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朝诗歌中的山西灾荒——以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清朝山西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方志灾祥部分常用“大饥”、“民相食”等语概括,相似且空洞的词汇使读者难以直观地感受灾害与灾民生活。所幸,艺文志中的一些诗歌对灾害进行了记载,它们帮助读者对清朝山西的自然灾害与灾民生活有了直观的了解。【关键词】清朝;山西灾荒;方志;诗歌【作者简介】王璋,天津市南开......
-
〓 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
【提要】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理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以反思和批判魏特夫的治水学说为起点。二是充分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讨论水利与社会、水利与国家的关系。三是吸收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弗里德曼的理论假设和宗族范式为基础,实现了从“宗族社区”向“水利社区”的转变。四是具有反思与超越日本学界“水利共同体”理论的学术自觉......
-
〓 清代中期关于漕粮加赋的三次政策辩论
【内容提要】清代嘉、道两朝江南有漕省份传统漕运体制的危机达于极点,漕粮应否在原额基点上加赋引起朝廷内部争议,“不加赋”的祖制虽一再受到挑战,却未被突破。咸丰以降,大故迭起,中国面临数千年未遇之变局,有漕省份相继更改漕务章程,原来恪守的“不加赋”祖制被打开缺口,鉴于完全依赖河运的漕运旧制支离破碎且已难照旧复原,胡林翼、曾......
-
〓 清代江南乡村的水利兴替与环境变化——以平湖横桥堰为中心
一、区域背景江南地区的核心是环太湖流域,地势低洼,湖荡汊港等水体形态密集分布于内。其水源主要来自西部茅山、天目山的溪流,经苕溪(分东苕、西苕)、荆溪等大流汇入太湖,再经由“三江”下泄入海。明清时期的“三江”地区一般是指吴淞江、刘河、望虞河等。明人早就指出,“东南民命,悬于水利,水利要害,制于三江”①。清代人普遍认为,苏......
-
〓 清代以来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开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清朝建立以前,内蒙古地区就已经有了少量内地汉民迁入垦殖。清朝以来,内地民人大规模迁入蒙地垦殖,其粗放的经营方式和无序的活动,对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关 键 词】内蒙古;汉族移民;生态环境【作者简介】衣保中,理学博士,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
-
〓 清代牛租剥削初探
在中国封建地租剥削的研究中,牛租是一个尚少涉及的课题。所谓牛租,就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贫苦农民,由于缺少耕牛,必须向地主或富裕农民租借,然后又用地租或高利贷形式进行偿还。有关牛租剥削的情况,比较起来,清代留下的资料最多,有的记载也较详尽具体。下面根据我所搜集的资料,就清代的牛租剥削,作初步剖析。一清代的牛租剥削大体有以......
-
〓 以曾国藩为视角观察清代京官的经济生活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曾国藩京官期间的家庭经济收支。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入京前他如何通过拜客谋取收入为京官生活做财政准备。二是以道光二十一年为中心观察他京官期间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并对比他与李慈铭生活状态的异同。三是他出任乡试主考过程中所获收入。从曾国藩的例子可以看出,清代京官的实际收入数额及渠道都与表面规章有很大不同......
-
〓 [清代]河东池盐业和淮南海盐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五章第六节
第六节河东池盐业和淮南海盐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一、河东池盐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哇归商种河东盐池在山西境内中条山北麓,东起安邑,西至运城,长50余里,宽约7里,池居中央,四周皆高,形如釜底。盐池因居黄河东面,秦时在那里置河东郡而得名;又安邑、运城明、清时属解州,故又名解池。池西有数小池,盐质不好,平时封禁,当解池受灾时才启用。......
-
〓 “更田”“更地”辨析——清代宁波契约文书研究之一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411105)内容提要:清代宁波契约文书中“更田”、“更地”等“更~”说法十分常见,弄清楚其含义,将有助于正确解读该批文契。本文主要依据文契中出现的“更~”与“众~”及“采~”异文现象,认为“更~”与“众~”或“采~”所指相同,即用以指称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田、地、山或屋等,因而......
-
〓 [清代]陕西木材采伐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四章第七节
第七节陕西木材采伐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清代乾隆以后,在陕西中南部终南山一带,陆续在冶铁、造纸、木材采伐等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中尤以商人经营的木厂或称木厢,规模最大,雇工众多。明代中叶以来,我国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主要是出现在生产和商业比较发达的江南和珠江三角洲一带;陕西南部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山区,这里新的......
