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论辽人的“中国”观
【内容摘要】契丹人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的影响,建国之后即因袭鲜卑人附会自己为“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观念,开始以“中国”自居。契丹人自称“中国”之初,并没有自称“正统”,直到辽圣宗后期才萌生自称“中国正统”的思想意识。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仍然称宋朝为“中国”,在强调夷人懂礼是“中国”的同时,并不......
-
〓 唐宋“富民”与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
【摘要】唐宋以来的富民阶层凭借其经济优势,在乡村社会经济关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富民收纳佃户,管理并监督生产过程,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次,富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富民虽可逃脱赋役但也要付出由贿赂、诉讼与诡寄等费用构成的沉重代价,造成其整体贫困化。再次,富民是国家赋税征发和维持地方治安等乡治的主......
-
〓 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两宋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无论是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还是从世界中世纪法制史来看,这种取消良贱制度的创举都是史无前例的,值得进行深入探讨。从古代法律的层面上讲,良贱是指两类人不同的法律地位,......
-
〓 简论胡三省的宋室情怀与文化情结
此文为本科毕业论文,未公开发表,请勿转载摘要:胡三省在《通鉴音注》一书中透露出一股强烈的宋室情怀。对宋王朝称谓的亲切和对宋朝地名的沿用,可以看作是胡三省对宋王朝的深切怀念,而其义不臣元、隐居著书、对宋氏灭亡进行深刻的反思,可以看作是胡三省宋室情怀的最高展露。在这股情怀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情结的延续和反映。胡三省本此......
-
〓 宋诗视阈中的两浙地区农副业生产透视
【作者简介】蒋东玲,女,文学硕士,江西服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马群燕,女,岱东远程教育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基金项目】2011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宋诗与宋代两浙地区经济民俗研究”(项目编号:JC1108)。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历来就有重农悯农、关注民生的传统,对于具有强烈社会责......
-
〓 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
【内容摘要】元朝统一后,南方与北方差异依然存在,导致国家制度层面亦呈现南、北因素的并存博弈。由于元政权北制因素势力过分强大,北方制度向江南的推广移植明显多于南制因素的保留及北上影响,初次博弈整合的结果,北制因素稳居上风。元明鼎革,承袭元朝制度颇多,朱元璋、朱棣的个人因素与社会关系等力量的交互作用,致使明前期南、北制因素......
-
〓 略论宋代经济的进步
自从秦、汉大一统帝国崩溃以后,经过四百年的分裂混乱,到了隋、唐、宋时代,在中国领土内,大一统的帝国又复出现。当中国经过隋、唐时代的长期统一以后,这第二次大一统的帝国,到了宋代,由于运河的连系南北,全国商业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位于运河北端的汴京,运河与长江交叉点的真州,运河的南端杭州,以及其他城市,都成为商品集散的中心,同......
-
〓 蒙元时期江南文化的历史演变
【核心提示】在江南地域文化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蒙元时期应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元朝统一结束了晚唐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状态,江南文化逐步融入中华多民族文化体系的整体范畴中,并融入了北方文化、草原文化、域外文化等诸多要素,不再是南朝移植在南方的中原文化,也不再是南宋局促一隅的南方文化,江南文化从此开启了由单一民族和某一地方创造的区......
-
〓 宋代排水工程“福寿沟”的营造
福寿沟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功能正常,是因为历代官府都很重视这一水利工程,而且市民参与修缮的积极性也很高。清代同治八年,知府魏瀛就以“民修官助”的方式,成功地组织官民对福寿沟进行了一次彻底维修,并且绘制了《福寿沟图》,“以便观览由委,寻源旁沟可得”,其功劳惠及今人。赣州,位于江西省的南部,地处赣江的上游。赣州城始建于汉高......
-
〓 从人口为主要动力看宋代经济发展的限度——兼论中西生产力的主要差距
【内容摘要】对南宋人口密度的考察发现宋代乃至元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口的增长,几经济发达区域都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而不发达区域的人口密度都比较低,在这种人口一经济模式的控制下,发达地区因人力的易得和低廉、不发达地区因经济文化水平较低,都不利于节省或替代劳动力的装置的发明与推广,因此中国未能像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那......
