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也说“父子相隐”
若论起20余年来《论语》研究的热点,“父子相隐”无疑是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自2002年《哲学研究》第2期发表了刘清平质疑儒家“亲亲相隐”合理性(合法性)的文章以后,这场争论便一发不可收,并逐渐聚焦于对“父子相隐”合理性的辩论,而郭齐勇、邓晓芒、梁涛、廖名春等知名学者的积极参与,使这场争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至今讨......
-
〓 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而经久不衰。直至近代,中华文明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一个在经济、政治、军事全方位超越中国的西方文明,使得中国人发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悲叹。于是,为了寻求富强御辱之路,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器艺、制度直至思想文化及其基本逻辑。现代西方文明的契约论传统,本质上就是“重构”了人类社......
-
〓 史海钩沉:清代中越民间的边境贸易
越南(古代亦称安南)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并有着漫长的陆路边界线,双方边境贸易历史悠久。清朝时中越两国经贸交往频繁,形式多样,孙宏年根据官方介入的程度将之分为官方贸易、官方允许的民间贸易和非法的走私贸易。根据所依托的地理要素,又可分为朝贡贸易、陆路边贸和海上贸易(孙宏年:《清代中越关系研究:1644—1885》第16......
-
〓 史海钩沉:马礼逊“越洋书箱”与十九世纪英国汉学
英国汉学“先锋人物”马礼逊可谓19世纪中英文化交流的领航员。他创建对华教会学校,在华创办中英文报纸,编纂、出版首部中英双语字典,出任伦敦语言学院首位汉语教师,创下了中英关系史上的数个“第一”。1823年12月,马礼逊乘“滑铁卢号”自广州返回伦敦,随行书箱里装满了他在华16年收藏的万卷汉籍。中西交通以来,西行汉籍数量如此......
-
〓 宋词中的冬至节俗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至日、长至、日短至、南至、冬节、拜冬、亚岁等。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人通过观测太阳和北斗星,形成了早期的时间观念,建构了最早的时间体系,商朝末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点基本确定。到周代,选取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年起点,《太平御览·时序部》记......
-
〓 李攀龙“胡宽营新丰”式的拟古乐府
后七子李攀龙论诗专主模拟,其《沧溟先生集》收录“古乐府”两卷,绝大部分是拟古题之作。中国现当代几部文学史对其“胡宽营新丰”式的模拟之作评价不高。事实上,“胡宽营新丰”只是模拟方法,既求形似,更求神似。 其《拟古乐府序》:“胡宽营新丰,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鹜于通途,亦兢识其家。此善用其拟者也。至伯乐......
-
〓 特别关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110年时......
-
〓 发展中的中国水下考古
【考古中国】 编者按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大国,不仅有广袤的陆域疆土,而且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辉煌的黄土文明之外,我们的祖先也创造出了灿烂的蓝色文明。我国水域内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海洋文化遗产。 水下考古,便是当今人们走近、认识、解......
-
〓 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
“糖瓜祭灶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嬷嬷要件新棉袄,新媳妇光看不敢要”。这是故乡微山湖边过年时的一首民谣,其中透出男女老少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浓浓气息。其实,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并非只指夏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习惯上从腊月初八开始,包括祭灶、除夕、大年初一、人日,以及元宵节的吃元宵、闹花灯等。丰富......
-
〓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有效利用,让古籍沟通今昔
近日学习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感党中央对新时代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意见》对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总体要求,感觉非常明确、非常具体和及时,为今后怎样把握我国古籍工作,推进古籍事业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多年从事......
-
〓 《古文关键》与南宋古文转型
自清代以后大家比较熟悉的古文选本是《古文观止》,而南宋流行的则是吕祖谦的《古文关键》。目前《古文关键》研究的热点是评点研究,实际上它透露了南宋古文的转型。说起古文的演变史,首先是中唐的转型,以韩柳古文运动为代表。它结束了骈文独尊的局面,提倡古文复兴。不过,它不仅是文体的革新,主要还是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物,中唐知识分子,希......
-
〓 儒学的当代使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注重顶层......
-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国绘画的艺术自信
中国绘画之所长 中国绘画是一个艺术宝库。吴道子的宗教人物画,顾闳中的宫廷人物画,张择端的风俗人物画;赵佶的工笔花鸟画,徐渭、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黄公望、倪瓒的水墨山水画……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它们都是世界艺术之林中色彩独异的花朵,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芒。 从比较的观点来看,中西方的绘画,就像......
-
〓 王学典: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最佳机遇已经到来
——写在新冠疫情全球加速蔓延之际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命题,是考虑到以下几重因素:1、“中华文化”的概念在十八大以来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这里没使用“中国文化”,也没使用在党的文献中最流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为什么?“中华优秀传......
-
〓 “冲击—回应”视野下的新儒学
现代新儒学是对五四时期出现的全盘反传统思潮的一种反弹和回应。正确理解现代新儒学的缘起、理论特质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冲击—回应”的视野下对五四时期反传统思潮和现代新儒学的内在关联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是在“古今中西”的纠缠下来探讨中国文化现代重建问题的。面对西学强势来袭,他们的回应之道是将现代化等于西化,而......
-
〓 也说“衡阳雁”
“衡阳雁”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均与之相关,如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衡阳雁”意象之所以生成,当与“雁不过衡阳”的观念有关。关于其成因,前人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是地势使然。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南端即位于衡阳的回雁峰。古人认为回雁峰地势极高,阻挡了......
-
〓 画屏重重幻亦真——明刊《西厢记》插图中屏风元素的空间妙用
明代是中国古代图书出版的黄金时期,伴随着书籍的刊印诞生了许多精美的版刻插图,其中《西厢记》插图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被奉为圭臬。究其缘由:一方面,明刊《西厢记》插图有大量文人画家参与绘制,他们摹古求新,使得作品呈现出古朴雅致的艺术面貌;另一方面,其风格样式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版画的各个流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脉络具......
-
〓 由新出《朱彝尊全集》略论明清学者全集之整理
近三十年来,出版界涌现“全集”风,对于中国历代重要的学者、作家,都喜欢出版其全集。程章灿说:“整理和出版古代作家作品,有必要采取全集的方式。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界的需要,也是文化出版业自身的需要。”(《新世纪明清人全集整理出版的现状、成绩与问题》)其中,政府重视,学者参与,读者有需求,出版社很积极,诸方目的一致,于是成......
-
〓 《隋书·经籍志》所见文献析出现象
作为文献著录和考证的一个常用术语,文献析出亦即从母文献中分析出子文献,二者单独别行并流传于世。这种文献学现象在训诂学著作中较为常见。《洪范》之于《尚书》,《中庸》之于《礼记》,都是早期文献析出继而被单独作注的典型案例。两汉以来学术弥繁,文献析出于是更多,《隋志》往往著录之,其形态不拘一格,原因亦不尽相同,姚振宗《隋书经......
-
〓 中国古代床榻之意趣
“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床,作为人们的“夜居”之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大件,其历史之久远、形制之丰富、制作之精巧、文化蕴含之丰厚,可称得上古典家具之大类。 先古之时没有床,以席为坐卧之具。古席多用草木枝叶和鸟兽皮毛编织而成,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有“神农作席荐”之说。西周时置春官宗伯职位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