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代诸子学研究的义理转向
乾嘉是经典考据学盛行的时代,学者因探究儒经义理而兼及诸子典籍,其意本在以子证经、释经,其结果是先秦子书因朴学的兴起而复活。朴学方法论的经典表述是戴震的“由字通词,由词通道”,即由考文、知音而后通达于道体。诸子学研究也是如此,乾嘉学者在援引诸子以证经、释经时,他们关注的是诸子书的材料性价值,而非诸子学所蕴含的形上道体。到......
-
〓 《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
汉代流传的鲁、齐、韩、毛四家诗学,以及近年陆续发现的阜阳汉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海昏侯墓简等出土资料,都显示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
-
〓 儋州
苏轼晚年被贬为琼州别驾,谪居海南三年,主要生活在儋州,现在的儋州中和镇。这时他有两大意愿:遍和陶诗、完成“海南三书”。 (一)重陷痛苦再度自我超然。苏轼在惠州得知再贬海南,给王敏仲写信,说自己垂老投荒,难以生还:“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与王敏仲书》)他视海南为畏途,从琼......
-
〓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思考
如何理解生命,或者说,如何理解怎么活与怎么死,是伦理学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就成为古希腊哲学家们反思善恶、人生与幸福的标志性事件,并影响至今。因此,对人类而言,生命或生死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普遍性的、超越性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文化、任何国家之中,该问题都必然受到......
-
〓 “贺兰山”和“靖康耻”能证伪岳飞《满江红》吗
《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写的?这桩学术公案,争论已近百年,最近又成为热议的话题。由于这是学术问题,笔者尽量不“感情用事”,而是用纯客观、纯学术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撑“此词非岳飞所写”一说! 持“此词非岳飞所写”说的学者,提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贺兰山”在西北方的西夏境内,与起......
-
〓 论《诗经》“经”的意义
一 我们把“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称为现代诗经学或现代诗学。它的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对于其中篇章和其他的爱情、婚姻、家庭、劳作、军事题材的诗有什么区别,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普遍说明不够不透甚或阙如。《诗经》既然叫“经”,则我们对它有更多的文化期待,亦属顺理成章,可现代诗学并不能满足我......
-
〓 从方言地理看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广袤大地,锦绣山河。当代中国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使用一百多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属五大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各大语系在地理上所占的面积,以汉藏语系最大,阿尔泰语系次之,其余三个语系所占面积皆甚小。就单种语言来说,以汉语及其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地理分布最为辽阔,遍布全国各地。汉语方......
-
〓 现存《吾炙集》未收王渔洋诗问题考辨
《吾炙集》为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所编选的一部诗歌总集。由现传的版本可知,其选取诗人(除去重收的)有21家,诗作245首。有关此总集已有近代的徐兆玮(剑心)、张继良(南祴)、邓实、留玉以及当代的蒋寅、孙之梅、朱则杰、张晖等学者研究。他们或专门对《吾炙集》进行概述,或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通读各种文献,我们发现,其中......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疫病防治与官员治理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许多复杂、具体的工作,其中官员治理处在关键环节。所谓防疫之要,治吏为重。疫情防控中,治吏与防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中央对各级官员的职责进行了严格要求,包括及时奏报疫情、采取多渠道防疫措施、实施积极的救灾赈恤等。为强化疫情防控责任,政府加强官员治理,确保各级官员恪......
-
〓 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我们今天谈论陶渊明,每每简单地将其视为隐士。其实,陶渊明的底色,并不是一位隐者。从他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杂诗》其五),到中年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大济于苍生”的济世热情,贯穿陶渊明的一生。每位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希望在社会舞台上......
-
〓 近代徽州家族法规转型困境及其原因
鸦片战争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变革和法律体系转型,以国家法律为重要渊源的家法族规也经历了近代转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特征。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经济、文化差异甚大,这种转型与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徽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域,其家法族规的转型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展现了近代家法族规转型的区域差......
-
〓 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确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
-
〓 中国古代气象智慧及其书写
天气现象风云变幻,奥秘无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华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日渐适应了四时交替,阴阳变化;辨明了雨雪晴霭,风云雷电;见证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并逐渐探索出气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观天察气、看云识天的气象学识,留下世界上记录最早、传承最久、内涵最广的气象资料,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
-
〓 楚歌还是吴歌——乐府古辞《江南》的地域考察
古乐府《江南》是现存较早的乐府歌辞之一,也是诗题中出现“江南”的最早文学作品。在讨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时,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然而,近来学界对“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吴地则多被称为“江东”。(陈志坚《江东还是江南——六......
-
〓 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江南”是一个多变的名词,具体而言有地理的江南、政区的江南、经济的江南与文化的江南。作为文化的江南,其突出表现便是山、水、诗(文学)、书(书籍),对于山、水、诗诸方面,前贤时彦关注较多。“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最重要的国家符号之一。发掘“江南书籍世界”的意义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凝聚具有重要价值。从“何处是......
-
〓 横竖撇捺传文明 书艺润德育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承载和彰显着民族特征与民族品格。广泛开展书法教育,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汉字书写逐渐边缘化,学生对书法普遍缺乏兴趣,也......
-
〓 民间文书档案的归户性
民间文书档案既是国学资料的内在补充,也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几十年来,它已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举凡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太行山文书、石仓文书等。当我们因大量的新发现而欢欣鼓舞时,一个严肃的基本问题愈发需要我们正视:如何正确把握民间文书档案的基本属性与特点?一大凡文书都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而形成的,都会包含一定的信息内容......
-
〓 古诗词中的立秋
立秋为秋之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古人对秋的感怀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感知。《楚辞·九辩》中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首次将悲秋的情绪以文学语言表达于世。汉代也同样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的城市内涝与治理
在中国古代,城市因暴雨积水导致的内涝现象并不鲜见。以中国历代都城为例,唐长安城曾因暴雨或久雨而陷于涝灾之中,《旧唐书·五行志》载,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连夜大雨至二十三日”,使“西京平地水深四尺”,又记载开元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暴雨”,“使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也常积水为灾,仅《宋史·五行志》中便有数......
-
〓 从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说起——试论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
文物不会说话,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者,引领人们探寻消逝在历史长河里的曾经与过往。兼具中外文化特色的三星堆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巴蜀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30多年前的惊叹尚未消失,三星堆又有新的惊喜。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现六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