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新乐府是唐人所作新的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新乐府辞列为最后一大类,共计11卷,429首,其社会功用,音乐属性都与其他类乐府诗不同,是很特别的一类,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关于新乐府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聚讼纷纭。新乐府的界定问题 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
-
〓 启功:让诗词既文又白、亦旧亦新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启功诞辰110周年】 在启功先生长长的曲折人生中,他的文名常为书名所掩,作为书画家的启功在现当代艺苑中可谓举足轻重,而作为文学家的启功在现当代文坛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百年中国流行的主流文学观念所致。长期以来,主流学界习惯于站在“新文学”“纯文学”“雅文学”的......
-
〓 是“祭祀坑”还是“灭国坑”——三星堆祭祀坑献疑
三星堆古文明遗址自1986年发现后,很快便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在所谓的“祭祀坑”中发掘出的大量青铜器、象牙、玉器、金面具等,更是震惊世界。发掘报告以《三星堆祭祀坑》为名,199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而2021年3月20日揭晓的六个“祭祀坑”,更使“三星堆祭祀坑”名噪一时。笔者曾两次参观三星堆遗址。对何以认定并命名为“祭祀......
-
〓 课改深化,“大语文”大在何处
“大语文”在课程教学界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已经有近40年。上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大语文”实验就此推行开来。但其实,“大语文”的观念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生发展。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无所不包,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就......
-
〓 明代解决财政问题的主要手段及其影响
财政问题困扰了有明一代,各个时期努力寻找各自的解决之道。洪武时期,主要通过将民田大规模转化为官田来增加财政收入,官田的征税额是民田的10倍左右。到永乐时期,除了继续增加官田以外,又发明了官俸折钞这种节流财政来暗地增加财政支出能力,其秘密隐含在用成本极低的纸钞代替俸给本色米,实质是降低官吏俸禄以节省财政支出。宣德中期......
-
〓 书同文 语同音 人同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语言文字事业的百年历程和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领导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砥砺前行,成功推进几千年来最为深刻而广阔的变革和发展,谱写了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回顾我们党领导语言文字事业的百年光辉历程,从中汲取继续奋进前行的智慧力......
-
〓 浅谈《诗论》与孔子删诗
笔者的学术研究,是从《孔子诗论》开始的。廖名春先生曾指出简文并非全部是孔子论诗,故改称《诗论》。而经过简序重排,所谓颂、雅、风的顺序说明显然站不住脚。《诗论》的出版,并没有解决大家关心的子夏传《毛诗》、诗序等问题。不过笔者曾经据《诗经》等,指出《关雎》《鹿鸣》《文王》《清庙》这风、小雅、大雅、颂的首诗,被称为鲁诗之......
-
〓 小字典发挥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编纂出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一系列语文辞书,既是语言文字事业成就的一部分,同时又为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中国编纂出版的语文辞书中,普及型的小字典《新华字典》具有代表性。 我国语文辞书编纂有悠久历史,如汉......
-
〓 形意和谐 文质融合——北京双奥图标中熠熠生辉的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与表征。基于象形文字,历经几千年发展演变的汉字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播智慧的工具,而且是中国人对经验世界认知的独特呈现,凝结了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哲思。在人类文字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汉字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使其能够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地展露于现代生活:从服饰装扮、篆刻艺术到建筑设计、体育图标......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帝陵的保护传统
清代学者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中记述了自传说时代以来三百余位帝王陵墓的大致方位。除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三皇五帝陵”之外,目前经过考古证实的最早陵墓是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王陵,自秦汉以降随着文献记载的丰富,陵墓的信息更加明确。帝王陵墓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集中体现着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礼仪制度、社会思想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
-
〓 碑志上的小说:出土文献与《集异记·裴珙》互证
唐人传奇渊源于汉魏六朝杂传,深受史家“实录”笔法的影响,不少人物事件都于史有据,故其本事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宋代便有学者提出《莺莺传》之张生为元稹自寓,近人陈寅恪、刘开荣等以“诗史互证”之法,进一步从唐代社会重“婚仕”的角度加以有力论证;卞孝萱先生考索《补江总白猿传》反映初唐政坛倾轧、《霍小玉传》关涉牛李党争等,亦......
-
〓 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东渡的传奇与文化遗产
3月27日至5月16日,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举办“鉴真和尚与戒律的历程”特别展。该展旨在缅怀日本佛教之恩人鉴真的遗德,展示自鉴真东渡到近代的漫长历史中佛教戒律在日本的发展历程。由奈良唐招提寺收藏的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肖像雕刻作品,借此展览之机在京都公开展出,距上次展出时隔45年。《续日本纪》《唐大......
-
〓 唐代类书中的陶渊明影像
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上,唐代是极为关键的时期,士大夫慕陶、学陶的现象不绝如缕。在唐人构筑的陶渊明世界里,类书是陶集、史传之外的第三大资源库。陶集只录诗文,史传仅载事迹,而类书则兼采事与文,形成了对陶集和史传的有力补充。此点人们关注不够,于此试为考述。就现存文献而言,最早征引陶渊明事迹和诗文的类书是《北堂书钞》。《北堂书钞》......
-
〓 中国戏曲: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东方美学
戏曲是中国的本土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戏曲与西方表演艺术的差异很大,有着独特的个性。它如何走出国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以至于成为世界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现中国人精神面貌的窗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展现中国人的精神内涵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发展中,积......
-
〓 唐人小说中的儿童图鉴
在古今文学艺术长廊里,天真烂漫的儿童构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一提起唐代儿童,我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诗文里天才秀发的骆宾王、王勃、薛涛等人。事实上,唐人小说中也不乏儿童的身影,其中既有对儿童生活的描绘与再现,又有儿童个体形象与文人自我情感的呈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敏而早慧的神童 和前人一样,唐人小说家也热衷于将一些出类......
-
〓 图式:四书学研究的“新面相”
图式诠释的理论特色 古人治学,“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图”为学问之必备,与“书”共同发挥应有之作用。“画图以形其妙,析段以显其义”,用图说话可以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诠释方法和途径。历史地看,“图”的运用不仅非常广泛,而且形态多样,图像、图式、图表、图谱等均为其类,更宽泛去看,诸如箴铭、石刻、绘画、......
-
〓 安大简《诗经》与今本《毛诗》异文关系研究 [首发]
...
-
〓 怎样让字词典更贴合学生
长期以来,国内图书市场提供给学生的字词典细分程度不够,存在学生和成人使用相同字词典的情况。从读者对象来说,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他们对字词典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新编学生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的编撰实践,笔者认为,为中小学生编纂的字词典,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始终服从、服务于学生这一主体。具体就是要......
-
〓 清代会馆与社会治理——以江西会馆为中心的思考
明中期以降,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动。随着赋役制度的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形成,社会流动性逐渐加剧,工商活动日益活跃,工商会馆、行业公所与善会善堂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成为维系基层社会经济和文化秩序的重要力量。有清一代,随着官方行政职能的萎缩,会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辅助力量,出现了地方社会“自治化”倾向。笔者试图以江西......
-
〓 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原因辨析
在六朝时代姹紫嫣红的文学景观中,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无疑是一部人文价值极高的文学宝典。但是,在这部文学宝典由六百多位人物组成的画廊中,人们竟然找不到陶渊明的踪影。依照笔者昔年所考,《世说新语》成书于元嘉十六年四月到元嘉十七年十月间(439—440),编纂成书的地点即在江州(江州的治所在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刘......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