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代湖南的粮食种植结构初探
【内容摘要】在宋代,湖南形成了以水稻为主、麦粟为补充的粮食结构。首先,湖南是传统的水稻产区,占优势地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其中,占城稻不迟于12世纪30年代传入湖南,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其次,唐中后期以来,麦作技术传入湖南,并得以渐进式地推广,但小麦的全面推广主要在南宋。其他旱地作物如粟,在湖南也有所种植。【关键词】湖南;......
-
〓 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内容提要】文章从公元11世纪后我国气候的显著变冷入手,讨论了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农业生产、土壤、植被的显著恶化,游牧民族与汉族力量对比的适应性变化,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适应性南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政府统治模式所造成的巨大挑战。作者认为,理解这一气候变化及其经济动态影响,乃是理解11世纪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
-
〓 简论胡三省的宋室情怀与文化情结
此文为本科毕业论文,未公开发表,请勿转载摘要:胡三省在《通鉴音注》一书中透露出一股强烈的宋室情怀。对宋王朝称谓的亲切和对宋朝地名的沿用,可以看作是胡三省对宋王朝的深切怀念,而其义不臣元、隐居著书、对宋氏灭亡进行深刻的反思,可以看作是胡三省宋室情怀的最高展露。在这股情怀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情结的延续和反映。胡三省本此......
-
〓 宋代乡村“上户”的阶层属性
【内容摘要】从社会学的分层理论来看,宋代乡村主户五等户申的“上户”,就是学术界所说的“富民”。通过考察唐宋之际社会结构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在有家产有特权的官户、有家产无特权的主户、无家产也无特权的客户三个阶层稳定下来以后,“富民”阶层的地位和作用便凸现出来了。【关键词】宋代;富民;阶层;户等;上户【作者简介】邢铁(19......
-
〓 从人口为主要动力看宋代经济发展的限度——兼论中西生产力的主要差距
【内容摘要】对南宋人口密度的考察发现宋代乃至元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口的增长,几经济发达区域都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而不发达区域的人口密度都比较低,在这种人口一经济模式的控制下,发达地区因人力的易得和低廉、不发达地区因经济文化水平较低,都不利于节省或替代劳动力的装置的发明与推广,因此中国未能像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那......
-
〓 古契丹族与特有的骑射武功共兴衰
公元l0世纪及以前,世居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两岸大草原上的古契丹族人,以牧放羊马、猎取野兽为主要生业。行路代步、山林打猎、出兵征战,都时刻离不开乘马,马是契丹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因而骑术高超或低劣,则成为每个契丹人能力强弱的体现;娴熟而高超地操弓搭箭的射艺武功。又是契丹勇士的重要标志。骑射武功高强的契丹铁骑雄居......
-
〓 唐宋时期武陵山区药材贸易初探
【摘要】具有“天然药库”之誉的武陵山区,唐宋时期的药材资源具有品种多、质量优良、资源富给、遍及全区和采集者众、产出不訾等亮点。武陵山区丰富的药材资源除少数区内消费外,便是经由农村市场再通过区域市场运销区外;而区域市场的药材贸易可得而言者主要有施州市、沅州市、辰州市和黔州市。区域药材市场的兴盛及域内外药材贸易的顺利进行,......
-
〓 关于元朝的国号、年代与疆域问题
近30年,我国的元史学科有了长足发展,各方面的专题研究日益深入。但与此相背戾的是,元朝史的一些基本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却仍存在着混乱现象。几位喜读历史书的各界朋友询问我有关元史的几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元朝的历史究竟有多少年?有些历史书或历史年表写的是1271年到l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明军占领元大都),还有......
-
〓 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
绪论在唐宋转型期,土地关系、阶级关系、商品经济、社会结构等变化及其相互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做为社会载体的城市,作为城市代表的都城,唐和宋比较,虽然城市变革尚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无论是城市类型、职能、空间分布、人口结构和数量、城市网络体系、人口文化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趋势加快,人口向大城市......
-
〓 宋代四川荔枝考述
【内容摘要】荔枝被誉为“果中皇后”,是原产我国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宋代四川荔枝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及部分支流地带,它以优良的品质位列全国次席,仅比福建为下。四川荔枝佳品众多,多获时人赞誉,堪称实至名归。此外,四川荔枝还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时人休闲娱乐媒介、有助边疆开发等方面。【关 键 词】宋代;四......
