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子“繁露”探微
            西汉春秋公羊学博士董仲舒有《春秋繁露》一书存世,是他阐释《春秋》的著述,因此《春秋繁露》中“春秋”二字大家都能明白;“繁露”二字,笔者认为就是指《春秋》繁多滋润,因为《春秋》义理繁茂,而这些义理就是滋润养长天下万民的。但历代以来,对于“繁露”二字取名之意有较多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繁露”是“缀绪”“引申”的意思。《四库......
        
 
                - 
            〓 抗战大后方研究的新进展及新趋向
            “抗战大后方”是与根据地、沦陷区相对应的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版图之一,是抗战时期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和社会各界普遍使用的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术语。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共的“抗战大后方”概念,强调大后方是云、贵、川等地。1939年3月,周恩来在分析全国形势时,表示......
        
 
                - 
            〓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东北抗联研究
            编者按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国家社科基金于2015年启动实施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出一批重要......
        
 
                - 
            〓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论纳兰词之真
              清词中兴,词家济济有众。叶恭绰编选的《全清词钞》收录作者逾三千,纳兰容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词家代表。近代词论家况周颐(1859—1926)盛赞纳兰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1877—1927)以境界论词,指出“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 千古敦煌 匠心承继
              敦煌是世界范围内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至今保存着我国中古时期的石窟850多座、壁画50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以及70000多卷公元3至10世纪的写本文书和美术品、印刷品等。敦煌文化遗产因此被视作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而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敦煌古代劳动者,特别是历代敦煌工匠的创造和奉献。......
        
 
                - 
            〓 郭说《百花王诗》源流与主旨探微
              牡丹是原产于中国的名花。早在唐代,牡丹就获得“国色天香”之誉,被尊为“花王”。朝鲜半岛紧邻中国,与中国始终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至迟在南宋时期,盛行于中国的游赏及题咏牡丹的风气,已为朝鲜士大夫文人所关注和仿效。比如朝鲜高丽时代李奎报(1168—1241年)曾与当时文人唱和创作牡丹诗多达百余首。这些诗总体上步趋......
        
 
                - 
            〓 战国天道观的再认识
              殷人宗天,举凡战争、收成、疾病等,事无巨细,都要卜问和祈求天上的帝。在殷人的心目中,上帝以自身的意志,主宰着自然界的风雨以及人世间的一切祸福吉凶。殷鉴之下,以小邦胜大邑成为天下共主的西周王朝“以德配天”,将“敬德”的人事努力,作为对殷商天道观的补充和修正。春秋时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巨大的政治动荡引发了思......
        
 
                - 
            〓 从“诗成而缀题”到“先立题后赋诗”
              我们现在的诗歌都是有题目的,最初的诗歌却并非如此。从命题角度考察,中国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先有诗后立题到先有题再作诗的两个阶段。“先有诗而后标题”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回到《诗经》的历史现场,撇开文本内容不论,单是题目就很复杂。顾炎武在《日知录》“诗题”条中说......
        
 
                - 
            〓 中华传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根和魂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地和敦煌学理论。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域,吸收了东传的佛教等外来文化后而产生的地域文化。因此,敦煌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地理条件的特殊。研究敦煌文化,不仅要聚焦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地位,还要关注敦煌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河西史地、五凉文化。一  ......
        
 
                - 
            〓 解衣般礴:庄子的写意精神
              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一位国君召集画师们前来作画,大部分画师都神色庄重地润笔调墨,生怕怠慢了国君。唯有一位画师接到作画任务后,不慌不忙地返回住处,脱掉上衣盘腿而坐,国君要求作画的事情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国君却认为这位“解衣般礴”的才是真正的画家。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
        
 
                - 
            〓 大雅重光——出土简帛《诗经》文献综述
            编者按  由于先秦文献本身的散佚,后世对于《诗经》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传世《毛诗》之上。近年的出土文献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先秦两汉儒家《诗经》学说的重要窗口,揭开其时《诗经》阐释纷繁复杂样貌之一角。这不仅有助于完整地梳理《诗经》学史的早期发展演变途径,而且有助于从更丰富的层面理解文义,探寻诗篇的早期意涵。  根据传统记......
        
