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中山与阳明心学
122年前,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为进中国于世界先进行列,撰写《建国方略》,勾勒含“心理建设”“实业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系统建设工程——一个宏伟的现代化建设蓝图,其中既有世界视野,又从中国国情出发,既借鉴西方经验,又蕴含着中国元素。本文仅就“心理建设”,透视它与传统心学的渊源关系,并从中得到启迪。一《心......
-
〓 唐宋宗族文化的缩影——江州义门陈氏
唐宋时期,生活于长江南岸江州地区(今属江西省九江市)的义门陈氏作为聚族而居的家族典型曾声振大江南北。义门陈氏从一个小家庭逐渐繁衍成一个庞大而稳固的大家族,十数代聚居在一起,“室无私财,厨无异爨”,家崇孝悌,门尚敦睦,“义”风之浓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家族,受到从地方官员一直到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旌表褒奖,成为倡导“忠、......
-
〓 韩国阳明学的发展
朝鲜时期对阳明学的认知开始很早,按照朴祥编写《辨王阳明守仁传习录》的时间推断,应该是在中宗十六年(1521年)。此时王阳明才50岁,距离其代表作《传习录》首次在中国刊行(1518年)才过去三年而已。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朝鲜学界有不少响应阳明学,或至少是对阳明学抱有好感的学者,而且这些学者大都是这一时期在学界和政......
-
〓 国学漫谈: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
-
〓 春秋执政卿:轴心时代的文化主体
导言 一 对于春秋执政卿,罕有研究者将其与轴心时代的文化主体相联结。这是为什么呢? 春秋时期执政卿的主业为朝政而非著书立说,虽然他们是延续500年的时代精英,但其思想仅仅散见于执政实践之中,缺乏系统性的论述。这使得历来的研究者对之缺乏关注,更难将其与轴心时代的文化主体联结起来,看作一个总体。 不知从何......
-
〓 萧放:七夕有爱更“乞巧”
象征“乞巧”文化的手工:穿针引线七夕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进而升华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七夕之夜成为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七夕节俗的丰富与圆满是在六朝时期。六朝时期关于七夕有多种生动地记述,晋人周处《风土记》描述了民间七夕节俗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将庭院洒扫干净,摆上茶几饭......
-
〓 郑任钊:顾炎武的春秋学
顾炎武自称“五十以后,笃志经史”(《亭林文集·与人书二十五》)。顾炎武五十岁那年,也就是1662年,发生了很多事。南明永历皇帝遇害,郑成功病逝,李定国病逝,鲁王朱以海病逝,明朝复兴几无可望。于是,顾炎武全身心投入到经史研究当中,以求发明大义,明道救世。他一再强调所著《日知录》是为后之兴王所准备的:“若其所欲明学......
-
〓 代王言者——以宋真宗朝翰林学士为中心的考察
翰林学士官,谓之内制,掌王言大制诰、诏令、赦文之类。中书舍人谓之外制,亦掌王言凡诰词之类。——宋·赵升《朝野类要》卷2《两制》绪论幼时,读《水浒传》,其中“武松斗杀西门庆”一节,当武松为兄复仇,杀死西门庆到官府自首后,有一刀笔吏因同情武松,在案情报告中,将武松杀死西门庆,有意记为“斗杀”。一个“斗”字,即把杀人性质由故......
-
〓 肖伊绯:胡适的“世界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世界哲学统系图《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世界哲学观”与“双线模式”之创立 胡适的“世界哲学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撰述中已经表露无遗。在开篇导言中,专列“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一条,他写道: 世界上的哲学大概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又分印度、中国两系......
-
〓 甲午文学变局
“甲午”作为清末时期“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因军事、政治事件而被赋予了诸多历史含义的时间概念,其影响所及在器物、制度层面之外,还有文学。“甲午”对于清代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由它引发了一次中国文学内部的结构性调整——以中学为主体资源、兼及吸收外来思想的革新。一个迥异于古代诗文传统的文学......
-
〓 王继如:从“很石”来说“很如羊”
《光明日报》2013年7月29日国学版有杨继刚先生《羊很狼贪》一文,说《史记·项羽本纪》“(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的“羊”字,应该读作“”字,是传说中的一种野兽,状如狮子,食虎豹及人。“很如羊”就是凶狠如同了。这就不仅改读了“羊”字,而且改变了“很”的本义。 ......
-
〓 韦庄好杜诗
唐人选唐诗是唐代颇具特色的文学现象,为学林所雅重。然令人倍感意外的是,饮誉百代之杜甫诗歌却在存世的唐人诗选中遭遇到了空前冷落,除韦庄《又玄集》外,其他选本均对杜诗采取了一种有意的“黜落”。究其根由,或可从两方面予以阐释。首先,作家作品的经典化既存在于其不间断的评价累积,也有赖于各个历史时期读者的反复阅读与欣赏。杜甫言“......
-
〓 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特别关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系统完整,就如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了全面阐述。作为一名亲身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史学工作者,深感鼓舞,谨就此谈一点学习体会。一、史学与中国特色......
-
〓 “青云”考论
从今天可见的可靠文献记载看,“青云”最早见于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王逸注:“言日神来下,青云为上衣,白霓为下裳也。日出东方,入西方,故用其方色以为饰也。”青是古人所谓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之一,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西方属金,其色为白。所以王逸注“青云”......
-
〓 灵和主义
“灵和”是一个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遗忘甚或忽略的术语。而实际上,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可统称之为道教“灵和主义”。 关于道教“灵和主义”的概念意涵,下文拟以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为中心进行阐释。 其一,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态度,主张柔和......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相“因”继承和“损益”发展有着自觉的意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的“因”可以说就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常道”,而“损益”就是对原有的文化有所减损和增益,以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命”。 虽然孔子讲了夏......
-
〓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唐诗与古琴艺术漫谈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的一座宝库,也是我国艺术史中的一座丰碑。在拥有数以万计的唐代诗歌中,有着相当数量的诗篇内容涉及音乐的方面,使其以唐代“音乐诗”的独特风貌而与其他“山水诗”、“边塞诗”、“题画诗”等各领风骚,它不仅数量多,而且作者众,殊多佳作,为后人用以研究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音乐流下了一部宏著的资料巨库。仅以古琴为......
-
〓 宋至明初的战争与北方人地关系变迁
战争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巨大而复杂的,既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也会给农业生产和人地关系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宋至明初这300年间,对于中国淮河以北地区来说,战争的破坏作用格外突出,是导致北方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的主要原因。据《中国军事史》统计,仅1101年到1400年就发生了600多次战争,其中金、元、明改朝换代的大战乱......
-
〓 哲学之极——关于儒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内容摘要: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担当是什么?从一定角度来讲,哲学应当承担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两种......
-
〓 区域史与地方文化:闽南文化与朱熹思想的形成发展
朱熹是宋明理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为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与闽南地区有不少关联,作为朱熹“过化”之地,闽南文化受到朱熹思想的重要影响,同样,在闽南地区的经历和闽南文化的熏陶对朱熹思想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幼时就曾随父到过泉州。考中进士后,首先出仕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