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耕细作 循环永续——中国传统农耕技术内涵解读与价值挖掘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强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和技术体系,并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挖掘梳理中国传统农耕技术,探索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农学相结合等问......
-
〓 《隋书·经籍志》所见文献析出现象
作为文献著录和考证的一个常用术语,文献析出亦即从母文献中分析出子文献,二者单独别行并流传于世。这种文献学现象在训诂学著作中较为常见。《洪范》之于《尚书》,《中庸》之于《礼记》,都是早期文献析出继而被单独作注的典型案例。两汉以来学术弥繁,文献析出于是更多,《隋志》往往著录之,其形态不拘一格,原因亦不尽相同,姚振宗《隋书经......
-
〓 唐宋转型与碑志文创作
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唐宋文化昌明,文学昌盛,碑志作家多、作品多,众所周知。而从转型的角度比较分析碑志文的发展流程和风格特征,有助于深化唐宋之际的文学认识。碑志作家的身份转型中唐以来,士人的主体身份和文化心理身份发生了变化,这影响到碑志文的创作。初盛唐朝廷选拔撰碑文者多注重文词之士,此尤以玄宗时期为最。如......
-
〓 君子文化符号的当代理解
“君子”概念是经由儒家学说打磨形塑的文化符号,尤其在《论语》中,孔子劳神苦思、不厌其详;首尾呼应,敷陈其义。可以说,“君子”概念高度浓缩了儒家学说的价值旨趣,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文化的更新。核心要义:为人求本......
-
〓 “正变”观与谭献的清词史建构
“正变”观是中国诗歌风格论的传统范畴,词学史上的“正变”也多用来指风格的正体与变体。晚清著名词人谭献的“正变”观不仅突破了传统“正变”观以“豪放”“婉约”二分词人风格的认识,也体现了谭献建构清词史的基本理念。“言志”与“永言”二分的词学“正变”观 谭献的“正变”观念是对周济“正变”观的反拨。谭献《词辨跋》云:“予......
-
〓 《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
编者按本期的三篇文章,以文化传播学视角,从不同侧面讨论“诗礼文化生成、定型、流变与传承”这一重大问题。其中,王锷的《〈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主要从《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关系,来谈诗礼文化生成与定型的内在机制;从诗礼传家的社会教化功能,来谈诗礼文化流变与传承的基本途径。朱承的《乐诗之教》,重点从诗教与乐教的社会教化、王道......
-
〓 小字典发挥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编纂出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一系列语文辞书,既是语言文字事业成就的一部分,同时又为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中国编纂出版的语文辞书中,普及型的小字典《新华字典》具有代表性。 我国语文辞书编纂有悠久历史,如汉......
-
〓 古朴闲逸 磁州窑的刻花与彩绘
磁州窑是创烧于北宋中期的民窑体系,窑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从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河南磁州窑最多,故相沿名之”可知,磁州窑得名自磁州,并以磁州为中心辐射至山东、山西、河南、四川、江西、安徽、陕西、福建等地,其中河北、河南和山西三省较为集中,形成自宋代以来庞大的磁州......
-
〓 嘤其鸣兮 求其友声——刘禹锡晚年的唱和诗
编者按诗歌酬唱,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孔子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其中“群”即指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提高写诗做人的双重修养。唱和诗的源头可追溯到《诗经》,最早的唱和诗诞生在汉代,唐代则是唱和诗发展的高峰。徐昌盛的文章考察了魏晋时期唱和诗的兴盛,指出曹魏和西晋时期,环境和平,人才会聚,产生了多次风......
-
〓 人工智能为“一带一路”搭建语言服务新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来,语言互通是实现高质量共建的关键,其中,语言智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广阔发展空间。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是加强语言沟通交流、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的基础,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据统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使用的民族语言有2400多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三分之一......
-
〓 情真 味长 气胜——《岁寒堂诗话》的审美观
张戒生活于两宋之际,他的诗学理论在宋人中独树一帜,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主张诗歌创作以“言志为本,咏物为工”;二、强调诗的“意趣、情味”,主张诗“以韵胜”;三、在风格上提出“气胜”类型,崇尚“卓然天成”的审美意味;四、重视在变化中求新,反对“预设法式”,提出了“中的”说。这些观点都集中于他撰写的《岁寒堂诗话》之中。言......
-
〓 早于孔子出现的儒者
儒者群体的诞生,甚至儒的概念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如何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儒家学派的起源由来已久,并非等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振臂一呼就能够立马产生出来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儒者,但绝不是第一个儒者,孔子还不能是商周中国之儒的全部,或者,我们不能在孔子与早期儒者之间直接画等号。儒者队伍的形成,应该在孔子之前就已......
-
〓 在文学长河中沉浮的运河城市
在漫长的历史上,运河两岸曾兴起过数十座城市,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富集区。今天的运河城市不仅遗存了大量的建筑、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保留着数不清的方志、笔记、小说、诗歌和艺术。真实记录了运河城市的空间变化、历史沿革、人口聚散、商业兴衰和文化变迁。首先,没有运河城市......
-
〓 传统工艺:用传统之韵描绘当代之美
在传统工艺步入经济新常态之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适时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由原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受各项政策措施的激励和推动,近年来全社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传统工艺热”。在快速发展中,传统工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了引人瞩目......
-
〓 新时代语言规范:稳定与发展的平衡
主持人语20世纪50年代,《语法修辞讲话》在全国掀起了汉语规范化热潮,社会上普遍树立了规范意识。规范就是使语言符合一定的标准,使语言表达通顺、连贯、得体。从此,我国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改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系,普遍开设现代汉语课,现代汉语学科开始迅速发展。不忘本来初心,借鉴吸收外来,守正整合创新,更好面对未来。今天我们纪念《语......
-
〓 陶渊明为何自作祭挽诗文
目前陶渊明诗文研究几乎到了“陶尽门前土”的地步,似乎已无可挖掘之处。但细细品读陶集,仍有值得关注和研究之诗文。如陶集中有一篇《自祭文》和三首《拟挽歌辞》。《文选》选陶渊明《挽歌》第三首,题曰《挽歌诗》;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和王孟白《陶渊明诗文校笺》等均改“《拟挽歌辞》”,题作“《挽歌诗》”,认......
-
〓 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位城市学家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牌坊、院落、街道、老民居等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更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以首都北京为例,全市现有7项世界文化遗产、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43片历史文化街区、500余处历史建筑(群)、200......
-
〓 塞北诗人江南风——萨都剌诗歌的南方书写
宋代文学与江南的关系相当密切,而元代文人笔下的江南也值得我们探究。有元一代多民族交往交流密切,查洪德先生认为元代文化精神的最大特点是“大”:气象宏大、大气包容。虽然多种文化在元代有冲突,但还是以和谐为主,笔者认同这个看法。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人,有诗集《雁门集》,留存无碑传,其生卒年有争议,泰定四年(1327)......
-
〓 光明学术笔谈: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所以,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具体而言,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
〓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没有大满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中为什么没有大满?目前能看到三种解释。一种从农业生产角度加以解释,认为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极冷和极热的时间段,由于冷、热持续时间长,相当于两个节气,且人们正好在猫冬、避暑,没什么活动,所以分成两个相连的节气。但春种、秋收期间农事繁忙,事情比较多,节气本身的特点分明,所以不需要命名两个大小相连的节......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