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易卦符号系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它承载着上古先民的智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一般认为,今本《周易》中有两个符号系统,一个是易卦符号系统,一个是汉字系统。易卦符号系统是文王演绎的《周易》系统,汉字系统是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和《易传》七种十篇,史称“十翼”。汉字系统是对易卦符号系统的解释和说明,是我们今天认识易卦符号系......
-
〓 董仲舒学说中的天论和自然观
董仲舒学说中,如何看待灾异是其天论和自然观的重要方面。《汉书·五行志》有如下事例: 成公三年“二月甲子,新宫灾”条有“董仲舒以为成居丧亡哀戚心,数兴兵战伐,故天灾其父庙,示失子道,不能奉宗庙也。” 襄公二十四年“秋,大水”条有“董仲舒以为先是一年齐伐晋,襄使大夫帅师救晋,后又侵齐,国小兵弱,数敌彊大,百姓愁怨,......
-
〓 郑板桥家书的温情
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以书画名世,时人赞其诗、书、画为“三绝”。但他自己似乎并不陶醉于此,觉得写字作画只是“供人玩好的俗事”而已;他看重的是自己写给堂弟郑墨等亲人的家书,曾不无自得地说:“板桥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确实,板桥最深情而有意味的文字在此,而其间最动人心弦、亦令人回味的......
-
〓 新时期以来唐诗研究的热点
唐诗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唐诗研究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今,以唐诗研究为主题的论文有11000余篇,1996年至今,相关硕博论文有2900余篇,邻近学科涉及唐诗的论文约8000篇,合计超过20000篇。另据尚永亮《近20年唐诗研究述论》统计,1978-2018年唐诗研究的成......
-
〓 界画,于界线内超越限定
编者按 界画是以建筑为主要描绘对象,以界尺为工具绘制的图画,在中国传统画史中又称为“屋木”或“楼观”,既是指一种绘画的题材,同时也是指一种绘画的技法。它最初运用于建筑图稿,后经众多画家的艺术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其表现手法和绘画技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特殊的画科。由于时代背景、创作目的的不同和审美追求的差异,界画在表现形式......
-
〓 语言论坛:地名何以成为“话题王”
继央视“中国地名大会”把地名带火后,今年4月30日民政部又发布了“我所知道的地名故事”征集活动启事。紧接着,今年全国新高考II卷作文题,“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进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让地名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地名何以成为“话题王”?我们来说说古今地名......
-
〓 经典镜像中的知音——王阳明眼中的陶渊明
异代知音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内容。与同代知音相比,异代知音更有一种多层面镜像投射的意味:历经千载,偶像已在诸多次被奉为经典的历程中,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理想化重塑;而眼下的心灵契合,又是一次以自我认识为中心的镜像投射。也就是说,当跨越时空的两个心灵发生契合,并非是相对于二者的平等真实的心灵契合,而是以引为知音之一端为中......
-
〓 《通湖山摩崖石刻》与纪功刻石叙事转向
东汉边塞纪功刻石《通湖山摩崖石刻》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额里斯苏木通湖山顶,地属汉代西北边境的凉州武威郡辖地。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发现,也有一些学者做过介绍,但因严重损毁导致文字漫漶,迄今未引起学界充分的重视,其内容与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通湖山摩崖石刻》的叙事体例 在为数不多的东汉边塞纪功刻石中,......
-
〓 中华文明独特的“文明”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一格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
-
〓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浅谈传统诗词对祖国大山大河的描写
【专家论坛】 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到处都有好山好水。“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野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祖国的河山让人心生热爱,故乡的风物总能勾起游子的乡愁。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到大山大河去观光游览,或迎风而舒啸,或登临以赋诗。五岳......
-
〓 儒家经典的海外传播:《论语》外译简史(上)
《论语》是中国儒学的代表性著作,其在海外的译介沿着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展开。中国主动外译《论语》始于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于1898年翻译完成的《论语》英译本。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论语》已被翻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文字。《论语》的东方传播在东方,《论语》先后传入越南、古代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论......
-
〓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
传统史学以叙事为历史的呈现与构成方式,历史叙事的本义指向叙事的历史。模糊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是西方对叙事史学解构的主要达成路径,这种认识在国内史学界并未引发更多反馈,其对国内学术研究产生影响,叙事学理论是重要媒介。将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是基于西方历史文本得出的认知,是一种缺少宏观观察的当下考量:倒置了历史......
-
〓 《诗经》中的玉
《诗经》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化经典。诚如宗白华所言:“《诗经》中的诗……它们不但是中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而且也是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全面的、极生动的具体的反映。”(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文化的载体,《诗经》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宗周时代的玉礼风貌。经粗略统计,《诗经》中有涉玉诗......
-
〓 古代气象科技怎样照进现实
2月3日是立春。从这天开始,新一年的春天拉开了序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其实也是科学观测的结果——它是人们对气候、气象、星象等自然界现象长期综合观测后得出的结论。从世界范围和历史长河来看,气象不仅是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乃至文明,反映了世界各地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段的多样性认识。中国古代气象科技,显然形成了一个独特......
-
〓 碑志中的“谀墓”风气
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显哀荣,尽礼俗,源远流长,与人的生命结合极为紧密。刘熙《释名》指出其“本葬时所设”,“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这就要求碑志写人记事须真实准确,唯此方能传之不朽,故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秦......
-
〓 蛇形龙崇拜与二里头遗址夏都说
关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笔者在《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两书的部分章节中,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以及“夏社不可迁”的历史事件等方面论证了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期至晚期的王都。在时空问题之外,二里头遗址出土器物浓厚的蛇形龙崇拜的文化特征,可以作为二里头遗址乃夏朝王都说的佐证。一在......
-
〓 “制度经学”的终结——从皮锡瑞《经学历史》说起
经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实现经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历史赋予当代学者的使命。皮锡瑞所著《经学历史》《经学通论》以其卓越的成就与鲜明的观点,成为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经学基础读物。因此,如何看待皮锡瑞就成为实现经学之“双创”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特推出此专栏,就皮锡瑞与“王朝经学......
-
〓 光明学术笔谈:晚清直隶总督与辖区经济变迁
晚清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时势和社会条件较之前发生重大变化。那么,此期直隶总督与辖区经济变迁的状况如何?回答这一问题,需将其置于宏观的比较视野之下。因此,本文首先从清前期相关情况说起,然后再重点论述晚清时期的变化。清前期直隶经济的基本样态清前期的直隶经济,与当时全国一样,也是自然经济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当然,与该区......
-
〓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清初三大思想家对张謇的影响
晚清时期,沉寂两百余年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重新为经世致用的士人群体所推崇。在这样的氛围中,自青年时代起,张謇就开始接触、研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及《王船山遗书》。在张謇的论述中,多次提及顾、黄、王三人,时间跨度近五十年之久。可以说,张謇正是深受顾、黄、王气节和思想的影响,在士人担当上追求救......
-
〓 发展新“汉俳” 开拓新诗境
俳句发端于我国汉代长短句。汉代自由雄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开张之气,在这种长短随意、灵活生动的文体中得到生动而鲜活地体现。后来,这种简短、灵便而又饱含诗意的样式,在日本得以发展成独立的“和俳”诗歌体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这一富有生机的文学样式流传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根据西方权威性著作《诗与诗学百科全书》中记载,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