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庄子·秋水》“小大之辩”的三重意蕴
按照通行编撰体例,虽然“秋水”常被列为《庄子》“外篇”中,但历代笺注大家和诸多学者并没有因其非“内篇”而忽视其理论价值,恰恰相反,他们一致强调“秋水”在《庄子》中的重要性,如王夫之认为“此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庄子解》)学者陈引驰认为,“《秋水》或许可谓是《逍遥游》 和《齐物论》之间的一个连锁、一座桥梁。......
-
〓 画中纹枰有深意——古代绘画中围棋的文化含义
围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娱乐雅戏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刘熙载《艺概》言,“艺者,道之形也”。中国古代传统将“道”作为知识、思想、信仰的依据,作为形下之器的艺,被认为是“道”的感性显现方式。在“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文化氛围下,“道”与中国文化在围......
-
〓 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编者按 年谱、行年考、作品系年等成果,对文人生活中的科第、仕宦、交游等更为关注。本期的三篇文章另辟蹊径,《韩愈的人生困境及思想突破》从韩愈家庭生活和仕途坎坷入手,揭示了他长期身处人生困境,却能胸怀天下,首倡“道统”说,完成思想突破。《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着眼于居住方式,对南朝文人山居生活的类型、文学表现及其所体现......
-
〓 中国古代床榻之意趣
“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床,作为人们的“夜居”之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大件,其历史之久远、形制之丰富、制作之精巧、文化蕴含之丰厚,可称得上古典家具之大类。 先古之时没有床,以席为坐卧之具。古席多用草木枝叶和鸟兽皮毛编织而成,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有“神农作席荐”之说。西周时置春官宗伯职位掌......
-
〓 驯化与农业起源
【光明学术笔谈】 农业产生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距今一万二千年到一万年间,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进化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的起源阶段。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的高峰期在距今2.1万年到1.5万年期间。冰期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体现在文化方面,如石器标准化、宗教仪式出现、社会网络系......
-
〓 唐代区域市场的形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中,经济领域的进步尤为显著,出现了所谓“唐宋变革”和“中世纪城市革命”。施坚雅在《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提出,19世纪晚期中国形成了9个具有经济史意义的区域,并认为“在西北,只有到了唐代才有充分整合的大区规模的城市......
-
〓 易道与天文:文化蕴涵之探析
中国古代天文学,堪称古文明之肇基与渊薮。古代先贤,仰观浩瀚苍穹,俯察方位分野,记录天象变化,确定星宿排列,测算日躔月离,了解黄道白道,标记景昃朔望,创制演进,从观象授时到制定历法,“敬授民时”“以前民用”,发展出包罗众多形态、记录丰富数据、具有精妙特色的以历法制定为核心的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天文学......
-
〓 学术笔谈:唐五代宋初敦煌私社的社会功能
主持人语 本期主持:郝春文(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 本期主题:古代敦煌民众的社会生活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要加强敦煌学研究”。“敦煌文献等重点古籍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敦煌文书是敦煌学研......
-
〓 文献语言学的中国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要指示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我国现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过分强调了来自西方的所谓“科学主义”,而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对于校正现行学科体系所存在的这一根本缺陷......
-
〓 金文文学的叙事特征
图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轫期,商周金文是探索古代文学在先秦时期发展历程的重要的第一手共时资料。商周金文中有不少叙事性质的铭文,叙述器主生平事迹以及建功受赏等事项,类似于后世记叙文体。但较之后世,商周金文中的叙事无论是在叙事要素、叙事顺序还是叙事视角等方面,都具有自身较为明显的特征。 叙事要素常可省略。完整......
-
〓 桐城楚辞学的地域文化特征
桐城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西北环山,东南滨水,自古有“七省通衢”之称。桐城既是经学昌明之地,又是天下文章渊薮。背山临水的地理特征,既封闭又开放的人文环境,加之累世不绝的著姓望族,都有利于桐城地域文化的形成。自南朝宋何偃著《删王逸楚辞注》以来,桐城楚辞学历经千年而不衰,到清代而发展更盛,并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特征。......