 
                - 
            〓 《庄子·秋水》“小大之辩”的三重意蕴
              按照通行编撰体例,虽然“秋水”常被列为《庄子》“外篇”中,但历代笺注大家和诸多学者并没有因其非“内篇”而忽视其理论价值,恰恰相反,他们一致强调“秋水”在《庄子》中的重要性,如王夫之认为“此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庄子解》)学者陈引驰认为,“《秋水》或许可谓是《逍遥游》 和《齐物论》之间的一个连锁、一座桥梁。......
        
 
                - 
            〓 中国古代床榻之意趣
              “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床,作为人们的“夜居”之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大件,其历史之久远、形制之丰富、制作之精巧、文化蕴含之丰厚,可称得上古典家具之大类。  先古之时没有床,以席为坐卧之具。古席多用草木枝叶和鸟兽皮毛编织而成,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有“神农作席荐”之说。西周时置春官宗伯职位掌......
        
 
                - 
            〓 驯化与农业起源
              【光明学术笔谈】    农业产生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距今一万二千年到一万年间,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进化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的起源阶段。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的高峰期在距今2.1万年到1.5万年期间。冰期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体现在文化方面,如石器标准化、宗教仪式出现、社会网络系......
        
 
                - 
            〓 桐城楚辞学的地域文化特征
              桐城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西北环山,东南滨水,自古有“七省通衢”之称。桐城既是经学昌明之地,又是天下文章渊薮。背山临水的地理特征,既封闭又开放的人文环境,加之累世不绝的著姓望族,都有利于桐城地域文化的形成。自南朝宋何偃著《删王逸楚辞注》以来,桐城楚辞学历经千年而不衰,到清代而发展更盛,并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特征。......
        
 
                - 
            〓 儒学的分化与战国《诗》教的传承
              《诗》在战国属于公共的知识资源,但儒家对于《诗》的推崇可谓是诸子之冠。就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儒家引《诗》的比例远远高于墨家、道家、法家等。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屡次申明学《诗》的重要意义。在孔子的教诲下,孔门弟子自然积极接受《诗》教。不过,孔门弟子的思想差异却也不容小觑。事实上,儒家学派内部的分裂一直存在。孔子去......
        
 
                - 
            〓 以“德”为首——朱熹诗学的创作主体论
              朱熹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追本溯源、格物穷理,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到诗学领域,主要体现为对诗歌的本质、终极价值、终极影响因素、终极审美理想的探索与认定。就影响因素而言,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综合素养对诗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德业情操尤其是对天命民彝、君臣父子大伦大法的态......
        
 
                - 
            〓 族际通婚:出土西夏文文献证实民族间的深度融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间交流频繁,关系密切。各民族之间往往交错杂居,来往频繁,相互帮助,亲密无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自然而然地发生相互通婚的深度交融现象。  对于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传统历史文献记载较多的是和亲和赐婚。这些族际婚姻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一定影响。实......
        
 
                - 
            〓 从正体与俗体演变看繁简字
              汉字由殷墟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3400多年历史。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时常分化为正体和俗体。  裘锡圭先生说:“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
        
 
                - 
            〓 文学争鸣·刘学锴:可否换一种思路读《清明》
              对于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不说“考”,而说“读”,意味着这首诗的相关问题,包括时代、作者和那个“杏花村”,光靠“考”是很难考出来的。也不是哪位权威学者可以“一锤定音”的。四十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本《唐诗鉴赏集》,写此诗的鉴赏文者,听说这首《清明》的作者尚有不同意见,便亲自登门求教于当时可称为唯一的杜牧研究权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