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史的兴盛及其特征
编者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普通民众,妇女史、性别史、城市史、家庭史、儿童史等逐渐兴起。在从事这些研究的过程中,情感成为认识和考察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视角,情感史研究于是获得迅速发展。有学者认为,对情感的研究“改变了历史书写的话语不再专注于理性角色的构造”,情感史代表了“历史研究的一个崭新方向”。......
-
〓 围棋与中国思想传统
围棋是竞技,是游戏,是艺术,是形下之器,又被赋予了形而上的“道”的意义,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文化传统,一切知识都要在“道”的面前检验其存在的合法性,以此证明自我价值。立象比德,技进乎道。当然,这“道”,既是儒家的仁德之“道”,道家的自然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和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围棋成了中国思想与文化的......
-
〓 谁成就了盛唐书法气象——兼议孙过庭、张怀瓘的理论贡献
中国书法五千年,无论由简入繁——从刻画符号到大篆石鼓,还是由繁复简——由篆向隶,又从章草向楷书进化,基础理论总是若隐若现,且须臾难离。初唐四家楷风严谨,李邕变右军笔法独树一帜,以至颜筋柳骨,书法成了盛唐气象重要标志,其中,孙过庭、张怀瓘的理论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但是,纵览唐代书史,难觅孙过庭、张怀瓘的踪影。孙过庭......
-
〓 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新乐府是唐人所作新的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新乐府辞列为最后一大类,共计11卷,429首,其社会功用,音乐属性都与其他类乐府诗不同,是很特别的一类,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关于新乐府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聚讼纷纭。新乐府的界定问题 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
-
〓 南京大学召开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
以白先勇式的文艺复兴关照传统文化的青春化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于迪 记者 白雁)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协办、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于2021年11月20日、21日,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
-
〓 域外《尚书》学传播与流变
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之一,《尚书》不仅在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层面有重要价值,其在东亚文化圈的重要作用亦不容忽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尚书》流入西方世界,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管道。《尚书》东传与东亚文化圈的建构 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的《四书》《五经》形塑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也塑造着一个民族的影响力。蕴......
-
〓 明代诗文与西北边镇
边镇,意谓边境地区的要塞重镇。明代以其政治形势的特殊性,对外边警不断,军费始终是国家财政支出重项。在诸多行边的身影中,驻边官员、入幕书记、逃难僧侣、谪戍迁客都曾在边镇留有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文学遗存,而奇异的自然景观、备边演武与战争场景、独特的民风民俗也使所产生的文学样貌极具特色,呈现出与明代其他地域迥然有别的文化......
-
〓 激活口头文学的“产业芯”
我国拥有种类繁多、数量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学资源,包括神话、史诗、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和笑话等。这些文学资源产生于民众中,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及精神状态,靠口耳相传流传到今天。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受到重视,一部分口头文学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口头文学来说,被关注和保护的还只是不大......
-
〓 “欲学作画先学做人”——浅谈中国画与美育
传统中国画领域有句老话——“欲学作画先学做人”,这难免引起人发问,作画与做人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实际上,不仅是绘画,在传统中国文艺领域,无论是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还是戏曲、曲艺、杂技等,都有“学艺先学做人”的教诲代代相传。以中国画论里“画品如人品”为例,这不仅是社会教育功能在艺术道德上的一种倡导,也是其作为美育的一......
-
〓 陆机《文赋》之“物”的理论价值
按照机械“反映论”或“模仿说”的思路,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反映或模仿“现实”,此现实既可以作为具体的物象,也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形态,还可以是柏拉图所谓的比表象更为真实的“理念”世界。总之,现实“物”作为被反映或被模仿的“对象”具有自在性,文学以准确反映或呈现其面貌、让物是其所是为旨归,从此意义上讲,“物”即“所指”本......
