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5月,北京召开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间过去了4年,丝绸之路成为热词,相关图书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使“一带一路”协奏成曲。
本期《光明悦读》为读者推荐两本关于丝绸之路的新著:《丝绸之路文明启示录》的作者丁方,立足于东方大地,从垂直向度俯瞰“一带一路”;《外国文物里的丝绸之路》的主编沈卫星,邀约国外专业人士,从考古发现和各国博物馆藏品解读丝绸之路。新著为读者梳理丝路历史文脉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丝绸之路文明启示录》 丁方 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丝绸之路这个充满历史感和异域味的古老词汇一时成为热词,相关图书层出不穷,蔚为大观。201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南京大学历史系刘迎胜教授的《丝绸之路》一书。 2016年牛津大学彼得·弗兰科潘教授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文版推出。2017年牛津通识读本推出美国人米华健所著《丝绸之路》。2020年尤其佳作纷呈,作家高洪雷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日本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的文化随笔集《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香港城市大学张信刚教授《文明的地图——一部丝绸之路的风云史》等图书的出版,使“一带一路”协奏成曲。
庚子岁末,中国人民大学丁方教授的《丝绸之路文明启示录》打磨三载后亮相,全书从玉石之路与中华民族迁徙开始梳理丝路历史文脉,从亚历山大开创的伟业追溯东西方文化联合体的渊源;以光的形而上学与孔雀磨光工艺,从技术和艺术角度揭示了佛教传播史上最高光时刻,即佛像诞生的历史基础;从东汉永平求法与白马驮经,乐尊敦煌开窟到法显佛国西行浮海东还,探寻中华民族精神信仰史上绵延动力之源;从昙曜五窟到巴米扬大佛,论及曹衣出水与于阗画派,更从象雄文明和轩辕古国的神山圣湖,构筑神圣山水文艺精神的文明地基。
作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创作型思想者,丁方先生立足于东方大地,在中国独具的绝对地理高地,从垂直向度俯瞰“一带一路”,在以传统道家闲适出世的美学特征之外,为中华山水精神注入更为深沉厚重的气质,并视其为东方文艺复兴的主体内容,本书堪称其艺术思想之集大成者。
梳理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本书基本的史学观与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不谋而合。作为人类文明学的重要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中提出了重要的历史时间三分法与经济世界三分法。他认为对一个伟大文明形成决定性影响的是长时段时间,丁方先生书中理解为“不变的历史”是形成民族与国家的生存基础,即山河大地。
丁方进而认为讲述登山寻玉的《穆天子传》是洞悉中华古老文明的一部奇书。玉出昆冈,远在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之前,一条古老的玉石通道早已在欧亚大陆上驿路花开。玉石之路承载着上古先民的玉石崇拜情结,也勾勒出藏羌先民的迁徙路线,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丝绸之路叠合。
自西向东,欧亚大陆上的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轴心时代五大精神高峰,也是如今人类文明的主要骨架。丁方尝试从文明之间自古以来的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信仰传播来解读丝绸之路沿线各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梳理其相互之间内在关联。
跳脱开东起长安的传统丝路叙事窠臼,丁方将目光聚焦于青藏高原,将观测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点落在万壑纵横的巍巍昆仑,在三江源头高峰深谷史诗般并峙的山水体系中,从新的地理高度审视人类文明,并以文艺复兴的跨界思考,还原出历史的完整图景。
阐述文明的传播与文化交流
作为一名著名油画家,丁方先生承担《当前中国美术创作重大问题研究》《佛教艺术图像学研究》等国家级艺术课题,这也使得本书先天带有视觉艺术的视角,丁方注重在敦煌、吐鲁番、龟兹壁画等艺术遗存中,寻找不同宗教思想在丝路各个方向传播的图像、物证,以阐述不同文明和宗教信仰的传播与文化交流。如馆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了1200多年前基督教借助景教衣钵随丝路传入中原腹地,丁方认为这个跨文明的交流例证,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达成民心相通的历史索引。
