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早期的文学史意识
一般认为,文学史意识的产生,始自欧洲,随后是日本,日本系受欧洲影响而生;而最早的中国文学史文本,乃问世于19世纪末的欧洲(德国),继而,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出版了多部中国文学史。对此,学界一般无异议。但港台学者黄维梁等曾提出,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已产生了文学史的早期短篇文本——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笔者认为,这一......
-
〓 “高古”诗学义界与元初郝经的重构
“高古”是中国诗学和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因其对尚古审美的涵盖性,遂成为一个普适性概念,在诗书画各类艺术品评中使用频次极高。表面看来,“高古”似乎意思很显明,“高”与“低”相对,“古”与“今”“近”相对,也即指一种高迈古质而超越浅近低俗的品味格调,如人们常引用清人孙联奎的解释:“高对卑而言,古对俗而言。”(《诗品......
-
〓 新兴程度副词“十足”试析
关于现代汉语的“十足”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形容词。1.成色纯,~的黄金。2.十分充足,~的理由。神气~,干劲~。”例如:(1)在演对手戏时,二人游刃有余,“笑果”都很十足。这里的“十足”是形容词,因为它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 但是,我们在实际语言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十足”充当状语的用例。......
-
〓 国学争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非护臂辨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现并发掘一处墓地(95MNI),其中M8为夫妻合葬墓,墓主遗体保存完整,身着华丽的锦服保存完好如新。男性墓主右臂绑有一块色彩鲜艳的锦护臂(M8:15),此即震惊中外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五星”织锦系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其历史文物和科学艺术价值皆......
-
〓 辑录汇编:文话理论品格的一种生成路径
辑录汇编是一种述而不作的著述方式,在我国传统典籍的成书过程中颇为常见。“作不如述,虽圣人犹择所从事,可以下学而昧诸?”(童槐《睿吾楼文话叙》)这样一种重视辑述的著书观念在古代中国可谓根深蒂固。就历代文话的体例形态而言,辑录汇编式文话也是重要的类型之一。在文话诞生之初的宋代,辑录汇编式文话即已呈现出多样的种类,杂抄型......
-
〓 庄子任漆园吏时做什么
庄子曾为“蒙漆园吏”,对此大家并不陌生。杨宽在《战国史》中指出:“这个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的漆园当是宋国政府所经营的,所谓‘漆园吏’当即管理漆园的官吏。”真的如此吗,漆园吏仅是一个漆园管理者吗? 在众多历史文献中,有一则材料对于我们了解庄子任漆园吏时做什么颇具参考价值。它是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
-
〓 以为民极:中华经学的责任担当
《周礼》本名《周官》,原有六篇,西汉武帝时期由河间献王从民间征得。这个民间本抄写于秦统一文字之前,与当时通行的“今文”有别,《周礼》因此被视为“古文”。《周礼》现存前五官都有一段序言性质的文字:“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段文字被宋儒称为《周礼》“二十字总纲”。在这二十字中,“以为民极”......
-
〓 “诸子学”与中华文化复兴
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刘歆作《诸子略》后,所谓子学、子部、诸子思想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先秦诸子各家各派思想学说而言。而近代以来所谓的“诸子学”,是在中华文化不断势弱的过程中,士人针对传统内部的“经学”“儒学”以及外部的“西学”,提出的一种中华文化新的整体形态。不过,这种“诸子学”本质上只是针对“经学”“儒学”的弊端,以及......
-
〓 新辑诗话的类型与原则
无论是从目录著录看,还是就研究价值说,诗话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书籍类型。古籍编辑和出版的诗话,如果是原有其书,经过今人校点笺释而出版,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古籍整理;如果是原无其书,经过今人辑录成书而出版,这就是新辑诗话。新辑诗话,古有其例,于今尤盛。新辑诗话实际上是在编纂新的古籍,其间存在一些需要讨论的编辑问题。新辑诗话的......