-
〓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洪涝灾害之间关系的探讨
【内容摘要】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起着双重影响:一方面,部位适当的圩田开发改造了圩区土壤环境,防止了田地的砂碛化,扩大了植被面积,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圩区水文环境,减轻了水旱灾损失;另一方面,部位不当及过度的圩田开发导致泥沙淤积,河湖床增高,与水争地,湖泊萎缩,湿地减少。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改变又引起洪涝灾......
-
〓 清代前期抑商问题新探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抑商就成了经济史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围绕各朝代政府是否推行了抑商政策展开讨论。清代政府执行的是什么政策?对此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政府推行的是抑商政策;另一种则认为政府没有推行抑商政策,两种看法都可以列举出许多史料进行证明,致使清代的抑商问题争论相持不下,很难得到比较一致的结论。然而......
-
〓 明清时期中国货币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史学科的分支逐渐成为一门学科理论较强、研究对象广泛、具有专业学术特点的学科。赵晓雷认为,针对目前中国学界对于经济思想史学科认识的宽泛性,提出经济思想史应该有范式框架的识别和限制【1】。确实,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当中,中国历代经济思想在过程当中也呈现出节奏与脉络的不同,这是需要我们把握的,中国古代货币思想......
-
〓 清代前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
清代前期全国范围的粮食流通量是相当大的。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问题做一考察。清代前期的粮食市场就全国范围来说,以米谷为大宗,稻米是清朝普遍食用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稻米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数量很大,是南粮北调的主要品种。值得注意的是,在南米北运的同时,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南调北米。例如:陕西汉中的米谷运往湖北;豫南的......
-
〓 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
前人已经对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进行了很多研究,但从全国角度研究棉花、棉布运销的并不多,而且一般认为,棉花、棉布这类农产品、农副产品多由农家“自给自足”,也就是作为商品买卖的很少。这与史料中记载的大量棉纺织品及其原料,作为商品在全国的流通相互矛盾。本文准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清代前期全国棉布、棉花的运销状况进行......
-
〓 清代前期某些生产资料的运销
生产资料按产业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手工业所需用的生产资料,农副、运输业所需用的生产资料,当然这种划分也并非严格,如:铁不仅是手工业的生产资料,而且还是制造农具的原料。如此划分是为了论述方便而已。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研究手工业生产资料中的铁、油料、染料、生产工具等运销。生产资料是清代前期一项重要的商品,生产资料一般是很难......
-
〓 明朝兴亡:跳不出的荒政死结
中国古代灾荒多发,也留下大量反映灾情的史料。自秦统一以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一姓制封建政权不断更迭。造成这种“皇帝轮流坐”的政治局面的社会原因固然很多,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得好坏却一直是影响政治天平的决定性砝码。而明朝的兴亡尤具代表性,它兴于饥荒,毁于饥荒,未能跳出中国古代历史的荒政死结。大饥荒的动乱造就了元亡明......
-
〓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二十二抄前短引【1】地区性研究的重要性,近来已渐为史学界所认识,特别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大国,人口众多,南北异俗差别很大,为掌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的研究方法,应从地方看全国,又从全国看地区,有的还要看到世界历史变化的影响,才能抓住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这点我们早即注意及此。最近为着开展明清福建社会......
-
〓 王庆云《石渠余纪》所载道光关税额辨析
内容提要:王庆云《石渠余纪》所载道光关税数据,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从关税数量、关税额度及历年各关奏销档案所载数据等资料入手,详细辨析了《石渠余纪》一书的诸多遗漏及错误之处,进而修正相关年份数据,认为在道光晚期,清代关税征收量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平。由此看来,从关税量的角度论证“道光萧条”,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关键词:王......
-
〓 招商局与清代漕粮海运关系新说
【内容摘要】招商局与清代漕粮海运之间的关系,历来为研究者重视。传统的观点是,因洋轮入侵,原有沙卫等船遭受致命打击,漕粮海运船只不敷,轮船招商局才得以创设。但当时的木帆船显然还没有沦落到无法完成漕粮海运的地步。最终促成轮船招商局成立的,主要还是洋务派官员政治势力的壮大,借漕粮海运之名,兴办洋务实业。而且,至少在招商局成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