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祖国文化作积累——辞书编纂的艰辛和愉悦
(一)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特别是学习语言,都离不开相应的工具书,也就是相关学科的词典。因为词典是将某特定领域的知识汇集,用条目形式编纂成册供人学习查阅的工具。一个国家的词典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要编出一本高水平的词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
〓 从顾炎武看明清儒学思想变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历程中,儒学可谓贯穿始终,连绵不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官方学说,发展至宋代,由汉代注重解释字词语意的章句之学,转化为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注重阐发文字背后义理的“理学”,历宋元明三代五百年不衰。但明清易代不到数十年间,学风突变,出现了“对理学,特别是对其代表人物朱熹的激烈批评和彻......
-
〓 大唐气象与文化自信
辛丑牛年河南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该节目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令亿万观众神往。大唐气象,说到底是由文化自信铸就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所谓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传......
-
〓 早期《诗经》的形成与编纂
从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献来观察,先秦时代存在两个诗歌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传统和文本文化传统。二者相互交叉,原是一个整体,但很早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分际。音乐文化中的两周歌诗,至西晋荀勖修改雅乐而最终消亡。文本文化中的诗,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所中被引用,已经开始了经典化过程。西汉以后的《诗经》明显属于文本文化传统。 近年来学者......
-
〓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举隅
1.《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语文教育界“千呼万唤始出来” 表达“欣喜”的心理活动时,可以用到“高兴”“欢乐”“欢喜”“开心”“快乐”“愉快”“快活”“喜悦”……,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同义储备颇丰的词语群中,教什么不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常常让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陷入困惑。为回应中小学语文教学对科学性、针对性、适用......
-
〓 元好问《雁丘词》是写情之作吗
金代文宗元好问,号遗山,他的《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一向被认为是歌颂爱情的杰作: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
-
〓 听唱《赤白桃李花》:日本文献所见唐代春日乐舞
承载“盛唐记忆”的乐舞,多以《霓裳羽衣曲》为代表,但在唐代,与之齐名的还有《赤白桃李花》。此曲不见于汉晋六朝乐府,似为唐代新制之乐,郑樵认为是“唐高祖时歌”。天宝十三载(754),唐玄宗将之改制为法曲,《唐会要》记载太乐署供奉曲名内即有《赤白桃李花》,入林钟角调。在中晚唐诗人的笔下,这是一首打上“明皇时曲”烙印的宫......
-
〓 古籍今译的优劣与问题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今译,是指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它是贯通古今的桥梁纽带,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的需要,是古籍今译的目的。传承古代文化,首先要阅读古籍,而古籍多用文言写成,语言成为今人阅读古籍的最大障碍。商周的典籍,春秋已有解......
-
〓 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林风眠与水墨教学的现代转型
水墨画在古典时期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其创作观念与传统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相契合,所以在古代能够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 古典时期的水墨画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大众根基,由此也影响到水墨教学。但因古代教学体系的限制,水墨教学更多地选用了“师徒传授”的单一模式,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水墨风格的传承......
-
〓 冬奥会里的中文创意
在北京冬奥会的大舞台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习俗与当代观念相互碰撞、彼此交融,为中外语言文化开展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互鉴提供了无限可能。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很多匠心独运的语言文化创意成果,灵动的冬奥会徽、传神的体育图标、吉祥的“福”字剪纸,等等。这里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加以解读,希冀“处一隅而观全局”。冬梦、......
-
〓 岩桂意象的生成与耕读传家观念的塑造——以南宋辞赋为中心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古之学者的“耕养”之道,就是耕读传家,这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基本生活形态。到了南宋时期,这一生活形态被注入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综摄了诸如立德兴家、科举兴家、固穷励志、抱道隐居等士人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一生活观念确立起士人与乡土生活的深刻联系,反映出以理学为思想内核的士绅阶层的崛起与壮大。耕读......
-
〓 目录学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基础——考狄及其《汉学书目》的贡献
图一做中国学问,文献学是基础。“文献学”一词源于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的“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当代文献学大家张舜徽先生在谈到中国文献学时,总结历史,阐明近义,对中国文献学做了很好的表述。......
-
〓 秦人的发展历程与早期中国的族群融合
图一 【光明学术笔谈】 关于秦人的族属和文化来源,学界历来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不同的意见。正如王子今指出,认为秦人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但是后来其主要部分曾迁徙到西部,活动于华夏文明圈西界的说法,可能是有道理的。在西部长期艰苦的生存斗争,使得他们逐渐接受了原本生活在西部甘肃青海一带,与中原华夏部族渊源不同的......
-
〓 郭沫若屈原研究的时代气象
晚清七十年,中西文化在激烈碰撞中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之下,20世纪上半叶的楚辞研究在承继传统中不断嬗变与现代转型,开启了全新研究方法和视角,一直影响至今,郭沫若的屈原研究即引入历史唯物主义时代新精神,呈现出与前代迥然不同的时代气象,从而开创别具一格的屈原新形象。 1946年以前,郭沫若已有《屈原......
-
〓 “行走”于战国的文章谱系
漫步于战国时代,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政治急剧动荡、社会思潮汹涌、文化波澜起伏的情境。纵横其间的战国士人思想敏锐,激情张扬,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亦挥翰洒墨,各擅胜场,由此产生了诸多式样各异的散文作品,并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文章谱系。这一谱系代表的何止是文体意识在早期文章母体中的躁动,更多的应是早期文学对于后世文章作宪垂法的规范能......
-
〓 庄子的“听之以气”
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此,庄子提出了认识世界的三种方式。“三听”之中,若假以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或物质精神二元,将“听之以耳”“听之以心”作感性和理性之分,倒也是不难理......
-
〓 陈寅恪《四声三问》引用《高僧传》文本探源
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一文,提出四声说产生于佛经转读。学界多年来认为佛教唱诵对齐永明体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多肇基于此。其说作为学术观点还可讨论,不过在四声说研究史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文最早发表在《清华学报》1934年第9卷第2期,后来收入陈寅恪先生自编的《金明馆丛稿初编》。《初编》于1980年由上海古......
-
〓 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江南”是一个多变的名词,具体而言有地理的江南、政区的江南、经济的江南与文化的江南。作为文化的江南,其突出表现便是山、水、诗(文学)、书(书籍),对于山、水、诗诸方面,前贤时彦关注较多。“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最重要的国家符号之一。发掘“江南书籍世界”的意义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凝聚具有重要价值。从“何处是......
-
〓 方言保护: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如果说乡愁是对故乡的深深怀念——怀念青山绿水,怀念父老乡亲,也怀念温暖的乡音,那么,乡音就是母亲的呢喃,是故乡记忆的依托。当下中国所处的时代,正是人口频繁流动和城市化速度之快史无前例的时代,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人而言,最大的乡愁,则莫过于传统乡音——方言的遗失。在电视中,在广播里,在最通行无阻的网络世界中,普通话是中......
-
〓 如飞如翰,如江如汉——金文揭示的西周王朝经营南国史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7]簋器形 [图7]簋铭文拓本 伯[图1]鼎器形 伯[图1]鼎铭文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 编者按 金文又称青铜器铭文,是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金文内容丰富,反映了商周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场景,是研究中国古文字、先秦语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