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湖山摩崖石刻》与纪功刻石叙事转向
东汉边塞纪功刻石《通湖山摩崖石刻》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额里斯苏木通湖山顶,地属汉代西北边境的凉州武威郡辖地。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发现,也有一些学者做过介绍,但因严重损毁导致文字漫漶,迄今未引起学界充分的重视,其内容与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通湖山摩崖石刻》的叙事体例 在为数不多的东汉边塞纪功刻石中,......
-
〓 关于建构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
〓 《戏曲丛谭》与唐代戏剧研究
华锺彦教授所著《戏曲丛谭》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后,有关戏剧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自1936年商务印书馆作为“国学小丛书”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台湾商务印书馆70周年精品书目收录此书。201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将其作为晚清至民国戏曲研究经典再版。凡此,足见其影响力之持久。《戏曲丛谭》有自己独特......
-
〓 占尽东风第一鹞——南通板鹞的文化溯源
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一根长线连接手心与遥远的天空,借由风筝,“天人合一”的想象似乎变得有迹可循。 “风筝”一词较早出现在明代陈沂的《询刍录》里:“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可见鸣唱的“纸鸢”才叫“风筝”。 这种设计思路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将安装在......
-
〓 从正体与俗体演变看繁简字
汉字由殷墟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3400多年历史。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时常分化为正体和俗体。 裘锡圭先生说:“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
-
〓 确认汉文帝霸陵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近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陕西省文物局和西安市文物局召开专家论证会,确认了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的江村大墓及其陵园就是汉文帝霸陵。同时,也纠正了以往把白鹿原凤凰嘴一带当成霸陵所在地的“传统”说法。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陕西江村大墓重要考古成果。本文根据前人研究和最近十......
-
〓 “文人论兵”与宋代兵学新气象
作为封建社会中期的重要学术形态,宋代兵学既是一个高峰,也是一个转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传统兵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兵学高潮。“右文政治”,与辽、夏、金、元等紧张对峙的军事形势,理学的兴起,等等,都与宋代兵学发展密切相关。在诸多影响因素之中,最具根本性的是“右文政治”。 宋代立国......
-
〓 蔡邕与张衡——建安文人的创作典范
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对盛唐诗人而言,建安文人是他们心目中的创作典范,建安风骨对盛唐气象有着重要启迪,这早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常识。那么,对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人群体——建安文人而言,他们的创作典范又会是谁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建安文坛的创作队伍呈现出高度的集中......
-
〓 “以礼为固,以仁为胜” 中国古代兵法的道德属性
人们常称《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兵书,严格地说,这个描述是不正确的,在《孙子兵法》面世之前,古代中国已有兵书,而且还不止一部。但是,这些兵书典籍,由于思想相对浅薄,内容多已过时,尤其是文字不够优雅,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散佚殆尽了,而《孙子兵法》则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兵书。明代茅元仪说......
-
〓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中国传统耕读教育浅谈
【读史札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早期儒家传统尊“劳心”贱“劳力”,孔子在回应“樊迟请学稼”时表示:“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论语·子路》)他认为讲求礼义才是君子之选。孟子提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
〓 遣唐日本留学生与海上唐诗之路
中日诗路,在海上唐诗之路中占有重要位置。隋唐之前,主要是移民给日本带去中国文化。到隋唐,则主要是日本派使前来,如自7世纪初始,日本4次正式派遣隋使。日本舒明天皇二年(630)至宽平六年(894)二百多年间,共派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与遣唐使随行的留学生、学问僧,为中日海上唐诗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据......
-
〓 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原因辨析
在六朝时代姹紫嫣红的文学景观中,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无疑是一部人文价值极高的文学宝典。但是,在这部文学宝典由六百多位人物组成的画廊中,人们竟然找不到陶渊明的踪影。依照笔者昔年所考,《世说新语》成书于元嘉十六年四月到元嘉十七年十月间(439—440),编纂成书的地点即在江州(江州的治所在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刘......
-
〓 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写在契丹文字出土一百周年之际
图一图二图三 2022年6月21日是契丹文字出土一百周年。1922年6月21日,四件灰色砂岩质正方形哀册从辽兴宗的永兴陵中被挖出。这四件哀册分别是契丹小字和汉字版的《辽兴宗皇帝哀册》《仁懿皇后哀册》。两块契丹字哀册上分别刻有583和856个字。这是契丹文字失传数百年之后首次重见天日。 一百年来,学界共解读出603个......
-
〓 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货运动是历史学、经济学、广告学、新闻传媒与文学等众多学科聚焦的对象,既有从宏观视角对国货运动展开整体研究,以不同区域为考察点探析其流变,又有透过广告、女性化妆品、国货商标等细微处剖析国货运动推进过程的特点及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本文则以消费行为为视角,从催生国货运动的历史因素、改变市民消......
-
〓 李渔“无声戏”的稗史意义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在他后半生卖文糊口的生涯之始,改名渔,号笠翁,是清初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李渔自己说:“予生也贱,又罹奇穷。”作为明清时期的一位戏剧和小说大家,他以戏曲小说为平生志业,声称:“吾于诗文非不究心,而得心应手,终不敢以稗官为末技。”他是一位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不求科举荣身,专以卖......
-
〓 史海钩沉:清代中越民间的边境贸易
越南(古代亦称安南)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并有着漫长的陆路边界线,双方边境贸易历史悠久。清朝时中越两国经贸交往频繁,形式多样,孙宏年根据官方介入的程度将之分为官方贸易、官方允许的民间贸易和非法的走私贸易。根据所依托的地理要素,又可分为朝贡贸易、陆路边贸和海上贸易(孙宏年:《清代中越关系研究:1644—1885》第16......
-
〓 中国水下考古的“十三五”足迹
编者按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总结回顾“十三五”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以期更好谋划“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刊特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建忠撰文,梳理中国水下考古走过的三十年历程......
-
〓 《诗经》先秦多次辑集说
图一 《诗经》的结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之说,后世引发长期的争论,从违双方论争纷纭,聚讼不断。学者时或蹊径独辟,倡言新说,清儒方玉润提出两次成书说,认为第一次编集出于周朝乐官,第二次编集出于鲁国乐师。近时学者继踵而上,刘毓庆、徐正英、马银琴、曹胜高诸先生相继提出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如......
-
〓 史海钩沉:马礼逊“越洋书箱”与十九世纪英国汉学
英国汉学“先锋人物”马礼逊可谓19世纪中英文化交流的领航员。他创建对华教会学校,在华创办中英文报纸,编纂、出版首部中英双语字典,出任伦敦语言学院首位汉语教师,创下了中英关系史上的数个“第一”。1823年12月,马礼逊乘“滑铁卢号”自广州返回伦敦,随行书箱里装满了他在华16年收藏的万卷汉籍。中西交通以来,西行汉籍数量如此......
-
〓 辑录汇编:文话理论品格的一种生成路径
辑录汇编是一种述而不作的著述方式,在我国传统典籍的成书过程中颇为常见。“作不如述,虽圣人犹择所从事,可以下学而昧诸?”(童槐《睿吾楼文话叙》)这样一种重视辑述的著书观念在古代中国可谓根深蒂固。就历代文话的体例形态而言,辑录汇编式文话也是重要的类型之一。在文话诞生之初的宋代,辑录汇编式文话即已呈现出多样的种类,杂抄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