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为开端的《论语》与《论语》的开端
孔子一生的政治生活,大抵可以说是失意栖遑的。不过,孔子失意之后的“退”,却开启了另一个更加恒久的开端。在距离四十不惑不远的年纪上,孔子从齐国返回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晚年自卫反鲁,“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说苑》)。孔子以自己所修的典籍教授弟子,而《论语......
-
〓 建设中国特色的历史学离不开考古学的支撑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发表了重要讲话。时隔仅一年多的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又发来贺信,再次高度肯定了100年来考古学的重大成就与意义......
-
〓 蚩尤的史迹、形象及其历史演化
蚩尤是我国上古时代九黎部族的首领,与炎黄二帝同时。关于蚩尤的记载其实很早就见诸《尚书》《逸周书》等诸多先秦重要典籍中。其事迹主要有两类:一是与炎黄部族相攻伐,参与上古部族集团战争;二是冶金作兵,后世奉之为“兵主”。 《逸周书∙尝麦解》记“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司□......
-
〓 暗香盈袖 月满西楼——浅谈秋日园居的营造意趣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土地充满敬畏和依赖,并发展出丰富独特的基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艺术,园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京城内外有上千处园林,形成了中国城市山林的基本格局。自此从皇室到民间造园之风日胜,逐渐形成了古人集耕读织绣,风水祭祀、医养生息等方方面面内容于一体的园居生活。古代住所一般分为宅与园两......
-
〓 二十四节气,是一张能“听到”的课程表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若论及二十四节气的现代传承与转化,我以为,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在天地时空中重建教育时空 ......
-
〓 以人为主体:中华文明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明历时数千年而绵延不绝,比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种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断的古老文明,就知识体系而言,中华文明所独具的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特质值得深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们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一元世界取代了先前巫术下人神分裂的二元世界。●从《春秋》《左传》《世本》到《史记》,这些宏大严谨的......
-
〓 “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
——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热点观察】 “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僳族,傈僳族是这样叫,乌鸦叫作阿南,青蛙叫作欧巴……” 近一段时间,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火遍全网。该视频引发全国各地网友竞相模仿,大家纷纷在短视频中讲出家乡方言。那些短视频很简单,结构上主要由......
-
〓 占尽东风第一鹞——南通板鹞的文化溯源
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一根长线连接手心与遥远的天空,借由风筝,“天人合一”的想象似乎变得有迹可循。 “风筝”一词较早出现在明代陈沂的《询刍录》里:“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可见鸣唱的“纸鸢”才叫“风筝”。 这种设计思路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将安装在......
-
〓 “政均”:儒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均平”,为政者在施政时公正不偏,布政有均,将“政均”视为治国理政的理想境界。“政均”的治国理念与追求已深深浸润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之中,儒家的均衡治国思想与上古流传下来的中道传统有密切关联。均地之政 古人对于“政均”的追求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文》:“均,平偏也,从土从匀。”......
-
〓 易卦符号系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它承载着上古先民的智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一般认为,今本《周易》中有两个符号系统,一个是易卦符号系统,一个是汉字系统。易卦符号系统是文王演绎的《周易》系统,汉字系统是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和《易传》七种十篇,史称“十翼”。汉字系统是对易卦符号系统的解释和说明,是我们今天认识易卦符号系......
-
〓 古朴闲逸 磁州窑的刻花与彩绘
磁州窑是创烧于北宋中期的民窑体系,窑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从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河南磁州窑最多,故相沿名之”可知,磁州窑得名自磁州,并以磁州为中心辐射至山东、山西、河南、四川、江西、安徽、陕西、福建等地,其中河北、河南和山西三省较为集中,形成自宋代以来庞大的磁州......
-
〓 对学术热点的“冷思考”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一年一度的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早已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大盛事。在辞旧迎新之际,系统回顾与总结一年来国内学界重点关注的现实焦点问题、深层理论问题,对于我们整体把握学术动态、及时追踪理论前沿、深切感受时代脉搏,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意义。历年评选出的十大学术热点,则清晰记录了中国学术成长的轨......
-
〓 丝路农业交流与中华农业文明的发展
在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均来自域外;在主要油料作物中,芝麻、油菜籽、花生、向日葵等也来自域外;以香辣闻名的川湘菜系所用的辣椒等来自美洲。这些域外作物的传入大多经由丝绸之路,对中华农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丝路农业交流发展阶段与主要内容近代以前,丝路中外农业交流活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远......
-
〓 唐诗中的严陵濑
浙江桐庐的严陵濑,又称七里滩、七里濑等,相传为东汉人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处,是唐代诗路中的重要山水文化意象。最早记录严子陵的文献是东汉的《东观汉记》,此后还有西晋皇甫谧《高士传》、东晋袁宏《后汉纪》,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严光传》,严子陵形象最为丰满,对严陵濑、钓台皆有记录:“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
-
〓 韦应物《滁州西涧》是否有寄托
韦应物七绝《滁州西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类读者只是爱重诗人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笔,沉醉于诗中的天机野趣。另一类读者的理解便与此相左。如谢枋得曰:“幽草、黄鹂,比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寞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高棅......
-
〓 “制度经学”的终结——从皮锡瑞《经学历史》说起
经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实现经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历史赋予当代学者的使命。皮锡瑞所著《经学历史》《经学通论》以其卓越的成就与鲜明的观点,成为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经学基础读物。因此,如何看待皮锡瑞就成为实现经学之“双创”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特推出此专栏,就皮锡瑞与“王朝经学......
-
〓 光明学术笔谈:晚清直隶总督与辖区经济变迁
晚清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时势和社会条件较之前发生重大变化。那么,此期直隶总督与辖区经济变迁的状况如何?回答这一问题,需将其置于宏观的比较视野之下。因此,本文首先从清前期相关情况说起,然后再重点论述晚清时期的变化。清前期直隶经济的基本样态清前期的直隶经济,与当时全国一样,也是自然经济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当然,与该区......
-
〓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清初三大思想家对张謇的影响
晚清时期,沉寂两百余年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重新为经世致用的士人群体所推崇。在这样的氛围中,自青年时代起,张謇就开始接触、研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及《王船山遗书》。在张謇的论述中,多次提及顾、黄、王三人,时间跨度近五十年之久。可以说,张謇正是深受顾、黄、王气节和思想的影响,在士人担当上追求救......
-
〓 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家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探讨中华民族家教的内容、方法与特点,总结中华民族家教的经验与规律,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
〓 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文字。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时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情感的工具,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标志。每一个汉字、每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