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代徽州家族法规转型困境及其原因
鸦片战争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变革和法律体系转型,以国家法律为重要渊源的家法族规也经历了近代转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特征。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经济、文化差异甚大,这种转型与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徽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域,其家法族规的转型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展现了近代家法族规转型的区域差......
-
〓 儋州
苏轼晚年被贬为琼州别驾,谪居海南三年,主要生活在儋州,现在的儋州中和镇。这时他有两大意愿:遍和陶诗、完成“海南三书”。 (一)重陷痛苦再度自我超然。苏轼在惠州得知再贬海南,给王敏仲写信,说自己垂老投荒,难以生还:“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与王敏仲书》)他视海南为畏途,从琼......
-
〓 中国古代气象智慧及其书写
天气现象风云变幻,奥秘无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华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日渐适应了四时交替,阴阳变化;辨明了雨雪晴霭,风云雷电;见证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并逐渐探索出气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观天察气、看云识天的气象学识,留下世界上记录最早、传承最久、内涵最广的气象资料,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
-
〓 《毛诗大序》与中华诗学传统
《毛诗大序》,是汉代毛苌所授《诗经》中的一篇诗学理论文章,其作者一说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一说为汉人卫宏。一般认为,此序综合了先秦及两汉儒家的诗学理论,非成于一人一时。《毛诗大序》不仅是解释《诗经》的总纲领,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诗学理论的根基,对中华民族诗学传统和诗学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五四”之后,虽然白话新诗......
-
〓 南唐“四六”的逸情雅韵
迄今为止,南唐文学为世人所重者唯有李璟、李煜和冯延巳的淡雅歌词,其实,在那个与中原政权南北对峙的偏安之邦,“四六”骈辞或许更能代表其兼收并蓄的文化气质。南唐“四六”作家众多,风采韵致各不相同;他们融会南北文风,以“古文”气格行于“四六”之中,表疏章奏,颇造新局,为骈辞艺术的创变与发展贡献良多。 南唐“四六”独盛于......
-
〓 “贺兰山”和“靖康耻”能证伪岳飞《满江红》吗
《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写的?这桩学术公案,争论已近百年,最近又成为热议的话题。由于这是学术问题,笔者尽量不“感情用事”,而是用纯客观、纯学术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撑“此词非岳飞所写”一说! 持“此词非岳飞所写”说的学者,提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贺兰山”在西北方的西夏境内,与起......
-
〓 古诗词中的立秋
立秋为秋之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古人对秋的感怀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感知。《楚辞·九辩》中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首次将悲秋的情绪以文学语言表达于世。汉代也同样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疫病防治与官员治理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许多复杂、具体的工作,其中官员治理处在关键环节。所谓防疫之要,治吏为重。疫情防控中,治吏与防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中央对各级官员的职责进行了严格要求,包括及时奏报疫情、采取多渠道防疫措施、实施积极的救灾赈恤等。为强化疫情防控责任,政府加强官员治理,确保各级官员恪......
-
〓 魏晋南北朝《尚书》学的重要问题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书》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若干《书》学公案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如《舜典》《泰誓》《益稷》的版本问题;王肃、郑玄之争;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作者及真伪。这些问题不仅是《书》学史,也是经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此外,魏晋南北朝是《书》学研究的转型时期,殊异于前朝后代,出现若干转型期特点。就......
-
〓 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我们今天谈论陶渊明,每每简单地将其视为隐士。其实,陶渊明的底色,并不是一位隐者。从他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杂诗》其五),到中年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大济于苍生”的济世热情,贯穿陶渊明的一生。每位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希望在社会舞台上......
-
〓 楚歌还是吴歌——乐府古辞《江南》的地域考察
古乐府《江南》是现存较早的乐府歌辞之一,也是诗题中出现“江南”的最早文学作品。在讨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时,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然而,近来学界对“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吴地则多被称为“江东”。(陈志坚《江东还是江南——六......
-
〓 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春分刚过,清明将至。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中,时光荏苒。从夏朝到周朝逐渐建立起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其中不仅包含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促进和服务了历史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今天的气象学研究也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气象学是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作为宝贵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其作用与价值有待学术......
-
〓 横竖撇捺传文明 书艺润德育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承载和彰显着民族特征与民族品格。广泛开展书法教育,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汉字书写逐渐边缘化,学生对书法普遍缺乏兴趣,也......
-
〓 民间文书档案的归户性
民间文书档案既是国学资料的内在补充,也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几十年来,它已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举凡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太行山文书、石仓文书等。当我们因大量的新发现而欢欣鼓舞时,一个严肃的基本问题愈发需要我们正视:如何正确把握民间文书档案的基本属性与特点?一大凡文书都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而形成的,都会包含一定的信息内容......
-
〓 雅化、民间性与文学性——理解传统说唱文学子弟书
在现代学术体系和学科划分中,以传统说唱文学为主体的俗文学的研究一直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如何进行“雅化”,一个是如何保持“民间性”。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学者们致力于确立俗文学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在民间文学的研究中,则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展现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形态。在未来的研究中,发掘俗文学的“文学性”,或许是有待我们致力的一......
-
〓 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确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
-
〓 《文选》与山水美学的建构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确实,在晋宋之际,自然山水已从此前的比德兴情转而虚灵化、情致化,成为审美的客体,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的集中涌现,从创作实践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英俊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
-
〓 《孽海花》中的科名和课艺
曾朴手拟过一份《〈孽海花〉人物名单》,把全书划为“旧学时代”“甲午时代”“政变时代”“庚子时代”“革新时代”“海外运动”六个部分。《孽海花》又有个特点,即人物和事件多有原型。“影射的人物与轶事的多,为从来小说所没有。”(蔡元培《追悼曾孟朴先生》)作为虚构文本,书中自有时空的伸缩腾挪;而参诸史实,大体上也可以编年系地......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的城市内涝与治理
在中国古代,城市因暴雨积水导致的内涝现象并不鲜见。以中国历代都城为例,唐长安城曾因暴雨或久雨而陷于涝灾之中,《旧唐书·五行志》载,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连夜大雨至二十三日”,使“西京平地水深四尺”,又记载开元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暴雨”,“使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也常积水为灾,仅《宋史·五行志》中便有数......
-
〓 从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说起——试论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
文物不会说话,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者,引领人们探寻消逝在历史长河里的曾经与过往。兼具中外文化特色的三星堆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巴蜀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30多年前的惊叹尚未消失,三星堆又有新的惊喜。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现六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