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人可译”时代到来,翻译如何兼顾本意与诗意
我们正处在一个翻译的时代。人人可译,借助拍照翻译、屏幕划词翻译、搜索引擎翻译等工具,不会外语的人可以轻松应对需要外语的场景;处处皆译,我们用的手机、电脑、护肤品等大都配有已翻译成多种语言的说明书,浏览的国际新闻大多也是编译过来的。翻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人人可译、处处皆译的翻译质量如何?大量夹杂着英文......
-
〓 西南茶马古道:中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西南茶马古道作为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通道,一千多年来在边疆治理、民族融合、中外交通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国内部分通过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干线及众多分支将西藏与其他广大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汉藏民族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其国际部分则从西藏腹地的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出发,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通往尼......
-
〓 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语言文字战线的时代使命,就是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语言之力。坚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扫盲识字教育、新文字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
-
〓 中国古代史学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古代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诚如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所言:汉字、儒教、佛教和律令制度,构成古代东亚世界的“四大支柱”,因为汉字的使用构成东亚各族共同的文化基石,儒教促进精神文化的整合,佛教维系共同的宗教信仰,律令制度为东亚各国所共同实施的政治制度。其中,佛教是中国化的宗......
-
〓 经师、人师: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又字石户,度变姓名为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朝廷批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从祀文庙,从此,他们被举世公认为清初“三大儒”。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盛赞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一顾炎武出身名门望族,高祖......
-
〓 传统文化赋予动画电影独特魅力
今年暑期档,多部动画电影密集上映,在大银幕上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其中,以俑文化为创意原点的《俑之城》,以济公为原型的《济公之降龙降世》,以民间传说《白蛇传》为蓝本的《白蛇2:青蛇劫起》,均以浓郁的中国风吸引观众,为国产动画电影创新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然而,在这些作品中,仅有《白蛇2:青蛇劫起》表现出了较好的票房号召力。......
-
〓 先秦史官文史职守的形成
“史”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认为“史”有四义:用如事,事业之意;任事者之称;用如使,令也;一期贞人名。史实为事之初文,后世复分化孳乳为史、吏、使等字。首先,史巫瞽不分,史义由生产之事发展为保障生产之事。文史职守由此萌芽。早期社会自然崇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
-
〓 人工智能为“一带一路”搭建语言服务新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来,语言互通是实现高质量共建的关键,其中,语言智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广阔发展空间。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是加强语言沟通交流、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的基础,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据统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使用的民族语言有2400多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三分之一......
-
〓 明末至民国年间应对疫病的财政措施及其演变
疫病防治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卫生现象,更是关涉整个国民生存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疫病防治映射着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和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能力,反过来看,政府对财政政策与财政实践的安排,同样影响着疫情防控的进程。明末至民国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疫病高发期,也是在疫病防治特别是财政措施方面逐渐演变的时期。关注这一历史阶段重......
-
〓 新时代语言规范:稳定与发展的平衡
主持人语20世纪50年代,《语法修辞讲话》在全国掀起了汉语规范化热潮,社会上普遍树立了规范意识。规范就是使语言符合一定的标准,使语言表达通顺、连贯、得体。从此,我国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改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系,普遍开设现代汉语课,现代汉语学科开始迅速发展。不忘本来初心,借鉴吸收外来,守正整合创新,更好面对未来。今天我们纪念《语......
-
〓 诗与游戏:从回文诗说开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构成的要项就是语言。汉语言文字有非常独到的特点,即汉字都是独立体、单音节,每个字都可单独成立,都有它独特的形状和含义;而在诗的用词、造句方面,又可以颠倒语序、自由搭配、打破常规,以求增加语言的容量和弹性。语言好比一个魔方,就看怎么去摆弄。你可以把它组合成不同的序列,而各种组合所形成的意义都不相同。......
-
〓 全民阅读: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
全民阅读,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让全民都尽可能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来,形成热爱阅读、专注阅读、重视阅读的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早在2000年前后,学术界就有了关于“全民阅读”概念的相关讨论。2004年前后全民阅读活动正式开展,使全民阅读开始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近些年,随着党和政府对推广全民阅读......
-
〓 “四民”论转向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建构
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之等级结构,赋予了士人相对于普通民众的社会优越性。儒家的“四民”论从观念上证说了这一现象的合理性,并将其根据归结为士人的道德优越性,单一性的社会责任主体结构由此得以建构。随着传统“四民”论的两次重大转向,社会责任的主体结构逐渐从差等的单一性趋向平等的多维性。传统“四民”论:单一性的社会责任主体......
-
〓 艺境观象:元宵灯火照楼台
春节过后,盼着,盼着,寓意月圆人团圆的元宵节便临近了。“元宵佳节同欢乐,处处感然无尽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以来,就有热烈喜庆的燃灯赏灯、舞灯观灯等习俗,因此又被称为“灯节”。古今绘画作品中,也不乏对这一美好民俗的生动描绘。1、月华灯彩近瑶池关于元宵节燃灯赏灯习俗的起源,学界颇多争论。有人......
-
〓 中国早期都城的设都制度
古今中外,有国就有都城。都城又称“都邑”,或简称“都”“京”。在当今社会,都城(多称“首都”)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通常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设都制度上,世界各国存在一都制(如法国、俄罗斯)、两都制(如玻利维亚)、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特阿拉伯)之别,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着明显差......
-
〓 清代新疆方志中的唐音回响
新疆方志编撰历史久远,唐代就有《西州都督府图经》问世。至于清代,方志的“资政、教化、存史”功能在治理边疆中进一步凸显。学者们意识到方志除记录地方历史掌故之外,尚有彰明教化、巩固边防之用。成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的《三州辑略》就承载了这一社会历史功能。编者和瑛作序云:“史馆铭勋,儒林作传,以国书等其韵,辨舌齿于微茫;......
-
〓 王学典: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最佳机遇已经到来
——写在新冠疫情全球加速蔓延之际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命题,是考虑到以下几重因素:1、“中华文化”的概念在十八大以来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这里没使用“中国文化”,也没使用在党的文献中最流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为什么?“中华优秀传......
-
〓 破解大月氏之谜——中乌联合考古的新进展
月氏是一个古代游牧人群,原生活在中国境内,后在匈奴的打击下,大部分月氏人迁往中亚,被称为大月氏。《史记》《汉书》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月氏的历史,但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确认。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确立了“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寻找和确......
-
〓 “名实相生”与“名实相怨”——明清小说的一书多名现象
小说如商品,一个好的名称,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并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1925年,刘恨我在《小说一得》中说:“一篇好小说,无好题目,必定减色不少;有好题目,无好结构,亦然。”小说题名是最先入读者之耳目的,如果题名新颖别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就能助益小说的销售。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代表精英文化的经史子书,出版商一般不......
-
〓 《世说新语》与《说苑》
在《世说新语》之前,古代典籍的编纂方式大体不外分类式、分卷式和编年式三种。《世说新语》属于分类式的演化。此前的分类式图书往往根据内容需要,或以天文地理为序,或以人文社会为列,与人的精神世界尚无明确系统关联,但其中已经或多或少蕴含了与《世说新语》的分类方式有关的因素。其一是有些类目名称已经涉及人的精神世界,如董仲舒《春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