-
〓 由祭祀到礼制: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玉器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综观我国上下五千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发展历史,一脉相袭的礼文化传......
-
〓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培养人才,理顺机制,繁荣古籍出版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出版界和学术界更是掀起了热议,古籍工作必将迎来新的高潮。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党和国家对古籍工作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1958年,在新中国第二个五年规划的......
-
〓 寒山:触目皆在的痕迹——日本接受唐诗的一种别调
日本禅学研究大家柳田圣山说:“寒山的笑象征着禅的世界。”夏目漱石说:“有人被蜂蜇,是寒山还是拾得?”这匪夷所思的一问,却是深受日人喜爱的俳句,寒山在日本的独特地位可见一斑。事实上,近世以来的日本,寒山触目皆在,宗教、哲学、诗歌、绘画、小说、戏剧等都有其存在的痕迹。寒山实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检视其传播......
-
〓 春节:从“中国时间”到“世界时刻”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持续拓展为全球共享的国际性节日,既是“中国时间”更是“世界时刻”。春节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饱含着华夏儿女的团圆温情,承载着海外华人的思乡深情,深化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相知友情。春节文化面向世界“走出去”,有效促进着文......
-
〓 郑玄《周礼注》与礼学体系的构建
《周礼》一书,在汉代初名《周官》,王莽居摄时改为《周礼》。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获得此书,献给朝廷即被雪藏于秘府中。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此书并将之著于《别录》《七略》。《周礼》在新莽时曾经立为博士,东汉时被废,但民间传习《周礼》之学者仍绵延不绝,如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张衡等人都曾......
-
〓 见证时代 回归学术——简说皮锡瑞的经学史
谈及中国经学史的书写,许多学者可能会不约而同指向同一个人──皮锡瑞。尽管中国经部文献异常丰富,但说到经学通史,却一直没有严格的系统著作。因此周予同看见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1927年)出版,顿感沮丧万分,埋怨中国学者不争气,特别批判皮锡瑞《经学历史》、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二书:“他们的作品竟这样地简略,如一篇论文......
-
〓 小壶细盏天地宽——工夫茶茶器文化流变
中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早期的生煮羹饮,当作解渴解乏的菜汤食用,到隋唐时期出现明确的品赏阶段,制团研末,开始用心品味,是味觉意识的一大飞跃。自从陆羽、皎然、卢仝等茶人提倡茶器要配合茶道,茶饮的主流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大阶段,就是唐宋时期的研末煎点与明清以来的芽叶冲泡。到了明末清初,福建又出现了一种饮茶习惯,开始喝条索发......
-
〓 地名读音如何“名从主人”
在普通话地名审音中,有一个“名从主人”的原则被广为流传。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名从主人”并不等于照搬方言读音,而是要根据普通话的基础音系即北京音的古今语音对应规律,折合为北京音,以此确定在普通话中的读音。首先提及地名审音“名从主人”原则的是发表在1957年《中国语文》第10期的一篇文章,题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
-
〓 “四民”论转向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建构
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之等级结构,赋予了士人相对于普通民众的社会优越性。儒家的“四民”论从观念上证说了这一现象的合理性,并将其根据归结为士人的道德优越性,单一性的社会责任主体结构由此得以建构。随着传统“四民”论的两次重大转向,社会责任的主体结构逐渐从差等的单一性趋向平等的多维性。传统“四民”论:单一性的社会责任主体......
-
〓 中国水下考古的“十三五”足迹
编者按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总结回顾“十三五”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以期更好谋划“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刊特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建忠撰文,梳理中国水下考古走过的三十年历程......
-
〓 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
“糖瓜祭灶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嬷嬷要件新棉袄,新媳妇光看不敢要”。这是故乡微山湖边过年时的一首民谣,其中透出男女老少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浓浓气息。其实,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并非只指夏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习惯上从腊月初八开始,包括祭灶、除夕、大年初一、人日,以及元宵节的吃元宵、闹花灯等。丰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