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型国家”:解读两宋历史的崭新视角
“宋型国家”这个提法,最早见于李华瑞教授2018年论文集《探索宋型国家的历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以下简称《历史》)。李教授在其发表的200余篇论文中,精选25篇,分为“立国方略”“华夏区隔”“社会变革”“财经市场”“荒政王道”“视野拾零”等6辑,结集面世。可以说,此书展现出作者对两宋历史的基本看法和独到认识。四......
-
〓 宋四六的书写思维与书写方式
宋四六,即宋代的四六应用文。从现存宋人文集不难看出,其创作量是惊人的。2006年编成出版的《全宋文》中,仅启、笺、表三种文体即达两万篇有余,约占《全宋文》的十分之一强。如果再加上制、诏、状等其他几种大抵也以四六文为主的文体书写,其分量就更为可观了。如此数量的宋四六书写,一旦被放入古文革新运动的视角下来观照,就显得颇......
-
〓 历史上徽州的社会保障建设
历史上徽州社会保障建设的覆盖面是较为广泛的,除了官方一般性的社会保障之外,民间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可以将范围从家族之内拓展到家族之外,从定居者到流寓者,从徽商群体到更多的徽州外出谋生者。既解决生存问题,又解决发展问题,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模式。诸如兴建学校,便利学龄儿童接受较好的教育;兴建养济院、育婴堂、惠民药局等,......
-
〓 考古学的文化遗产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实物遗存来复原古代历史,包括重建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以及补充和修正历史时期的历史,这方面的考古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凡成就,极大延伸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也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但是,除了重建史前史、证......
-
〓 无字甲骨:不该被忽略的学术富矿
编者按 说到甲骨,人们通常想到的就是甲骨文。其实,目前发现的甲骨,更大数量的是不带文字的,也就是学界所说的“无字甲骨”。 过去,这些无字甲骨不被重视,也因此遗漏了大量没有文字记载的信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无字甲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其学术价值也日益彰显。 无字甲骨是指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出土且没有文字信息......
-
〓 专家学思:中国辞书人的使命担当
辞书是供人查检的知识体系,是通过条目的方式描绘世界的社会文化工程。辞书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包括意识形态、语言规范和文化规约等;辞书对人类知识进行收集、翻译、整理、建构和传播,承载着人类的知识世界,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我国是最早拥有辞书文明的古老国家,从汉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到清代的《康熙字典》,形成了字......
-
〓 中国地理与民族格局中的“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因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形成若干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也是沟通西北与西南民族的重要通道。此外,藏彝走廊是藏缅语民族活动的主要......
-
〓 对立与融合:论《庄子》与儒家思想
儒道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论者们发表过种种意见。魏晋玄谈中有“三语掾”的故事:“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世说新语·文学》)“将无”是虚词,阮宣子的回答其实就是一个“同”字。这一看法在古代有其代表性,历代......
-
〓 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重要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为全面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指明......
-
〓 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文字的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古文字的起源可以从个体符号来源和文字系统形成两个方面说。晚商殷墟甲骨文被看作成熟的文字系统,代表殷商时期......
-
〓 《通湖山摩崖石刻》与纪功刻石叙事转向
东汉边塞纪功刻石《通湖山摩崖石刻》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额里斯苏木通湖山顶,地属汉代西北边境的凉州武威郡辖地。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发现,也有一些学者做过介绍,但因严重损毁导致文字漫漶,迄今未引起学界充分的重视,其内容与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通湖山摩崖石刻》的叙事体例 在为数不多的东汉边塞纪功刻石中,......
-
〓 郑板桥家书的温情
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以书画名世,时人赞其诗、书、画为“三绝”。但他自己似乎并不陶醉于此,觉得写字作画只是“供人玩好的俗事”而已;他看重的是自己写给堂弟郑墨等亲人的家书,曾不无自得地说:“板桥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确实,板桥最深情而有意味的文字在此,而其间最动人心弦、亦令人回味的......
-
〓 “天人合一”中有关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
我国的文字记载中很早就出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朴素观察,除了地理描述,还留下大量有关天、地、人生的哲学思考。在有关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天人合一”的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就表现出强烈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倾向。学者高晨阳认为三家的思想可以分别概括为以天合人、以人合天、天人感应......
-
〓 从《六经》到《四书》——宋代儒家新经典体系的建立
如果从学术形态原始意义而言,儒学最初有三种形态:六经之学、诸子之学、传记之学。“六经”是儒家整理的三代先王治理国家的政典文献,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讲学记录,传记是历代儒家学者对六经的传述阐发。六经、诸子、传记区别明显,不仅文献形态不同,学术地位也有极大差别。一般而言,六经地位最高、时间最早,传记地位次之,诸子地......
-
〓 古代气象科技怎样照进现实
2月3日是立春。从这天开始,新一年的春天拉开了序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其实也是科学观测的结果——它是人们对气候、气象、星象等自然界现象长期综合观测后得出的结论。从世界范围和历史长河来看,气象不仅是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乃至文明,反映了世界各地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段的多样性认识。中国古代气象科技,显然形成了一个独特......
-
〓 清雅芙蓉画中来
荷,亦称水芙蓉、藕花、芙蕖、水芝、水华、花中君子等,因其高洁无瑕的精神品质和清新自然的审美特质,自古至今受到文人雅士的钟爱。以图像的形式描绘荷花的历史,甚至早于文字的记录历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白陶封口鬶的封盖状似莲蓬,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莲花形状。其后,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其壶盖被铸造成莲瓣盛开的样子......
-
〓 董仲舒学说中的天论和自然观
董仲舒学说中,如何看待灾异是其天论和自然观的重要方面。《汉书·五行志》有如下事例: 成公三年“二月甲子,新宫灾”条有“董仲舒以为成居丧亡哀戚心,数兴兵战伐,故天灾其父庙,示失子道,不能奉宗庙也。” 襄公二十四年“秋,大水”条有“董仲舒以为先是一年齐伐晋,襄使大夫帅师救晋,后又侵齐,国小兵弱,数敌彊大,百姓愁怨,......
-
〓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声诗统一的传统,从艺术起源看,诗、乐、舞三位一体,至少在先秦时期还是这样。《诗经》、楚辞实则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经》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亦可见《诗经》所有作品都可配乐......
-
〓 宋濂学术身份之勘定与还原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生活于元明革鼎之际。他前半生处于山林民间,后半生居于台阁要职,达至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彪炳史册。同时期名士,学问与功业均隆盛者,莫如宋濂。然而,在中国思想史上,宋濂的学术身份归属颇有争讼:即宋濂是文人还是儒者?宋濂是陆学还是朱学?宋濂是否为佞佛崇道者......
-
〓 碑志中的“谀墓”风气
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显哀荣,尽礼俗,源远流长,与人的生命结合极为紧密。刘熙《释名》指出其“本葬时所设”,“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这就要求碑志写人记事须真实准确,唯此方能传之不朽,故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