸掌——中国方志的历史
民间方志收藏者陈占良收藏的部分方志。资料图片常州方志馆 资料图片古之谷歌地球+百度百科如果我们想了解某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今天的第一选择可能是上网搜索。在没有百度、谷歌的时代,人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了解天下四方的概况呢?有,那就是方志。方志就是地方文献的记载,内容兼含地理与历史,形式包括图像和文字。古代的方志全面记载......
-
〓 古琴艺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表现
一琴,亦谓“七弦琴”,俗称“古琴”。据古籍记载,相传古琴的创制者是远古时期的神农、伏羲、尧、舜等。甲骨文中,音乐的“乐”字就是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的象形。这说明早在甲骨文产生以前,人们就使用了琴、瑟之类的乐器。我国现有最古老的文集《尚书》中,介绍当时的演奏方式是“搏拊琴瑟以咏”(《尚书·益稷》),即击器打着节拍,以琴瑟伴......
-
〓 名师谈艺·饶宗颐:求真求是求正——寄语中华文化之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艺,种也,本意种植;后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说,其涵义渐更替为艺术、技艺。“名师谈艺”栏目,邀请国内以及海外致力于中华文化之学与艺术之道的大家名家,萃集所求所行所思,分享治学或从艺之道,以活跃艺术思想,涵养社稷情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新征程。——编 者推广国学,不能偏颇,不......
-
〓 乾嘉史家的“博古”与“知时”
所谓“古”与“时”的关系,即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系,这一命题始终受到历代史家的关注,成为历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大家都以“博古”著称,致力于为古史订误补阙,历史考据学蔚然成风。由此导致相关研究中的一种误解,认为乾嘉史家“博古”而不“知时”,有人据此批评他们埋头于故纸堆中,完全脱离现实需要,为考......
-
〓 定位皇权,肇始宰辅专政——李沆论(君臣关系个案研究之一)
引言对于李沆,恕我寡闻,迄今为止尚未看到专门论述的文章。大概在众多的宋代士大夫中,李沆实在不太引人注目的缘故吧。他仕于宋初太宗、真宗两朝,官至参知政事和宰相。虽居高位,决策主政,但在他的任期内,既没有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也缺少有声有色的作为。仅仅是承平时期的正常作为。因此,在后世,他便成了一个为人遗忘的“大人物”。......
-
〓 《楚辞》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许渊冲译《楚辞》杨宪益、戴乃迭译《楚辞选》卓振英译《楚辞》 《楚辞》直到19世纪末才有英译本,现已出版近20种,其中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翻译的。《楚辞》英译比不上其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传播。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周建忠在《当代“楚辞学”发展纲要》中将楚辞学划分为9个分支。《楚辞》英译及其研究作为海外楚辞学与楚辞传播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