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严谨、明晰、可读——专业化与大众化统一的法律语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律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而且潜藏着法治思维。可以说,法律语言建构了公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行为方式,构筑了法治中国的底部基础。 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我们只能在语言中进行思维,我们的思......
-
〓 南北文化融合与纳兰性德的词
纳兰性德是清初三大词人之一,但以其凄婉的词风和真挚的情感在一般读者层面更受关注。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纳兰性德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评论:“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考虑到纳兰性德的家庭、所受教育、平时交游以及生平履历,王国维的话在微观上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但从宏......
-
〓 “崇儒更化”:西汉时期的文化建设
——兼论董仲舒《天人三策》的重要意义 每一民族在发生巨变的时代,都会面临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而文化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化建设,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 在秦亡汉兴的朝代更替中,政治、社会、文化秩序遭到空前的破坏。汉承秦制,继......
-
〓 何以大邑商——百年考古揭秘殷墟都城生命史
【考古中国】 考古学始终以研究古代遗址的结构与布局为首责,小到水井、房址,大到墓地、作坊,林林总总,都是构成遗址的核心要素。每一位考古学家都曾梦想把所有要素揭示清楚,但往往事与愿违,难以实现。如果加入时间与空间维度,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就更为复杂而持久,很多大型都城遗址都是几代考古人接续努力,才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新的......
-
〓 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它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在李泽厚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为立足点,以“情本体”为核心,注重个体的感......
-
〓 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的创新性诠释
冯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领域都造诣极深。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学术界留下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两本著作,对发轫于商周之际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哲学的历史展开作了多方面的创新性诠释,为中国哲......
-
〓 礼乐相须与文化精神
“礼乐相须”出自宋代郑樵《通志》:“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通志·乐略·乐府总序》)今天我们谈两个字:“礼”和“乐”,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建构中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今天我们主要也是从精神层面来讲这两个字的。大礼与天地同节 《礼记·乐记》曰:“大礼与天地同节。”谓礼之极致与天地有相同的节序......
-
〓 如何理解“蚩尤畔父,黄帝涉江”
清华简《五纪》有“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五兵”的记录,学者结合《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的记载,认为蚩尤是黄帝的儿子,在学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文献记载看,黄帝集团与蚩尤集团发生过激烈冲突,《逸周书·尝麦解》、《山海经·大荒北经》、清......
-
〓 从文化元典看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集体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生命、创造生命、发展生命和超越生命的生命意识和崇高理念,并一直延续至今。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古老中国跨入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由此相遇。从晚清到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历经跌宕起伏而又高歌猛进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价值,现代化的推进与文化需要,凝结为一个需要清......
-
〓 时代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时代
编者按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初名“哲学门”,1914年正式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标志着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开端。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110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请三位学者撰写文章,阐发北大哲学系传统,畅谈哲学研究体会,探讨哲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向,以期引发读者思考,共同推动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 110......
-
〓 法律视域下秦汉寡妻之财产权——以简牍资料为中心
■本期主题:简牍中的古代经济社会与日常生活编者按简牍是书写于竹木之上的古代文书档案、图书典籍或往来书信等,作为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是认识和了解古代社会发展与古人生活的重要窗口。近些年来,各地出土的简牍资料数量多、地域广、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先秦直至魏晋的各个历史时期。简牍整理与研究日益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取......
-
〓 中国画里的冰雪世界——雪景山水画的古今之变
雪景山水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特门类,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雪有柔媚之姿、慧洁之质,也许正是由于这些自然特质,冰雪世界一直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所钟爱并竞相描绘的景致。无论在视觉体验还是情感寄寓上,它所传达出的荒寒与玄深似乎比其他时节题材的作品更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冲击力。《绘事发微》曰:“凡画雪景,以寂寞黯淡为主,有玄......
-
〓 清华简关于战国时期“百科全书”的新发现
《五纪》建立了一套逻辑严谨的理论系统。很多内容前所未闻,有不少记载为进一步理解相关先秦历史传说和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密钥。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近2500枚,性质皆为古书。在过去的13年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学者团队夜以继日对竹简进行编次修列,约以一年一辑的速度撰写的《清华大......
-
〓 昆曲申遗成功20年 古老艺术充盈时代活力
今年是昆曲成功申遗20周年,就昆曲本身来讲,自申遗成功之后到今天的20年里,变化是巨大的。从事昆剧演出的剧团增加了很多,如永嘉昆剧团、昆山当代昆剧院和台湾的台湾昆剧团、台北昆剧团、兰庭昆剧团,昆曲成了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以北京昆曲研习社、北京国际曲社陶然分社、上海昆曲研习社为代表的各地曲社也产生了六七十个,而昆......
-
〓 涨海声中的泉州:见证千年海上丝绸之路
2021年7月25日,在中国福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4届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泉州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宋末至元代时,“涨海声中万国商”的......
-
〓 谈谈“奔月、奔梦”的读音
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小学语文教材也多有收录。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收录李商隐《嫦娥》诗,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千里梦圆在今朝》提到“嫦娥奔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奔”bēn的义项①“奔走;急跑:~驰|狂~”后新增了“嫦娥~月”例。不少人认为,“嫦娥奔月”中的“月”是嫦娥的目的地,“奔”对应于《现代汉语词典》“奔”bè......
-
〓 由出土秦律令重审“以法为教”
编者按 出土文献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文书与典籍的畛域之别使得制度与思想的相关性未得详尽阐发。本期选刊文章从出土简帛所见制度入手探讨法家思想,窥政务与经术之互动,以期有所发明。 秦律令受法家思想指导,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秦律令中是否有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融汇和吸收,学界看法不一。例如,传统认为秦“纯任法术”,儒家的礼治与......
-
〓 经师、人师: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又字石户,度变姓名为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朝廷批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从祀文庙,从此,他们被举世公认为清初“三大儒”。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盛赞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一顾炎武出身名门望族,高祖......
-
〓 “诗假琴以鸣”:古典诗学中的以琴喻诗
琴是乐器,亦是“道器”,“左琴右书”很早就成为士人理想生活的典范。诗与琴都是关乎理想、信仰、知己、隐士和山水的故事。因此,“以琴喻诗”遂成为古典诗学中饶有意味的象喻批评方式。“以琴喻诗”扩大了诗学阐释空间,赋予诗歌品读以物质性、触摸感,将创作神思和阅读联想带入无限、无待的聆听之境。这种象喻方式虽然会造成诗旨的含混,......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