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为民极:中华经学的责任担当
《周礼》本名《周官》,原有六篇,西汉武帝时期由河间献王从民间征得。这个民间本抄写于秦统一文字之前,与当时通行的“今文”有别,《周礼》因此被视为“古文”。《周礼》现存前五官都有一段序言性质的文字:“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段文字被宋儒称为《周礼》“二十字总纲”。在这二十字中,“以为民极”......
-
〓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哲学伴随中华文明史一路走来......
-
〓 古代经典的“超文本”阅读法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古代经典导读课程,中小学也将更多的经典选篇纳入教材,古代经典阅读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不断出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读经典,如何教经典,古代经典的阅读与教学如何与时俱......
-
〓 “词林之弘璧,艺苑之玄珠”——略谈《古文真宝》的评价问题
《古文真宝》是一部很奇特的书。它是一部蒙学读物,在流传过程中既有士人不断地对其进行修订、注释,而至于明代,帝王亦加入了增补、修订此书的行列;它曾在元、明两代广泛流传,并远播东亚,至今盛传不衰,然入清以后在中国本土却几乎销声匿迹,难觅踪影;对它的评价,更是扬之者称其“依经以立言,本雅以训俗。其词茂而典,其义婉而章,其......
-
〓 从老子走向黄老道家——文子思想简议
涡淮流域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老子身后,率先将老子思想发扬光大的是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文子。据传他姓辛,号计然,生卒年不详。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并说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关于文子的生平事迹,史籍所载甚略。至于文子是何地人,史籍亦无明确记载。据学者考证,文子当为陈蔡一带人,也即城......
-
〓 王立群:不断推进史学的大众化
一、史学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上个世纪初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从根本上动摇了持续几千年的旧史学,中国历史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史学”时代。传统史学关注的是以帝王为中心的上层社会活动史,“某日册封皇子也,某日某大臣死也,某日有某诏书也”(......
-
〓 以“德”为首——朱熹诗学的创作主体论
朱熹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追本溯源、格物穷理,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到诗学领域,主要体现为对诗歌的本质、终极价值、终极影响因素、终极审美理想的探索与认定。就影响因素而言,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综合素养对诗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德业情操尤其是对天命民彝、君臣父子大伦大法的态......
-
〓 拜谒韩城“三义墓”,解析“赵氏孤儿”传奇
西北大学出版社组织“晋陕峡谷沿黄历史遗存考察”,我受邀参加。2022年2月28日,我们拜谒了极富历史传奇的“三义墓”。“三义墓”位于陕西韩城金城西南12公里处的嵬东乡堡安村东南一处荒废的村寨遗址中。“三义墓”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武和名士程婴、公孙杵臼而兴建的墓葬群。墓地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乾隆四十......
-
〓 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东风”一词较早出现于《楚辞·九歌·山鬼》。在“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带有灵性的春雨中,作者怡然自得地等待神女,竟然忘记了归期。 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理......
-
〓 谢灵运对山水本真之美的发现与叙写
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一段优美的山水描写后论道:“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篇书札写于梁代中后期,若从此向前追溯,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众多模山范水的作品,包括康乐公谢灵运前后的石崇、孙绰、王羲之、慧远、陶渊明、鲍照、江淹等的诗文创作,陶弘景当时所能读到的精彩之作远非现在所能想望。那么,他为何会......
-
〓 陶谢诗歌接受与中国诗学的“四元”转关
南宋以来,宗唐宗宋渐成诗家公案。陈衍的“三元”说是清代唐宋诗争的总结之论。其实,陈氏其说肇自叶燮的中唐枢机论,他以元和为“三元”之中,上取开元,下择元祐,并说“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而后沈曾植又提出“三关”说,谓“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易“开元”为“元嘉”并暗分轩轾。直至马一浮,“三元”“三关”之......
-
〓 翻译最高的境界是化境——浅谈钱钟书的译论
1964年6月,《文学研究集刊》发表了钱钟书近两万字题为《林纾的翻译》的长文,文章对“林译小说”展开详细的分析与述评。钱钟书在该文中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翻译“化境”论,散发出闪亮的思想光芒。尽管他在《管锥编》与其他著述中也论及翻译,但该文自发表后,经过多年的字斟句酌与不下十次的反复修订(代表性的修订版,如1981年商务......
-
〓 “诸子学”与中华文化复兴
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刘歆作《诸子略》后,所谓子学、子部、诸子思想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先秦诸子各家各派思想学说而言。而近代以来所谓的“诸子学”,是在中华文化不断势弱的过程中,士人针对传统内部的“经学”“儒学”以及外部的“西学”,提出的一种中华文化新的整体形态。不过,这种“诸子学”本质上只是针对“经学”“儒学”的弊端,以及......
-
〓 坚持唯物史观 推动新时代史学繁荣发展
新时代中国史学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既有来自社会各界强烈的时代需求,又有来自学科内部发展的强大活力。肩负时代重任,发挥史学功能,推动新时代史学繁荣发展,当代史学研究者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坚持人民中心导向,立足中国大地,聚焦当代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历史书写作出应有贡献。......
-
〓 审美意识迁移与独见共识互转——苏轼贬《文选》而扬陶潜之断想
作为陶渊明的“铁杆粉丝”,苏轼对陶氏及其作品可谓推崇备至,故萧统所编《文选》仅录陶作9首,自然引起其极大不满:“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又由于苏轼......
-
〓 光明学术笔谈: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所以,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具体而言,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
〓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以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为例 后理论时代,中西诗学复调对话,杂语共生。我们要在排除“影响的焦虑”的同时,警惕“强制阐释”和“汉学主义”的滋生。当前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文学的“汉学研究”必须走向“中国文学研究”,这同样也应引起中国本土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作为中国传统文论集大成之作,《文心雕龙》......
-
〓 明清时期西北土司与民族融合
中国虽然早在秦朝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一般都会关注到两条主线,即“王化”和“教化”。“王化”是以皇权为顶点构建的“有形之手”,而“教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的“无形之手”。这两条主线随着王朝国家力量的强弱和统治者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并“......
-
〓 规范地名用字 赓续中华文化
编者按 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制定条例的目的之一,并设专章明确“地名文化保护”的职责规范,提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地名,既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深厚的历史文化载体,承载了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文化习俗,被称作是“人类......
-
〓 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很多人分不清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之间有何异同。虽然两者画的都是风景,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暂时不谈两者工具材料、表现方法的不同,只从思想表现上说,西方风景画主要表现实景,悬挂起来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中国山水画则被赋予了更多思想,不能简单地作为装饰品来理解。一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