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按鉴演义”取材对象的一个新发现
明代万历以降直至清初,较为集中地出现了大量以“按鉴”为标榜的历史演义。起初,学界认为这里的“鉴”是指《资治通鉴》。可是,许多标榜“按鉴”的历史演义所表现的历史年代根本不在《资治通鉴》的载史范围。于是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鉴”除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之外,还包括它们的前编与后续之作。然而,这些“通鉴”类史书文古......
-
〓 中古时期山川城邑的复原:新撰《水经注疏》与新绘《水经注图》
【《水经注》专题】 编者按 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以水道为纲记载区域信息的重要典籍,厘清每条河流从源头到河口的情况,同时记述水系内的相关史地信息,对其研究发展为专门的“郦学”。本版三篇文章“脉水寻经”,为读者介绍《水经注》的成书源流与当代意义。 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以水道为纲......
-
〓 由出土秦律令重审“以法为教”
编者按 出土文献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文书与典籍的畛域之别使得制度与思想的相关性未得详尽阐发。本期选刊文章从出土简帛所见制度入手探讨法家思想,窥政务与经术之互动,以期有所发明。 秦律令受法家思想指导,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秦律令中是否有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融汇和吸收,学界看法不一。例如,传统认为秦“纯任法术”,儒家的礼治与......
-
〓 留住“泥土味”,打造“青春版”——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新生
乡土文化盛行于风土人情尚未受到外来干扰的“纯朴”年代,勾连着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的情感记忆和“乡愁”,也贯通着人们对“乡土”的审美认知。伴随日益兴盛的“乡村游”等民俗旅游活动的热潮,人们在传统村落驻足逗留后惊奇地发现,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特色餐饮等,不仅保存了中国农耕文......
-
〓 中西文论互鉴中对传统的突破
——从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比较叶嘉莹与缪钺的说词方法缪钺先生与叶嘉莹先生是在词学中卓有建树的二位学人,二人互相欣赏。叶先生曾经说她早年最赏爱两种评赏诗词的著作:一种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她开启评赏古典诗词门户的一把钥匙;另一种即是缪钺的《诗词散论》,使她获得灵感与共鸣。她认为二书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作者多年阅......
-
〓 古代诗歌之格法与妙趣
杜甫《江村》诗格图 古人教人作诗,总结了不少格法。相关概念,20世纪很少提及因而已相当陌生,近些年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诗格诗法与诗妙的关系,古人争论已久,近来又被拿来讨论。在我看来,古人的讨论是就诗歌创作说,今天的讨论应该主要就诗歌的解读与品鉴说。已有讨论,主要在理论层面,落实在作品解读上的,几乎没有。理论的讨论相对......
-
〓 “正变”观与谭献的清词史建构
“正变”观是中国诗歌风格论的传统范畴,词学史上的“正变”也多用来指风格的正体与变体。晚清著名词人谭献的“正变”观不仅突破了传统“正变”观以“豪放”“婉约”二分词人风格的认识,也体现了谭献建构清词史的基本理念。“言志”与“永言”二分的词学“正变”观 谭献的“正变”观念是对周济“正变”观的反拨。谭献《词辨跋》云:“予......
-
〓 从音乐考古看夏商周早期国家治理中的乐礼
图一图二 乐是夏商周早期国家实现礼治天下的重要手段。关于三代国家治理中的乐礼渊源演进关系向来有“损益论”和“变革论”两种对垒性学术观点,尤其自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殷周文化剧变说后,以“周乐戒商”为代表的夏商周乐文化变革论愈加流行。从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等多重资料来看,三代乐礼无论在乐制、乐仪还是乐义层面都呈现出既有继承......
-
〓 “胡焕庸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胡焕庸是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他以提出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而为世人所熟知和铭记。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其影响已经超出了人文地理甚至地理学的范围,成为广为人知的中......
-
〓 汉剑荣光:中国古代炼钢的早期探索
何炳棣先生提出“中国的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一样有原始性的(Pristine),而在原始性上可以宣称有同等的优先性”(The Cradle of the Ea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
-
〓 全民阅读时代 少年儿童爱读什么书——中小学生购书行为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正处在建立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而言,涵育浓厚的阅读热情、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
-
〓 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
【学术笔谈】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建设中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国家监委、教育部、全国妇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家......
-
〓 研究报告:合力托举 让乡村儿童享受阅读之美
——2020年我国乡村儿童课外阅读情况研究报告编者按在少年儿童的成长道路上,书籍如同良师益友陪伴在侧,对其心灵滋养、审美塑造、知识储备、眼界开阔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少年儿童的心灵都是敏感的,准备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只有全面提升少年儿童阅读水平,才能使民族文化素养扎牢根须,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
-
〓 “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
——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热点观察】 “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僳族,傈僳族是这样叫,乌鸦叫作阿南,青蛙叫作欧巴……” 近一段时间,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火遍全网。该视频引发全国各地网友竞相模仿,大家纷纷在短视频中讲出家乡方言。那些短视频很简单,结构上主要由......
-
〓 暗香盈袖 月满西楼——浅谈秋日园居的营造意趣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土地充满敬畏和依赖,并发展出丰富独特的基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艺术,园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京城内外有上千处园林,形成了中国城市山林的基本格局。自此从皇室到民间造园之风日胜,逐渐形成了古人集耕读织绣,风水祭祀、医养生息等方方面面内容于一体的园居生活。古代住所一般分为宅与园两......
-
〓 《五帝本纪》的书写与司马迁的古史观
主持人按语 中华民族在建设早期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建构着早期的精神文明。早期书写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宝贵文献。对这些文献,我们不仅需要从“信史”的角度进行考量,还需要从文化记忆和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建构等角度进行多层面分析。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史记·五帝本纪》的书写与司马迁的古史观,铜器铭文书写中所体现的生命......
-
〓 考古学的文化遗产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实物遗存来复原古代历史,包括重建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以及补充和修正历史时期的历史,这方面的考古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凡成就,极大延伸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也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但是,除了重建史前史、证......
-
〓 希张横渠之正学——王船山对张载关学的继承与发展
【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 船山学是同“希张横渠之正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是船山学一个重要的特质和价值取向。正是通过“希张横渠之正学”的学术阐释、研修和创新,船山学上接孔孟道统之端绪,下开清代实学和近代新学之先河,实质上担纲了为中华学脉“续魂”和“固本培元”的工作,使中华正学的血脉得以更为畅通地绵延传承,为后人接......
-
〓 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文字的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古文字的起源可以从个体符号来源和文字系统形成两个方面说。晚商殷墟甲骨文被看作成熟的文字系统,代表殷商时期......
-
〓 文学争鸣:杜牧《清明》的确认与释疑
署名杜牧的《清明》,究竟属唐属宋,笔者2021年偶遇机缘参与讨论。迄今发表了两篇小文:《杜牧〈清明〉是宋诗吗》(《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13版,以下简称《杜牧〈清明〉》)、《文献辨伪的歧路与杜牧〈清明〉的追踪认证》(《江汉论坛》2022年第3期,以下简称《追踪认证》)。近来有幸读到谢海林教授对拙文《杜牧〈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