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时空意识
清吴淇评谢灵运诗“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选诗定论》卷十四)。论者也大都指责谢诗雕刻骈俪之风和景、情、理不相融合之病。然而,谢诗意境阔大悠远,风格恢宏豪放,深得李白、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的推崇。白居易论其诗“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读谢灵运诗》),意谓谢诗乃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谢灵......
-
〓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目前学界各有分说,意见比较集中的有“魏晋南北朝说”和“南宋说”两种。前者以中山大学的吴承学先生为代表,后者以复旦大学的王水照先生、四川大学的祝尚书先生为代表。这个问题很值得认真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的问题,更关乎中国文章学的本体特征、文体范围及理论体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中......
-
〓 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中国画的大写意以老庄哲学美学为认识基础,与以诗词为代表的文学形式有着深刻的联系,综合了书法尤其是草书的艺术成就,高度体现出中国文人“尚意”的审美追求、“书画同体”的造型观和“超以象外”的个体生命体验。 中国画的大写意实践以五代两宋的人物画为肇始,五代的石恪、南宋的梁楷以粗阔的笔墨、简概的造型,开创减笔人物画风,石......
-
〓 酒名考古的现场与想象
一中国产酒的历史悠远久长,因酒而生而长的文化同样丰润华彩,但作为商品的酒名(下称酒名),却是中古近古的事(虽然当今的酒名多如牛毛无法统计)。中国第一部大型类书唐人欧阳询所编撰的《艺文类聚》七十二“食物部·酒”里,详尽记有酒的历史、酒的别名、酒事、酒诗等,但没有酒名。唐之前(或者说中国古今诗人)写酒诗最多的可能应数陶潜,......
-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
-
〓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的文化记忆书写
宋代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交的时代巨变,仓促南渡,当其惊魂甫定、痛定思痛时,往日之生活情境、故事、人物,便时时浮现脑际,历历在目,因空间阻隔和时间流转而变得愈发清晰深刻,由此构成其后期作品中鲜明的时代记忆主题。这些记忆成为理解李清照情感指向和心灵历程的路标。“忘了除非醉”:抗拒遗忘的记忆。《菩萨蛮》提出了一个......
-
〓 李白乐府诗的继承与创新
乐府诗是李白诗里尤为重要的一类,在《李太白集》中,乐府编为4卷,计149首,其中多数为拟古乐府。李白乐府,名篇极多,如《蜀道难》《远别离》《梁甫吟》《将进酒》《战城南》《行路难》《关山月》《长相思》《襄阳曲》《丁都护歌》《静夜思》《玉壶吟》等,均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乐府诗至李白,无论是题材、境界、风格、语言,都有......
-
〓 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又为文学批评家所常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才子”一词最早出现时,“才”却并非专指......
-
〓 楚辞成书与经典建构
“屈平辞赋悬日月”——李白的赞颂其实出自汉初淮南王刘安对屈原的评价。这是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刘安奉诏作《离骚传》,称《离骚》所述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楚辞”出现的第一个历史记录,也是因为汉武帝的赏识:“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史记》这段记载不如《汉书·朱买臣传》交代得......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的城市内涝与治理
在中国古代,城市因暴雨积水导致的内涝现象并不鲜见。以中国历代都城为例,唐长安城曾因暴雨或久雨而陷于涝灾之中,《旧唐书·五行志》载,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连夜大雨至二十三日”,使“西京平地水深四尺”,又记载开元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暴雨”,“使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也常积水为灾,仅《宋史·五行志》中便有数......
-
〓 从方言地理看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广袤大地,锦绣山河。当代中国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使用一百多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属五大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各大语系在地理上所占的面积,以汉藏语系最大,阿尔泰语系次之,其余三个语系所占面积皆甚小。就单种语言来说,以汉语及其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地理分布最为辽阔,遍布全国各地。汉语方......
-
〓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出版与传播中医?
█目前中医药走向世界最大的短板在于,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较强的专业化中医组织、国际性机构,诸如权威性的中医专业学术期刊、世界性的中医药大奖等传播手段,软肋仍旧是中医药知识与思想的传播。在虎年岁尾的疫情中,特别让人担心的是上年纪的老人。自从父母先后在2016年、2019年离世之后,家族中最让我担心的是已经年近八十的姑姑,所......
-
〓 秦人的发展历程与早期中国的族群融合
图一 【光明学术笔谈】 关于秦人的族属和文化来源,学界历来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不同的意见。正如王子今指出,认为秦人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但是后来其主要部分曾迁徙到西部,活动于华夏文明圈西界的说法,可能是有道理的。在西部长期艰苦的生存斗争,使得他们逐渐接受了原本生活在西部甘肃青海一带,与中原华夏部族渊源不同的......
-
〓 揭开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
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关注热度再度火爆,各种猜测和解释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迄今为止,三星堆这六个坑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我们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新事......
-
〓 冯从吾与关学复振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李二曲在书写关学源流时指出:“关学一派,张子开先,泾野(吕柟)接武,至先生(冯从吾)而集其成,宗风赖以大振。”二曲这一指陈就将冯从吾在关学建构和复振中的“集大成”地位显豁出来。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冯从吾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关学在晚明的生成、更新与复振,这是我们当下推动传统关学“两创”所必须梳理、反思......
-
〓 尽览风华:紫禁城见证明清历史变迁
紫禁城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朝二十四帝,近五百年时间中以此为国家中枢之地,政之所出,号令天下。紫禁城从明朝“永乐之治”肇建,到清朝“康乾盛世”定格,是我国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盛世风华历史的见证者。古代社会,都城是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皇宫是国家的中枢之地,建宫迁都是国之大政。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
-
〓 古籍今译的优劣与问题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今译,是指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它是贯通古今的桥梁纽带,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的需要,是古籍今译的目的。传承古代文化,首先要阅读古籍,而古籍多用文言写成,语言成为今人阅读古籍的最大障碍。商周的典籍,春秋已有解......
-
〓 《文选》与山水美学的建构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确实,在晋宋之际,自然山水已从此前的比德兴情转而虚灵化、情致化,成为审美的客体,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的集中涌现,从创作实践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英俊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
-
〓 中华法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法文化虽遇百折而不挠,勇克时艰,代有兴革,形成了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影响深广的中华法文化体系,并因其连续性、特殊性、包容性,成为世界法文化史上最为绚丽的一章。中华法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表现出深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动力资源、坚韧的韧性性格,所有这些可归结为一个基因,那就是中华......
-
〓 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
稻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重要食物(全球60%以上的人口以此为主食),一般来说,根据其淀粉含量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粘稻米质黏性小而胀性大;糯稻米质黏性大而胀性小。糯(包括稻和米)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中有特殊的用途和地位,能够体现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内涵,并对族性有一定的形塑作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