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明独特的“文明”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一格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
-
〓 “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
-
〓 《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与经义
《诗经》所载乐歌,本为两周礼仪的用乐与歌舞的歌词,要对其诗义进行清晰的解读,需要回到历史现场,结合两周礼乐制度,从礼义、乐义对其施用场景进行还原,方才能够理解诗之本义。受长期的经学阐释遮蔽,《诗经》中诸多诗篇的礼义、乐义被曲解,这就需要跳出传统的经学解读,从文字训诂、礼乐制度、历史事件等角度对其进行诗义重诂。《诗经......
-
〓 文学争鸣:论《乐经》是指曲谱而非文字典籍
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乐经”,是一个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概念。说它虚幻,是因为它只是存在于某些先秦儒道学者头脑中的一部经典,这些儒道学者仅赋予它一个“乐经”名称,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将《乐经》编著成书,先秦以后凡是冠以“乐经”之名的书籍都不是先秦真正的《乐经》;说它真实,是因为“乐经”这个概念并非空泛,它确实是以上古三代乐曲......
-
〓 全民阅读时代 少年儿童爱读什么书——中小学生购书行为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正处在建立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而言,涵育浓厚的阅读热情、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
-
〓 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
今年是《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65周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20周年,落实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的第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人努力,中华大地上存续了几千年的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助推保障作用。新的征程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
-
〓 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宇宙论
宇宙论是每一种具有成熟思维的古代文明都会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大话题,即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如何生成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是如何构成的?早期中国与古希腊的哲学都有着发达的宇宙生成论和万物构成论。对这两大古文明体系的宇宙论进行比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西文明的区别,从而充分认识中华文明自身的特征,有......
-
〓 地域文化在先秦法家研究中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卓越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三个因素:时、地、人。因此,阐释、评价、应用一种思想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如上三个因素。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所得结论都将有失科学、客观、公允。但是在先秦诸子研究中,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时”——春秋战国和“人”——诸子群体,而对“地”——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构成的地域文化却关注不多。《汉书......
-
〓 清代孔氏家族的女子教育与女性诗人群体
孔氏家族系指以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一世祖,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渐子孙繁衍而形成的大家族,孔氏家族女性指孔子直系子孙的“妻”与“女”。秦汉以降,历代帝王尊孔崇儒,对孔子后裔恩渥隆重。从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获赐“关内侯”、食邑八百户以祀孔子(《汉书》卷八十一《孔光传》)开始,孔子后裔获得封爵......
-
〓 走进金文世界 寻找法律起源
今年通过的《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被称为“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精神、深具中国特色”的法典。那么,中国传统法律究竟蕴藏哪些中国智慧,正等待着我们深入探究、思辨、阐释与实践呢?此问的某部分解答可以在近日国家博物馆“宅兹......
-
〓 涨海声中的泉州:见证千年海上丝绸之路
2021年7月25日,在中国福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4届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泉州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宋末至元代时,“涨海声中万国商”的......
-
〓 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国风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我国民谚中多有家庭家教家风类谚语,它们语言通俗活泼,内容警策有力,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勤俭节约的家计文化 家庭生计是一个家庭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如何......
-
〓 三星堆新出青铜顶尊人像告诉我们什么?
5月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三星堆全球文化推介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举行。在推介会上,一件青铜顶尊人像显露真容,一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该青铜顶尊人像出土于三星堆遗址3号器物坑,通体高1.15米,表现的是一人跪坐,作“拱手”状,脑袋上顶着一件青铜尊,青铜尊已经残破。鉴于一些媒......
-
〓 明清时期西北土司与民族融合
中国虽然早在秦朝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一般都会关注到两条主线,即“王化”和“教化”。“王化”是以皇权为顶点构建的“有形之手”,而“教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的“无形之手”。这两条主线随着王朝国家力量的强弱和统治者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并“......
-
〓 上图藏《八大家文抄自怡集》的文术观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散文之经典作家,其定名成于明人茅坤选编之《唐宋八大家文钞》(以下简称茅《钞》)。万历七年,茅《钞》在杭州刊行,此后家弦户诵,渐重于世。茅《钞》的流播助推了选评唐宋八大家文章的风气,各种同类型选本前后涌溢。这些选本在编选旨趣、选文好尚以及文道观念上虽有所区别,然其讨论,大抵不出道与文两大范畴。上海......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古老中国跨入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由此相遇。从晚清到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历经跌宕起伏而又高歌猛进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价值,现代化的推进与文化需要,凝结为一个需要清......
-
〓 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它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在李泽厚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为立足点,以“情本体”为核心,注重个体的感......
-
〓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
一部中华工匠史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的精神史诗。中华工匠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根于工正,持中守正 “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史前匠人以虔诚的宗教信仰谱写了一部巫史文明,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用制器尚象的朴素理念为人类早期的器物生产提供造物原则,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创烧了史前陶......
-
〓 《史记》与咏史诗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达到寄寓抱负和针砭时弊的艺术效果。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一首咏史......
-
〓 儒家经典的海外传播:《论语》外译简史(下)
英译简史20世纪50年代以后,《论语》英译者以西方学者和海内外华人学者为主;多角度研究和诠释《论语》,英译本呈多元化特征。其中西方学者、海外华裔学者以及中国香港刘殿爵的译本在海外影响较大。西方英译者除了汉学家身份外,同时又是其他领域的学者,如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等。他们重视翻译背后的中国文化研究,除了译文,还会提供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