-
〓 清代诗歌选本中的选家诗话
就批评形式而言,诗歌选本和诗话都是中国古典诗学批评的重要方式。不过,在诗歌选本的评点中直接附带选家“诗话”者则肇始于清初朱彝尊所辑的《明诗综》。据杨谦《朱竹垞先生年谱》载:“(康熙)四十一年(1703年),七十四岁,辑《明诗综》……以《静志居诗话》附焉。”后人对朱氏评论甚为重视,乾嘉时期姚祖恩自《明诗综》中辑出,编......
-
〓 事不避难 心系天下——汤氏家学门风中的家国情怀
家风传承深蕴着传统的文化精髓,彰显着民族的精神风貌,维系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可谓价值观建设的支柱力量。汤霖、汤用彤到汤一介祖孙三代的家学门风传承,就典型地体现出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及其变迁之迹。一、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氏家训核心和家风根本汤门乃书香世家,名士辈出。《汤氏宗谱》载其为商汤后裔,与“中国的莎翁......
-
〓 美学和文化视野中的“丑”
丑在文化中的位置丑是一种文化现象,被文化所规定。文化世界以多种方式呈现,其中之一是感性形象。美学就是从感性形象方面去把握文化的。美学对感性形象的把握有两套方式,第一套分为:正常、美、丑。第二套由第一套发展而来,分为(由美而来的)美感、(由悲而来的)悲感、(由丑而来的)喜感。从文化的角度看丑,主要与第一套分类相关。美是高......
-
〓 清代会馆与社会治理——以江西会馆为中心的思考
明中期以降,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动。随着赋役制度的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形成,社会流动性逐渐加剧,工商活动日益活跃,工商会馆、行业公所与善会善堂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成为维系基层社会经济和文化秩序的重要力量。有清一代,随着官方行政职能的萎缩,会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辅助力量,出现了地方社会“自治化”倾向。笔者试图以江西......
-
〓 体国经野:中国省制的由来与传承
省级政区既代表管理的行政范围,也彰显区域的发展特色,更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维系着你我的乡土认同。 《周礼》记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故行政区划属于体国经野之道。行省制度从金末滥觞、元朝正式开始推行而延续至今,塑造了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与区域发展格局,影响着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省......
-
〓 解衣般礴:庄子的写意精神
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一位国君召集画师们前来作画,大部分画师都神色庄重地润笔调墨,生怕怠慢了国君。唯有一位画师接到作画任务后,不慌不忙地返回住处,脱掉上衣盘腿而坐,国君要求作画的事情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国君却认为这位“解衣般礴”的才是真正的画家。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
-
〓 战国变法与周秦之际国家治理的新模式
(图片①)(图片②) 战国时期上承夏商周下启秦汉,变法与改制是这一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代主题。战国诸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进行的变法,在对三代礼乐制度的损益式继承基础上,实现了从封建贵族分权政治向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型,形成了中国上古区域集权式的国家治理新模式,为秦汉以降的大一统帝制国家治理提供了政治底本与制度基础。穷变通久:......
-
〓 驯化与农业起源
【光明学术笔谈】 农业产生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距今一万二千年到一万年间,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进化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的起源阶段。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的高峰期在距今2.1万年到1.5万年期间。冰期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体现在文化方面,如石器标准化、宗教仪式出现、社会网络系......
-
〓 “行藏只此验天心”——从《南岳倡酬集》看朱熹、张栻心性论的异同
乾道三年(1167年)九月初,朱熹在弟子林用中陪同下,前往潭州(今湖南长沙)拜访张栻,讲学论道,诗文唱酬,游山泛舟,往来于州城与岳麓之间,盘桓两月之久;十一月,二人与林用中同游南岳衡山,往来七日,行程200余里,互相唱和,结集成《南岳倡酬集》(下称《倡酬集》)。宋诗本以“说理”为特征,理学家朱张二人的诗作更是如此。......
-
〓 诗情、诗意、诗美——霍松林品鉴唐诗的融通之境
【文学追忆】 霍松林先生(1921—2017)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书法家、文艺理论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多有涉足,成就突出,而唐诗品鉴方面影响尤大。霍松林认为:“诗情、诗意、诗美,是我国一切文学艺术的本质和灵魂,甚至是数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松林回忆录》,第202页)霍松林先......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