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暗香盈袖 月满西楼——浅谈秋日园居的营造意趣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土地充满敬畏和依赖,并发展出丰富独特的基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艺术,园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京城内外有上千处园林,形成了中国城市山林的基本格局。自此从皇室到民间造园之风日胜,逐渐形成了古人集耕读织绣,风水祭祀、医养生息等方方面面内容于一体的园居生活。古代住所一般分为宅与园两......
-
〓 纳兰性德尊唐贬宋诗学思想及其时代意蕴
纳兰性德以翩翩公子的形象和凄清哀婉的词作,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其生平存诗三百五十余首,数量大抵与词作相埒,亦颇有可观之处。同时留有不少论诗文字,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学宗尚。分析他的诗学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立体地认识其人其诗,从而超越过去对这位满清贵胄情深不寿的刻板印象,同时亦对深入理解清初诗学发展演变轨迹有所......
-
〓 “政均”:儒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均平”,为政者在施政时公正不偏,布政有均,将“政均”视为治国理政的理想境界。“政均”的治国理念与追求已深深浸润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之中,儒家的均衡治国思想与上古流传下来的中道传统有密切关联。均地之政 古人对于“政均”的追求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文》:“均,平偏也,从土从匀。”......
-
〓 从庄子“弃世则无累”到李杜“身世两相弃”
人应该怎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个人生命若遭遇坎壈困顿,怎样才能通过与现实世界拉开一定距离的方式,获得片刻喘息,缓解释放痛苦,重新审视现世,最终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即使是在盛、中唐国力强盛,士人大多积极进取的盛世背景下,这种个体生命与现实世界激荡碰撞所产生的痛苦,依然刺激者诗人在不断左冲右突,寻找出路。即便是积极......
-
〓 秦文化的天下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蕴含了“天下一统”“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等哲学思想。这一......
-
〓 语言景观与城市的互动
在城镇化建设中,公共领域的语言体系正处于发展、变化和完善的阶段,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景观,是出现在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等公共领域标牌上的语言文本。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延展,语言景观的概念和内涵也不断扩大,引申为现实环境中出现的所有语言实例,包括用于公共服务的语......
-
〓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郭沫若诞辰130周年·郭沫若:潜心积累 绽放风华
202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回望他的学术生涯,郭沫若留下了大量成果:38卷《郭沫若全集》包括文学编20卷、史学编8卷、考古编10卷。1926年3月南下广州后,郭沫若的兴趣不再是文学创作,但为何仍然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考察一下他的经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其中主要原因是他善于积累情......
-
〓 环喜马拉雅区域汉学发展之路
汉学(Sinology)又称“国际汉学”“海外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各方面各领域开展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从狭义上来说,汉学主要关注以汉民族、汉语言为主的中国传统学术,聚焦经学、史学、文章名物训诂,包含音韵、小学、天文、地理、版本、目录、校勘等学问,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汉文化学”“汉语言学”;......
-
〓 碑志上的小说:出土文献与《集异记·裴珙》互证
唐人传奇渊源于汉魏六朝杂传,深受史家“实录”笔法的影响,不少人物事件都于史有据,故其本事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宋代便有学者提出《莺莺传》之张生为元稹自寓,近人陈寅恪、刘开荣等以“诗史互证”之法,进一步从唐代社会重“婚仕”的角度加以有力论证;卞孝萱先生考索《补江总白猿传》反映初唐政坛倾轧、《霍小玉传》关涉牛李党争等,亦......
-
〓 历史上徽州的社会保障建设
历史上徽州社会保障建设的覆盖面是较为广泛的,除了官方一般性的社会保障之外,民间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可以将范围从家族之内拓展到家族之外,从定居者到流寓者,从徽商群体到更多的徽州外出谋生者。既解决生存问题,又解决发展问题,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模式。诸如兴建学校,便利学龄儿童接受较好的教育;兴建养济院、育婴堂、惠民药局等,......
-
〓 “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
——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热点观察】 “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僳族,傈僳族是这样叫,乌鸦叫作阿南,青蛙叫作欧巴……” 近一段时间,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火遍全网。该视频引发全国各地网友竞相模仿,大家纷纷在短视频中讲出家乡方言。那些短视频很简单,结构上主要由......
-
〓 光明学术笔谈·张涌泉:推动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着力点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与敦煌文献整理,是敦煌学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界焚膏继晷,先后相继,在上述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整理研究著作,推动了我国在敦煌学研究的大多数方面都站在世界前列。敦煌文献发现已经120多年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敦煌语言文学研究以及敦煌文献的整理,如......
-
〓 研究简帛书的意义
简帛书是一门新的学科。自20世纪初敦煌等地陆续发现简牍以来,学术界对简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王国维把简牍列为中国近代考古四大新发现之一(即殷墟甲骨、汉晋木简、敦煌写经、内阁档案)。简帛出土方百余年岁月,历经兵燹、盗掠和人为破坏,损失不可估量。但先辈学者不遗余力的保护,使得很多宝贵的简帛得以幸存。简帛书研究对中国学术史......
-
〓 激活口头文学的“产业芯”
我国拥有种类繁多、数量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学资源,包括神话、史诗、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和笑话等。这些文学资源产生于民众中,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及精神状态,靠口耳相传流传到今天。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受到重视,一部分口头文学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口头文学来说,被关注和保护的还只是不大......
-
〓 “正变”观与谭献的清词史建构
“正变”观是中国诗歌风格论的传统范畴,词学史上的“正变”也多用来指风格的正体与变体。晚清著名词人谭献的“正变”观不仅突破了传统“正变”观以“豪放”“婉约”二分词人风格的认识,也体现了谭献建构清词史的基本理念。“言志”与“永言”二分的词学“正变”观 谭献的“正变”观念是对周济“正变”观的反拨。谭献《词辨跋》云:“予......
-
〓 《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
编者按本期的三篇文章,以文化传播学视角,从不同侧面讨论“诗礼文化生成、定型、流变与传承”这一重大问题。其中,王锷的《〈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主要从《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关系,来谈诗礼文化生成与定型的内在机制;从诗礼传家的社会教化功能,来谈诗礼文化流变与传承的基本途径。朱承的《乐诗之教》,重点从诗教与乐教的社会教化、王道......
-
〓 从神职与政事的分合看先秦史演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另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这是一条经常被引用的史料,可谓脍炙人口,耳熟能详。对其直观的解释,就是祭祀与军事,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两大事务。这样的释读当然没有问题,然而,往深处考察,这未免太表面、太肤浅了,过于狭窄和简单化。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这八个字乃是了解中国先秦历史及其特色的一把钥匙,因为其简......
-
〓 禅机与“活法”——宋代诗僧雪窦重显的诗学观
在宋代诗学的发展进程中,禅宗的思维方式与文字表达方法为宋代诗学关键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创作实践经验。这一点在宋代诗学“活法”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得尤为分明。“活法”指尊重法度,且承中有变,句法修辞“陌生化”却不失自然畅达。江西诗派诗人吕本中(1085—1145)被公认为该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夏均父集序》中说......
-
〓 考古还原青藏高原丝路的样貌
【考古中国】 ●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出土大量来自唐朝、中亚和西亚的丝织品、金银器,以及各类宝石珠饰,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道”曾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甘肃天祝县吐谷浑王族墓地、青海都兰热水墓地、乌兰泉沟墓地和西藏当雄吐蕃墓地的发掘,又进一步强化“青海道”对高原文明形成所作出的重大贡......
-
〓 “胡焕庸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胡焕庸是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他以提出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而为世人所熟知和铭记。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其影响已经超出了人文地理甚至地理学的范围,成为广为人知的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