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和悲剧”的历史性警示意义——风雨神州“真假孔子双包案”
引 言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日,从此每年这天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五十三年前的1956年,台湾当局也将同一天定为“航海节”。世界进入后工业化以至信息化时代,全球一体化蔚成潮流之际,有心“以史为鉴”,忆郑和(1371-1433 ?),知兴衰,不免面对以下大哉三问:1. 梁启超(1873-......
-
〓 《护仙坑磜上合众分关》解读
——一个客家移民群体的社会经济关系
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330031内容提要:清雍正末年和乾隆初年,福建上杭县中都乡的陈、何、邱三姓人家迁移到江西义宁州山区,以一座高山幽谷为落脚点。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互相联姻,原本荒僻的山谷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宗族集群”性质的移民群体,亲情、同乡的纽带维系着群体活动秩序。乾隆末年,三姓进行了一次产权界定。保存下来的......
-
〓 明代前期海禁政策下的瓷器输出
【关键词】明朝;瓷器;海禁;朝贡;琉球王国【作者简介】刘淼,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原文出处】《考古》(京).2012.4.84~91【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项目号10CKG005。作为古代中国海上输出的重要商品,陶瓷的大规模输出往往通过民间商人的海外贸易......
-
〓 清代西藏与南亚贸易及其影响
【摘要】清代是西藏与中央王朝政府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与此同时,西藏先后与南亚的巴勒布、英印度发生着阶段性的贸易关系变化。这种贸易关系的变化及其所形成的贸易格局,呈现出清政府所辖西南边疆的地域人群与南亚地区长期交往的历史图景。把中央王朝政府与边地的关系置于这种贸易格局变化的脉络里考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南亚贸易格局如何......
-
〓 赋役制度与政区边界——基于明清湘鄂西地区的考察
【内容提要】在湘鄂西地区,从明初至清雍正年间,土司、卫所等特殊形式的政区与经制州县政区在地理空间上都是彼此毗邻乃至交错的。不同类型的政区意味着不同的赋役制度与管理方式,在土司、卫所与州县势力彼此消长的背景下,更导致了种种土地纠纷与赋役规避问题。清雍正间,通过改卫归流与改土归流,三者之间的土地与赋役纠纷随着卫所、土司的取......
-
〓 明清徽商外向流动对徽州本地的负面影响
【摘要】明清徽州在文化、教育、医学、建筑、艺术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离不开徽商巨额财富对徽州本地的反哺。徽州人口频繁的商业性流动、“无远不届”的活动范围以及归无定期的商旅生涯,也对徽州社会形成了诸如家庭关系嬗变、宗族组织空前强化以及贫富分化、社会风气变异等更深层次的“后院失火”式负面影响。【关键词】徽商;流动;负面影......
-
〓 李卫与清代前期的盐政
关于封建时代人治的重要性,康熙皇帝曾一言以蔽之,“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之道全在得人。”(注:《圣祖仁皇帝实录》卷八十三,康熙十八年辛卯。)也正因为如此,讲求清官政治是其统治时期的突出特点。需要指出的是,为官者的能力和作风与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大有关系,这一点,古今皆同。在清代名臣李卫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一个好官的种......
-
〓 清代救灾体制转换与公共管理近代转型——效能分析与基层案例比较
【作者简介】李长莉,195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通过对乾隆江苏如皋饥疫的恶性案例、光绪山东惠民水灾的良性案例与宣统直隶保定新法防疫三个清代救灾案例的比较考察,可以看出由救灾体制所代表的社会危机公共管理体制,在清中后期,伴随社会变动而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近代模式的转换。这一转型......
-
〓 控制与自治之间: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的明清乡村秩序
中国古代乡村的门牌回顾学界关于明清时期国家与乡村关系的研究,经历了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论”,到自下而上的“自治论”的转变。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反思这种“不是国家力图控制地方,就是地方试图对抗国家”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矛盾即便存在,显然也不是全部。王朝制度与民间社会之间并非是一种单向度的实施与支配的关系,实际处于一种交融与......
-
〓 清代康熙年间两湖地区土地清丈与地籍编纂
【摘要】清康熙年间,两湖不少州县出现了以清田均役为宗旨的土地清丈行动。这些清丈既有算手、弓手、图长、区正等专业组织,亦广泛动员了户长、湾长、地方生员等乡土资源。由于各自立场和观点不同,围绕着清丈活动,官府、地方豪绅和普通民众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纷争。因此,丈量与否,抑或是以何种方式丈量,更多地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情形下的......
