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壁生:该《宣言》的核心观点是:我们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同时也有权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呼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励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石勇:从这段话看,这个《宣言》实际上并没有说到中国文化的独特内容,不能称为“中国文化的宣言”。它的“文化主张”只是对规则的表态。而这个规则,想必不仅中国文化,其他文化同样也会认同。
陈壁生:这一《宣言》成为20世纪以来,继1935年王新命等十教授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之后的第三份文化宣言。不过,与前二者相比,《甲申文化宣言》明显没有什么思想特色,其主要的观点,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大致相似,都是强调中国本位,突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只不过《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是在更大的文化压力中做出的回应,它坚持文化本位,但是也认为“可诅咒的不良制度卑劣思想,则当淘汰务尽,无所吝惜”。而《甲申文化宣言》更多的是在世界性的文化多元的前提下,着力于说明中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可以说,《甲申文化宣言》言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没有什么新的思想内涵。
石勇:这正是很多人对这个《宣言》并不感冒的原因。
陈壁生: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这个世纪之交的思想局面,可能会对2004年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感到困惑。有人说是“文化保守主义浮出水面”,我认为是“抬头”,它还没有作为一种理论浮出水面。我同意将2004年的传统文化言说评价为“文化保守主义”,但我觉得必须重视的是“文化守成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往往与政治的保守主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一种向传统的回归。而文化守成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复古,也不是简单地排斥现代——事实上,现代化带来的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最不坏的选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文化守成主义是一种对现代化的研究与批判的态度和理论。梁漱溟的传记作者艾恺写过一本《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想——论文化守成主义》,对伴随着现代化兴起的反现代思想做出整理和反思。梁漱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者的典型,他赞同民主,也赞同宪政,只是认为这样还不够。他搞乡村建设的主旨,便在于使乡村社会成为劳动与生活的乐园,而不是要到城市中才能寻找到幸福。然而梁漱溟的尝试在日军的铁蹄下失败了,历史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可惜我们今天研究农民问题的学者,还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一重要的理论资源。(作者:陈壁生 石勇 著 李明华 主编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