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子“诗教”的核心观念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自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对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礼记·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
〓 宗白华:写出活泼的人民性的作品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宗白华诞辰125周年】 读宗白华美学著作时,生命诗学和科学精神迎面而来、沁人心脾。前者从“流云”小诗走向“体验”美学、“散步”哲学,诗文分属不同文体但精神漫游者的底子较为恒定,都是镌刻在宗白华心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蕴于“心源”隐微处的,是其祖籍地江苏常熟、出生地安徽安庆的江南文化气脉,......
-
〓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举隅
1.《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语文教育界“千呼万唤始出来” 表达“欣喜”的心理活动时,可以用到“高兴”“欢乐”“欢喜”“开心”“快乐”“愉快”“快活”“喜悦”……,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同义储备颇丰的词语群中,教什么不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常常让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陷入困惑。为回应中小学语文教学对科学性、针对性、适用......
-
〓 崔莺莺的东亚“旅行”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和元稹的个人恋爱经历相关,在中国先后被书写为唐传奇《莺莺传》、宋传奇《张浩》、元杂剧《西厢记》等文学名作。“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崔莺莺走出了文学文本,被陈居中、唐寅、仇英等历代画家反复描摹,成了后世文人士子的画中爱宠;她还出现在京剧、昆曲、越剧等各大地方剧种中,至今依然活跃在五湖四海的舞台上。她的故......
-
〓 从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说起——试论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
文物不会说话,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者,引领人们探寻消逝在历史长河里的曾经与过往。兼具中外文化特色的三星堆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巴蜀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30多年前的惊叹尚未消失,三星堆又有新的惊喜。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现六个......
-
〓 冯从吾与关学复振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李二曲在书写关学源流时指出:“关学一派,张子开先,泾野(吕柟)接武,至先生(冯从吾)而集其成,宗风赖以大振。”二曲这一指陈就将冯从吾在关学建构和复振中的“集大成”地位显豁出来。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冯从吾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关学在晚明的生成、更新与复振,这是我们当下推动传统关学“两创”所必须梳理、反思......
-
〓 从人文学科深耕文明探源的中国性问题
【中华文明探源】 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
-
〓 皆有一段圣贤义理在其中——选本批评视野下的散文家王阳明
选本批评视野下的散文家王阳明,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样态,选本对阳明散文既有彰显的一面,也有遮蔽的一面,但由于选本的认可度以及选家对王阳明事功、学术、文章之间的选择与权衡等诸多原因,王阳明成了被遮蔽的散文家。 比王阳明稍后的茅坤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论例”中说:“八大家而下,予于本朝独爱王文成公论学诸书,及记学、......
-
〓 “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大量刻画着工匠名字的出土文物说明这一制度起源很早,源远流长。某种意义来说,“物勒工名”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它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
-
〓 尽览风华:紫禁城见证明清历史变迁
紫禁城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朝二十四帝,近五百年时间中以此为国家中枢之地,政之所出,号令天下。紫禁城从明朝“永乐之治”肇建,到清朝“康乾盛世”定格,是我国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盛世风华历史的见证者。古代社会,都城是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皇宫是国家的中枢之地,建宫迁都是国之大政。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
-
〓 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林风眠与水墨教学的现代转型
水墨画在古典时期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其创作观念与传统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相契合,所以在古代能够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 古典时期的水墨画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大众根基,由此也影响到水墨教学。但因古代教学体系的限制,水墨教学更多地选用了“师徒传授”的单一模式,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水墨风格的传承......
-
〓 冬奥会里的中文创意
在北京冬奥会的大舞台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习俗与当代观念相互碰撞、彼此交融,为中外语言文化开展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互鉴提供了无限可能。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很多匠心独运的语言文化创意成果,灵动的冬奥会徽、传神的体育图标、吉祥的“福”字剪纸,等等。这里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加以解读,希冀“处一隅而观全局”。冬梦、......
-
〓 戚继光时代的军事革新与“兵”“儒”之分
明人茅元仪曾言,“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此论断在后世被广泛认可。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茅氏囿于兵经合一的理念,并没有反映出古代兵学发展演变的细节。兵学发轫于春秋时期,孙武与《孙子兵法》的横空出世将古典军事理论与战略思想推向了巅峰。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指出:“由于该理论(《孙子兵法》)主要关注战争的......
-
〓 痴情的翻译家 世界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共翻译成了多少语言?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一共八种:满文、藏文、锡伯文、蒙文、维吾尔族文、哈萨克文、彝文和朝鲜文。在亚洲的传播中,如果把朝韩算成同一种语言,一共有七种,分别为日文、朝韩文、越南文、泰文、缅甸文、阿拉伯文和马来文。欧洲传播更为广泛,有罗马尼亚文、匈牙利文、希腊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俄文、意大利文、......
-
〓 孟浩然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689—740)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受有唐一代科举入仕的影响,生平结交干谒权贵公卿,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终其一生几乎没有真正踏上仕途。和同时代许多仕宦诗人相比,他的仕进之路显得尤为坎坷。孟浩然仕进研究中有些问题历代争讼不绝,多无定论,笔者不揣浅陋,就两个重要的小问题粗陈鄙见,求教方家。孟浩然谒见的张丞相是......
-
〓 横竖撇捺传文明 书艺润德育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承载和彰显着民族特征与民族品格。广泛开展书法教育,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汉字书写逐渐边缘化,学生对书法普遍缺乏兴趣,也......
-
〓 酒名考古的现场与想象
一中国产酒的历史悠远久长,因酒而生而长的文化同样丰润华彩,但作为商品的酒名(下称酒名),却是中古近古的事(虽然当今的酒名多如牛毛无法统计)。中国第一部大型类书唐人欧阳询所编撰的《艺文类聚》七十二“食物部·酒”里,详尽记有酒的历史、酒的别名、酒事、酒诗等,但没有酒名。唐之前(或者说中国古今诗人)写酒诗最多的可能应数陶潜,......
-
〓 书法艺术的真、善、美
在中国古典审美思想中,对真、善、美的追求贯穿始终,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同样贯穿始终。 在真、善、美三者中,儒家重视“善”与“美”,道家则重视“真”。儒家美学重视社会,道家美学主于自然。儒家对于美、善的追求集中表现在周代贵族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追求之中,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之说,而荀子提出了......
-
〓 楚辞成书与经典建构
“屈平辞赋悬日月”——李白的赞颂其实出自汉初淮南王刘安对屈原的评价。这是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刘安奉诏作《离骚传》,称《离骚》所述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楚辞”出现的第一个历史记录,也是因为汉武帝的赏识:“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史记》这段记载不如《汉书·朱买臣传》交代得......
-
〓 韩愈的人生困境及思想突破
韩愈的文学成就为古今学者所公认,韩愈“学圣人之道以修其身”(《上宰相书》)“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及首倡“道统”,在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些功业,赢得了当时及后人的无限敬仰,而他在长期的人生困境中完成思想突破的事实,却似乎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 韩愈三岁丧父,由长兄韩会和嫂子郑氏抚养成人。约在十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