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疫病防治与官员治理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许多复杂、具体的工作,其中官员治理处在关键环节。所谓防疫之要,治吏为重。疫情防控中,治吏与防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中央对各级官员的职责进行了严格要求,包括及时奏报疫情、采取多渠道防疫措施、实施积极的救灾赈恤等。为强化疫情防控责任,政府加强官员治理,确保各级官员恪......
-
〓 小中见大——宋代扇面绘画小议
我国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晋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载,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来看,其前身应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形似单扇门的半规形扇子,名为“户扇”,当时人们拿它遮面窥视,又被称为“便面”。现存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竹制便面扇,和湖南长沙马王堆起出的篾......
-
〓 古籍今译的优劣与问题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今译,是指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它是贯通古今的桥梁纽带,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的需要,是古籍今译的目的。传承古代文化,首先要阅读古籍,而古籍多用文言写成,语言成为今人阅读古籍的最大障碍。商周的典籍,春秋已有解......
-
〓 《文选》与山水美学的建构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确实,在晋宋之际,自然山水已从此前的比德兴情转而虚灵化、情致化,成为审美的客体,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的集中涌现,从创作实践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英俊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
-
〓 中国书法的易变之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凝练的物化形态”的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明善语),正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品质、观念、文化传达得淋漓尽致。奔流不息的笔墨长河于波光水影间呈现出一派元气,在书法传统根脉的找寻中反思,中国书法艺术何以穿凿千年贯通古今?何以在时序变迁中非但未消弭,反......
-
〓 汪曾祺:以日常说话的态度写小说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汪曾祺诞辰100周年】汪曾祺是个特别好的作家。特别好的作家特别值得后来的写作者学习。汪曾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不止一点两点。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向汪曾祺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这话说得别扭。拆开来说,就是汪曾祺是一个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作家,而我们今天的写作者应该向......
-
〓 诗歌鉴赏,需要考试吗
基脉绵长、赓续流布的传统诗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构成,是我国古代涵育青少年审美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被历史实践充分印证的笃化青少年情感认知的重要方法。读诗开启青少年对社会的审美感受和人文感应 先秦以降,吟诗作赋便在我国成为较为普遍的教化活动,以《诗经》《楚辞》为肇端的诗词写作诵读,历经两千多年的演进与迁变,无论内......
-
〓 商代前期:中国步入成熟文字时代
图一图二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是早期文明研究的热点,也是研析社会文化的重要观察点。汉字作为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重要载体,其中象形文字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又是中国系统文字的开始。裘锡圭说:“商代后期的汉字不但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而且在有些方面还显得相当成熟。”黄德宽指出,“甲骨文是一种经历了较长......
-
〓 从人文学科深耕文明探源的中国性问题
【中华文明探源】 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
-
〓 校勘工作中的“小疵”与“大体”
《韩非子》云:“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后世之人常把“求小疵”与“全大体”对立,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小疵”与“大体”作为关系和范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它们也存在于古籍校勘工作中。对于校勘工作而言,“求小疵”乃职事所在,无可厚非,其与“全大体”相辅相成,本无抵牾。不过在实际校勘工作中,由于简化或悖离校勘......
-
〓 时代剧变下的经学教育——承前启后的经学教育家皮锡瑞
今天只要提起皮锡瑞,人们就会想起《经学历史》和《经学通论》。这两部著作,是皮锡瑞为晚清新式学堂编撰的经学教材,一百多年来风行于世,堪称新经学教育的经典,也给这位矻矻穷经的学者带来经学教育名家的桂冠。 皮锡瑞少时嗜好词章、议论,直到壮年才转向经学。他从训诂、名物入手治经,研读诸经注疏,进而精究今文《尚书》,同时疏证......
-
〓 守望家园:萱草文化的前世今生
说起送给母亲的花,人们总是想到康乃馨。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种花是代表母亲的,被称作“中华母亲花”。 今年,为纪念建党百年,北京长安街沿线布置了10组主题花坛。其中,建国门的“开天辟地”,是一组表现中共一大旧址和南湖红船的花坛。花坛中就采用了这种花——萱草,以表达“献给母亲”之意。 以萱草作为“母亲”的象征......
-
〓 冯从吾与关学复振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李二曲在书写关学源流时指出:“关学一派,张子开先,泾野(吕柟)接武,至先生(冯从吾)而集其成,宗风赖以大振。”二曲这一指陈就将冯从吾在关学建构和复振中的“集大成”地位显豁出来。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冯从吾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关学在晚明的生成、更新与复振,这是我们当下推动传统关学“两创”所必须梳理、反思......
-
〓 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又为文学批评家所常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才子”一词最早出现时,“才”却并非专指......
-
〓 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
稻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重要食物(全球60%以上的人口以此为主食),一般来说,根据其淀粉含量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粘稻米质黏性小而胀性大;糯稻米质黏性大而胀性小。糯(包括稻和米)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中有特殊的用途和地位,能够体现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内涵,并对族性有一定的形塑作用......
-
〓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天下龙泉的起点
【考古中国】 龙泉青瓷被誉为“天下龙泉”“青瓷之最”,从南宋开始一直到明代中期,始终是我国海外贸易的最大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和见证。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完整的航运体系及独特的节点位置,有望为我们还原龙泉窑扎根处州、畅销天下的诸多细节。 瓷器是中华民......
-
〓 中国乐舞精神的形成与构成
一 “乐舞精神”是一种总体性精神取向,难以对之进行准确的定义。我们能做的是对其基本内核进行挖掘和剖析,以此为基点建构出对它的整体感知。有几点需要明确:首先,“乐舞精神”并不是某个具体乐曲、舞蹈呈现出来的精神取向;其次,它虽然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但必须是属于某个族群或文化体中超越时代的基本精神内核;再次,其与族群的宇宙......
-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里的中国文明史
1921年10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与多名中国工作人员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工作揭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2021年10月18日,时隔一个世纪,“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仰韶文化的发现地隆重举行。大会的开幕式上,发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 光明学术笔谈:深化近代徽商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张海鹏先生指出,徽学的研究课题往往“与徽商有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徽商是其酵母”(《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前言》,黄山书社1985年版)。认识徽商无疑是认识徽州和徽州文化的一把钥匙。明清徽商在近代的转型与发展情况如何?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徽商发展脉络的完整考察,也关系到对中国传统商帮乃至中国社会近代转型问题的思考......
-
〓 崔莺莺的东亚“旅行”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和元稹的个人恋爱经历相关,在中国先后被书写为唐传奇《莺莺传》、宋传奇《张浩》、元杂剧《西厢记》等文学名作。“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崔莺莺走出了文学文本,被陈居中、唐寅、仇英等历代画家反复描摹,成了后世文人士子的画中爱宠;她还出现在京剧、昆曲、越剧等各大地方剧种中,至今依然活跃在五湖四海的舞台上。她的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