-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华夏儿女共同的认同与坚守
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等的听觉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汉语和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和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历史悠久,生生不息,一直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一代代华夏儿女对汉语汉字的高度认同与深情坚守。 历史上,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发达,加上山河阻隔、战......
-
〓 地名中“洞”“峒”异读的前世今生
我国地名中多有含“洞”或“峒”者。如含“洞”的有山西洪洞县,湖南洞口县、湘西十八洞村等。含“峒”的有甘肃崆峒山、山东崆峒岛、广西防城港峒中镇等。在众多含“洞”“峒”的地名中,其读音出现了异读现象,如洪洞的“洞”读tóng,洞口的“洞”读dòng,崆峒山的“峒”读tóng,峒中的“峒”则读dòng。何以出现此种差异?这还......
-
〓 千古敦煌 匠心承继
敦煌是世界范围内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至今保存着我国中古时期的石窟850多座、壁画50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以及70000多卷公元3至10世纪的写本文书和美术品、印刷品等。敦煌文化遗产因此被视作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而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敦煌古代劳动者,特别是历代敦煌工匠的创造和奉献。......
-
〓 海昏侯《诗》简与汉代《诗》本问题
朱凤瀚《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竹简〈诗〉初探》(《文物》2020年第6期)对海昏侯墓出土《诗》本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使我们对海昏侯《诗》简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有1200枚《诗经》简,虽然多为残断简,但数量如此大的《诗》简对我们讨论汉代《诗经》学相关问题意义重大。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毛......
-
〓 郭说《百花王诗》源流与主旨探微
牡丹是原产于中国的名花。早在唐代,牡丹就获得“国色天香”之誉,被尊为“花王”。朝鲜半岛紧邻中国,与中国始终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至迟在南宋时期,盛行于中国的游赏及题咏牡丹的风气,已为朝鲜士大夫文人所关注和仿效。比如朝鲜高丽时代李奎报(1168—1241年)曾与当时文人唱和创作牡丹诗多达百余首。这些诗总体上步趋......
-
〓 地名读音如何“名从主人”
在普通话地名审音中,有一个“名从主人”的原则被广为流传。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名从主人”并不等于照搬方言读音,而是要根据普通话的基础音系即北京音的古今语音对应规律,折合为北京音,以此确定在普通话中的读音。首先提及地名审音“名从主人”原则的是发表在1957年《中国语文》第10期的一篇文章,题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
-
〓 词学史研究的空间视角
词学史研究,除了把握词学观念、理论与方法等的时间发展脉络,还应注意词学批评与词学流派的地域分异,前者是词学史研究的时间视角,后者是词学史研究的空间视角。立体的、完全意义上的词学史研究应该是时、空结合,虽然二者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以偏废。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几本词学史著作缺乏空间视角,今后的词学史著作应该有所改进。......
-
〓 曹雪芹笔误了吗?——由咏白海棠诗的对偶句来理解“虚实对”
日前听一位知名作家、学者讲《红楼梦》及于“曹雪芹的诗学观”,在谈到林黛玉给香菱讲诗说“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使平仄虚实都不对,都使得的”,对其中“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表示不可解,希望得到探讨。其实这个问题已故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著作《红楼小札》二十七节早已谈过,他认为林黛玉讲诗讲错了......
-
〓 希剧中演:两个古老文明的跨文化交融与实践
中国和希腊都是文明古国,彼此有天然的亲近感。两国的文明互鉴、互利互惠,离不开古老文明和当代文化的深度交流、相互交融。中国的戏曲、希腊的古代戏剧,分别是两个国家的文化活化石,它们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本来互不相关,直到世界剧坛兴起“跨文化戏剧”,中希古老文明孕育的现代剧场艺术实现了从古到今的转化、从希腊戏剧到中国戏曲的跨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