-
〓 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十三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与政治风俗的札记
【内容摘要】作为蒙元帝国时代的一种物品,纳石失不单单是一种用来制作服饰的布料,它本身还体现了其极尽奢华背后的权力关系与政治支配。这是一种与游牧社会相匹配的生活奢侈品的分配,由此物品的分配而在那个时代建构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庞大集团,这个庞大集团得以凝聚的基础象征性地体现在作为这一帝国再分配政治基础的奢侈品上面。通过这种特殊......
-
〓 宋史研究创新的瓶颈、激励与组织
【核心提示】明清史很多重要问题要追溯到宋代,关心明清史的学者从学术脉络上与宋史密不可分,包括像民族、宗族、地方社会等问题,包括一些重大的议题,包括习用的词汇,不少从宋代出现或使用。明清史的研究,一方面从宋代的材料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还给宋史研究很多刺激,这种刺激也带动了宋史新材料的开辟。制度史研究是宋史研究的......
-
〓 宋元时期吴淞江流域的稻作生态与水稻土形成
【内容提要】北宋初期,吴淞江流域仍有许多圩田内存在着大量的休耕地与不得耕种的积水田,水稻土的脱潜与剖面发育较慢。到了后期,吴淞江流域的水环境和农作技术都在推动着水稻土剖面的完全形成。宋初的丰水环境出现了变化,吴淞江的淤塞使这一地区的旱田化作用增加,脱潜化程度加强。与此同时,农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搁稻、施肥、翻青和开沟技......
-
〓 宋代四川荔枝考述
【内容摘要】荔枝被誉为“果中皇后”,是原产我国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宋代四川荔枝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及部分支流地带,它以优良的品质位列全国次席,仅比福建为下。四川荔枝佳品众多,多获时人赞誉,堪称实至名归。此外,四川荔枝还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时人休闲娱乐媒介、有助边疆开发等方面。【关 键 词】宋代;四......
-
〓 从元代江南文化看民族融合与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多民族共生与融合的历史进程。元朝实现了全国(包括西北、西南边陲地区)大一统,与外域的交往也达到空前规模。可以说,元代不仅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中华“多元一体”文明发展史上丰富多彩、熠熠流烂的时期。一、江南经历与蒙古色目人文化习俗的变化宋朝是我国古代文化长足发展......
-
〓 辽代的寺田及相关问题探究
【内容摘要】辽人崇佛,以“寺田”为核心要素的寺院经济非常发达。辽代寺院田地的来源,大致有继承、捐施和购买三种渠道;寺田的捐施、购买、占有、继承以及争端等,都有相关的法律文书,并刻石为证;寺田上的耕耘者,确为双重纳税的寺庄“二税户”;寺田和寺院园林中,种植着契丹辽地特有的各种粮蔬与果木;寺田“产品”的盈余,还催生了僧人的......
-
〓 古契丹族与特有的骑射武功共兴衰
公元l0世纪及以前,世居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两岸大草原上的古契丹族人,以牧放羊马、猎取野兽为主要生业。行路代步、山林打猎、出兵征战,都时刻离不开乘马,马是契丹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因而骑术高超或低劣,则成为每个契丹人能力强弱的体现;娴熟而高超地操弓搭箭的射艺武功。又是契丹勇士的重要标志。骑射武功高强的契丹铁骑雄居......
-
〓 元初铁骑征高丽、日本
13世纪初蒙古兴起于北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其后,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进行了征西域,攻打金朝,讨伐南宋,东征高丽、日本等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南下征伐金朝。1212年金朝北边千户契丹人耶律留哥率众降附成吉思汗。1214年金朝命辽东宣抚蒲鲜万奴率重兵攻打耶律留哥,......
-
〓 唐宋转折视野之下的赋役制度研究
作者简介:包伟民,195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时期,赋役制度演变的轨迹比较清晰:唐代建中元年(780)推行新制,废止此前“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惟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新法[1],实可为其中关键性的转折。建中以后,从两宋到明清,赋役制度的种种变革,“都是在这一新的赋税原则范围内进行的,......
-
〓 西夏佛教与儒学的地位
西夏王朝位于宋、辽、金、回鹘、吐蕃各政权之间。西夏以武力为基础,辅以外交手段,在四面邻敌的环境中,竟能纵横捭阖,有国近两个世纪,除其注重军事,发展经济外,佛教和儒学的地位、关系干系重大,值得关注。西夏佛教的地位西夏信仰多种、多元,既用儒学,又尊崇佛教,也容纳道教,同时还延续原始宗教。在宋、辽、夏、金诸王朝中,儒学引领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