他以画家的眼光,感知到波斯细密画也通过丝路受到中国艺术的强烈影响,山川、河流、人物服饰都带有中原绘画的因素。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派,安吉利科、波提切利以及教堂寺庙壁画艺术家的图描风格也受到来自东方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王朝乃至遥远中国的影响。
丁方认为孔雀王朝为印度留下的“护法雄狮形象”和“孔雀磨光技术”这两大文化遗产,是希腊—波斯的雕刻艺术与印度佛教精神结合的产物。通过历史文化学解读阿育王石柱法敕上的狮子形象后,他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柱头质料,细致解析了“孔雀磨光”这一雕刻表面的打磨技术,视其为人类艺术史上第一尊圣像出现的技术支撑。“希腊人崇尚并吸纳了印度的宗教思想,而印度人则接受了希腊的造型艺术观念”,犍陀罗佛像成为历史交融的结晶。
他进而从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钱币美学结合心身至善的圣像光轮,破译佛像这一佛教艺术精髓诞生的密码。佛像的诞生使佛教的传播有了无远弗届的标识,远隔千里的云冈石窟昙曜五窟和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均体现出信仰的巨大能量,犍陀罗艺术便是亚欧大陆宗教艺术发展史和思想传播史上的重要枢纽。
探索东方文艺复兴之路
本书一大特点是正文每章后均附有文明兴衰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作者以设问方式,归纳每章主旨,强调所述要点,提炼创新理念,以鲜明的问题意识贯穿全书,近三十组问答如抽丝剥茧,对丝绸之路沿线思想传播史和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行文化、艺术和历史层面的解读,逐步引导读者进入“东方文艺复兴”的思想场域。
“论述中华民族迁徙与玉石之路、丝绸之路、轴心时代,是要说明什么问题?”“从人文地理角度,如何定义亚历山大东征?”“如何理解佛像的诞生在丝绸之路上的划时代意义?”“学术之都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当代文化传播可以从鸠摩罗什的传道事迹中得到哪些借鉴?”可窥作者所思所悟。
通常评价一位作者和一本书,就内容与形式而言,不外乎写什么和怎样写。本书最有价值处还在于作者怎么想以及怎么答。这本有关丝路文明的思考之书、智慧之书、启示之书,可读出丁方近年所倡导的“东方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学”学科理念内涵,他对中国绘画艺术未来所指出的方向以及他对东方文化精神的全新阐述。
换言之,他不仅在写一本丝绸之路的历史书,更是在讲一堂如何推进东方文艺复兴的思想启蒙课。丁方沉思人类命运与文明兴衰,从物质文化到思想哲学,从图像生成到地理发现,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华山水精神,进而畅想东方文艺复兴。继上世纪八十年代只身行走黄土高原、徒步丈量大地、触摸文化肌理之后,以大半生的创作与思考积淀,汇成《丝绸之路文明启示录》一书,可窥其学养之深厚、思想之深邃。
本书以启示录的方式,以历史大散文的叙事,佐以文明沧桑变迁、文脉薪火传续过程中的古今图像,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宏观而又形象地勾勒出了丝路沿线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地貌,堪称一次全景视野下对中西文明纵深的文化艺术导览,更是其东方文艺复兴艺术理念的重要宣言书。本书脱胎于丁方先生“丝路文明启示录”在线讲座,在纯文本初稿基础上,选配六十余幅内容相关图片,基本做到每节一图,以便读者形象阅读。特别征得旅意艺术家洛齐先生授权,将其丝路笔记系列水墨作品作为贯穿全书的设计元素,其神秘而富有诗意的线条,为本书编排增色良多。封面设计数易其稿,为体现丝路主题,选取丝质布纹艺术纸,以抽象的丝路交叉线条与具象的文明符号相点缀,线条交汇处的星星点点,仿若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文明之光。书名“丝绸之路”四字由丁方书法题签,笔力雄健遒劲,恰如其文风之清正,哲思之高远。
在新书出版不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犍陀罗青铜佛坐像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微信公号进入公众视野,这件出土于犍陀罗地区的贴金造像全跏趺坐,是较为典型的佛像坐势,其神奇之处有三:一是面部形象具有古代希腊罗马雕塑特点,二是具有古希腊太阳神雕塑的齿轮式头光(而非圆弧式),三是左手握衣角的动作正是古希腊人单袍裹身时的传统形象。
这尊公元一至二世纪的佛像代表作,以其丰富的希腊元素印证了丁方在《丝绸之路文明启示录》中的直觉推断,令他激动不已。在众多丝路题材图书中,难免有“六经注我”式的想像之作,而这尊佛像恰逢其时的出现,证明了丁方丝路文明学理的殊胜与圆洽。
(作者:王林军,系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