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教育部联合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入手,对高等学校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意见》的出台,既为高等学校如何开展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也赋予了高等学校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语言文字作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教育最基本的社会职责在于文化传承。大学是文化继承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文化精神的培育基地,文化功能不仅是大学天然的社会职责,还是第一使命。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指出,文化的维护与延续本是大学的最主要关怀。他把“文化传授”列在大学三大职能之首,将文化学域(Faculty of culture)当作大学及高等教育的核心。
我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厚重,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56个民族中,有73种语言。在55种现行文字中,正在使用的文字有26种。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的产物和文化的引领者,理应向人类传授时代文化的全部内容,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化力量。
语言文字工作事关国家的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等学校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我国多民族多语言的基本情况,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需求,聚焦高质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走中国特色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道路。以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点,将语言文字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有机融合,从而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
高等学校一定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有机结合,坚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着力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两个意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认真研究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切实将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把大学生的语言沟通和写作能力作为核心素养来打造。通过语言政策和语言文明教育,开设写作与沟通、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经典诵读等语言文化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努力培养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高等学校要积极培育和树立语言文字的新理念,深入挖掘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处理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关系。传承经典诗文、书法、篆刻、曲艺等优秀语言文化,创建语言文化推广项目品牌。主动对接国家层面实施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深度参与诵写讲师资队伍、经典诵读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思想术语的整理、译写、研究及传承教育工作,加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研究阐释、教育传承及创新传播,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要坚持数字化赋能和创新驱动,聚焦语言文字科学研究的社会应用,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关键领域有所突破,打造一批语言文字类一流学科与科研成果,建设一批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高地、决策咨询智库,大力推动语言文字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决策咨询、社会应用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扩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满足社会大众提高生活品质的语言文化新需求。
(作者系铜仁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写作研究院院长。本文系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2021308)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