-
〓 唐宋转折视野之下的赋役制度研究
作者简介:包伟民,195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时期,赋役制度演变的轨迹比较清晰:唐代建中元年(780)推行新制,废止此前“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惟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新法[1],实可为其中关键性的转折。建中以后,从两宋到明清,赋役制度的种种变革,“都是在这一新的赋税原则范围内进行的,......
-
〓 宋初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以赵普为中心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二篇
一、引言北宋的经济发展,超迈前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夷考其事,实肇基于建国初期一系列之经济措施。《宋史·食货》下一云:自天宝以后,天下多事,户口凋耗,租税日削,法既变而用不给,故兴利者进,而征敛名额繁矣。方镇握重兵,皆留财赋自赡,上供者殊鲜。五代疆境副蹙,藩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院。[1]故宋太祖所......
-
〓 试论西夏的户籍文书
【作者简介】赵彦龙,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宁夏银川750021)【摘要】账籍文书是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重要政务文书,从战国、秦朝的计书,两汉的计簿,一直到明清的黄册,这些文书都详细记载了全国各户的人口、地亩、徭役等情况,因而是历代王朝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命脉。西夏仿中原账籍制度,也建立了账籍文书的造籍、上报和管理。......
-
〓 辽代奥姑考——母系社会遗迹之追寻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三“奥姑”一词,当未读到本文之前,我想,许有一些的读者怀着疑问,这到底弄什么玄虚呢?现在且先转过来说说我写本文的动机。三四年前,余读《汉书·地理志》载“齐襄公时,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日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极饶兴味,当时即推断为母系社会之遗迹,颇思类辑域中关于此种的记......
-
〓 南宋绍兴地区的市镇与农村经济
姚培锋1陈国灿2裘珂雁31.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2.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嵊州市文化局【摘要】南宋时期,绍兴地区的市镇发展十分活跃,不仅工商业兴盛,而且市镇类型趋于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农村市场快速成长,形成了包括初级市场和中心市场在内的两级体系。随着农村家庭的消费和生产活动与市场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小农经济逐渐突破......
-
〓 宋元以降华南盐场社会变迁初探——以香山盐场为例
【内容提要】南宋时期,香山因盐立县,由此奠定了宋元以降香山社会的经济、文化格局。宋末元初盐场的动乱表明只有那些归附新朝廷的盐民才可以继续在盐场生存,而“抵禁”者很可能就此被排挤出盐场社会。明初灶户立籍,香山盐场的盐民获得了合法的社会身份。明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沙田的成长,适宜食盐生产的海水逐渐淡化,导致盐产下降,灶丁逃亡......
-
〓 宋代城市税制再议
摘要:宋代城市地税与农田税,虽就税目性质而言有其一致性,但城市地价之远超乎农田,是专制国家必须为之做出相应制度调整的根本原因;城市中的市场地块由于其地价尤高,官府也就对其敷之以特别的税额。相比而言,屋税如同农田两税,在宋代城郭赋税体系中,居主体性地位。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国家从城市征税赋役......
-
〓 元代大都地区的农牧矛盾与两都巡幸制度
摘要:元大都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包括农业和畜牧业,而元朝中央政府对大都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尤为倚重,由此导致了该地区农业和畜牧业在地域分布和扩展上的对立关系。这种矛盾既体现在围绕禾稼而展开的人口衣食之源与牲畜饲料的直接冲突,又体现在以秋耕为焦点的衣食之源与饲料的潜在冲突。元代两都巡幸制度在最大限度地化解这种矛盾,该制度建立的经......
-
〓 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再思考
内容提要: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变迁与发展。首先,从唐代中期至北宋在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产权结构明晰化的长期趋势;其次,社会商业信用新体系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化,社会资本利率的不断下降,市场交易方式的变迁等因素,使社会交易成本逐步降低;再次,科举制度出身的官僚集团缺乏对规模日益增大,市场日益复杂的商......
-
〓 试论宋代的乡村建制
【内容提要】对于宋代的乡村建制,学界多认同乡在宋代已从县之下的一级组织演化为单纯的地域概念,乡政与乡级行政组织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有到无的转变,被都、保体系所取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宋时代,乡与乡政一直存在,都、保体系的建立与变动也未实现对乡村社会的组织重构,自然村落仍是实际上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认清这一点,对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