-
〓 重新诠释张居正改革:促明代财政体系转型
【核心提示】万历初年,为了挽救明王朝面临的财政危机,张居正不遗余力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试图重建中央集权财政体系。那么,他要重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财政体系呢?这是以往没有探讨过的,却是一个关键问题。16世纪出现的张居正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财政。财政部《中外财政史研究——惊心动魄的财政史(总报告)》称:“翻开历史长卷,因财政危机......
-
〓 清初湖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
今湖北、湖南在明代统属于湖广布政司,在明末崇祯年间和清初顺治年间即已按湖北、湖南分别造册征收和呈报钱粮赋税。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正式分为湖北、湖南两省。湖北地形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状,清政府最初共设八府,除襄阳、郧阳两府处于鄂北岗地和鄂西北山区外,汉阳、黄州、安陆、德安、......
-
〓 均徭法与里甲岁办:明代江西役法改革的初步实践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四篇
一、前言明初在经历大乱之后,经济政策偏重自然经济色彩,户籍分军、民、匠、盐之别,不能自由转业。太祖鉴于沿海倭患,遂严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地方基层的管治,则制订赋役黄册。全国率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由里长负责日常公务,如催办税粮军需,协助覆实田土和劝农等正役。[1]此外,明政府以任土作贡的原则,要索各地进献土特产。......
-
〓 近十五年来清代乾嘉年间海盗问题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海盗问题是伴随着海洋发展而滋生的社会现象。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开始走向衰微,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东南沿海,不少沿海居民下海为盗,最终形成乾隆末年至嘉庆上半叶海盗活动的高潮。清朝官方记载将海上抢劫、抗官的人和武装集团一律称之为海盗,视为社会的渣......
-
〓 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
【内容摘要】利用从第一历史档案馆获得的清代1742—1795年15省的府级主要粮食品种月度价格数据,本文通过回归和协整分析比较了清代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差异,发现18世纪时南方粮食市场的整合程度显著优于北方市场。在对区域面积、粮食品种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分析了天气冲击和政府干预等因素以后,本文发现南北方差异依然显著。而交通......
-
〓 生态、交通与县际纷争——以清代漳河草桥的修造为中心
我国南北地区的河流水文差异较大,南方地区受土壤、气候等影响,河道一般来说较为固定,洪枯期径流量总体上变化不大,便于建桥、摆渡;而北方地区降水集中,年际变化也大,河流含沙量高,善淤善决(尤以黄河、卫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河流为最)。因此,北方地区河流之上搭设桥梁不如南方为易,多以渡口沟通往来,特殊河段只能搭设草桥或浮......
-
〓 论清代商业网络传播与国家的社会控制力
——以乾隆时期的伪孙嘉淦奏稿案为中心
【内容摘要】清代乾隆时期的伪孙嘉淦奏稿案一直被视为一起重要的文字狱,本文则探讨伪稿在清代走向鼎盛时期是如何在社会上传播的。笔者认为: 各个层级的商人是伪稿案的主要传播者,他们通过商业中心的商行、会馆获得信息,再通过商业网络将伪稿传向不同区域,成为当时基层民众表达和发泄对清朝统治不满的政治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这种商业社会......
-
〓 治水政治与淮河下游地区的社会冲突(1579—1949)
【内容摘要】明清之际,中央政府为了维护漕运这一“大局”,把黄河移到了苏北地区,并数百年如一日地在极不适合修筑大水库的淮河下游地区兴建了一座巨型水库洪泽湖,把这一整个地区视为“局部利益”牺牲掉。因此,明清在这个地区的治水,基本上与农业生产无关,与这个地区的民生无关。而是服从于政治需要,并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更多的灾祸。【关键......
-
〓 对中国和日本“十七世纪危机”的几点观察
【核心提示】明王朝和德川幕府极具反差性的政治命运,或许使得17世纪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之间相互可理解性不甚明显。17世纪的中国通常被描绘成一幅暮气沉沉的灰暗画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地是,关于对同时期日本的研究则往往对一些“积极”的发展饱以赞美之辞,由此我们或许可以获致这样的一个印象,即元禄年间的首个世纪是一个和平、稳定且经济......
-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六章第一节
第六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迟缓及其历史作用第一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于明后期,比起西欧来已晚了约两个世纪。到清中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农业中,还是微不足道的;在手工业中,亦只占极小比重。经过300多年,直到鸦片战争前,也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比起欧洲,大为落后了。【1】......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