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区域史研究的考察——以中亚史为例
地区史或区域史的研究应是世界史研究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历史的研究,既应是跨区域跨文化的综合整体研究,同时又是各个地区或区域研究的深入。在地区史研究中,地理上的划分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满意体系,一直存有疑窦,而中亚史研究中更突出地存在着地理划分的争议。事实上,每一部有关中亚的著作都有自己的地理界定,不同的界定又体现......
-
〓 克服“碎片化”回归总体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而社会史更被人认为是“碎片化”表现突出的领域。针对如何克服碎片化的问题,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只要我们‘保持总体化的眼光’,进行多学科的交流对话,勇于和善于在具体研究中运用整体的、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再小的研究题目,再小的区域研究也不会被人讥讽为‘碎片化’。”[1]这就......
-
〓 中国环境史研究——《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八章
环境史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早在1970年代已经出现,随后世界许多地区和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环境史研究。中国环境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其进程本身就需要梳理和反思。本章将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取得的成就、呈现的特点和未来需要克服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节环境史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众所周知,“环境史”一词最早......
-
〓 论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力——《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二章
近年来,经济史上关于农业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都有相当的进步。英国经济史方面,首先是因为人口论讨论的深入,促使对中世纪时期的农业生产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其次是英国的农业革命讨论的开展——究竟是一次农业革命还是两次农业革命,也涉及对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研究。中国史方面,自从黄宗智的“内卷化”、“规范认识危机”等问题......
-
〓 关于奴隶制社会的若干札记——《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第一编第三章
按照唯物史观,原始公社制社会瓦解以后,按常规,继之而起的必定是奴隶制社会;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制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或支配地位;奴隶大多是直接生产者,而其他劳动者则往往因贫穷破产而沦为奴隶,等等。然而,当人们在具体研究古代世界各国历史时,由于情况复杂,且史料又常缺失,因而众说纷纭,至今多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
-
〓 唐宋学术思想与文化史变迁研究综述
一、问题与讨论本文目标致力于对20世纪以来有关唐宋学术思想与文化史变革的研究作一回顾与梳理,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类型分类和观点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唐宋变革论”中有关学术思想与文化史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考。“唐宋变革论”自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于1910年首次提出、宫崎市定等加以发展之后,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受到国内外学术......
-
〓 从四种“封建”概念的演变看三种“封建社会”的形成
关于西欧“封建主义”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中国有无“封建社会”的问题,中外学界长期一直争论不休。中国内地对封建问题的再探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大讨论,起初并没有像对奴隶社会问题的争论那样热烈。对“封建”问题的专门讨论在最近的两三年内渐成热潮。法国学者马克·布洛赫研究封建主义的经典性著作《封建社会》中译......
-
〓 上计制度与“耆旧传”、“先贤传”的编纂
[日]永田拓治内容提要:本文从新公布的郴州晋简资料入手,与传世文献进行比对,揭示出汉晋时期“耆旧传”、“先贤传”的编纂与上计制度之间的关联。东汉以降,“耆旧传”和“先贤传”的编纂在地方上流行,对于先贤的认定标准和控制,却由中央政府统一掌握。这并不只是“乡里意识”的反映,而是与王朝的政治意图和统治政策有关。具体言之,即王......
-
〓 人口变动与农奴制兴衰关系的再探讨——中古西欧农奴制兴衰的政治经济学
【提要】中古西欧农奴制的兴起主要并非自然经济的结果,而是当时土地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产物,地主贵族难以通过纯粹经济的手段来获取高额的剥削物品,因而引入了农奴制的超经济剥削方式。中古西欧农业的粗放经营,也使得对农奴劳动的监督相对容易。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力日益丰富而廉价,土地日益变得稀缺,以及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农奴制有自......
-
〓 重新认识金融资本形成和资本输出的时间
【内容提要】本文批评了把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三种形态的错误认识。通过翔实的经济史资料,本文说明随着欧洲大规模跨国商业和早期银行家的出现,金融资本和资本投资就随之出现。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中,资本输出很早就已开始,在英国,早在19世纪20年代,资本输出额......
-
〓 唐宋转折视野之下的赋役制度研究
一赋役收入是中国帝制时期国家机器得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赋役制度也因此成为帝制国家法规的最基本内容。相比于近代时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国家机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能力有限,通过赋役制度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是最主要的途径。与此同时,帝制国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以组织、掌控社会基层,以达到从中征取赋役的目的。因此,研究、认识......
-
〓 “封建主义”问题——论FEUDALISM百年来的误译
一、原于中世拉丁的Feudalism,为欧洲古典时代所不知道,亦不适用于中国古典时代“封建主义”是从西欧近代用语英文feudalism(或Feudalismus,德文;féodalisme,法文)译过来的,其语源“feodum”→“feodalis”(feudal)是欧洲中世纪的用语,不见于古典拉丁字典(例如C.T.L......
-
〓 “唐宋变革”还是“唐中叶变革”
近年来论述“唐宋变革”的文章连篇累牍.“唐宋变革论”一时间已成了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其间虽有对此说持异议者.却是寥若晨星.似乎日本人近一百年前的“伟大发现”直至今日才为中国的历史学家所认识。其实“唐宋变革”一说向来不被我国老一辈历史学家认同。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对唐代中叶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发生的相对变革.已经进......
-
〓 领主制与地主制:封建生产方式的两种类型
近一年多来,在显得有些沉寂的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中,束世澂先生的《论领主制社会是封建初期必经的阶段》是一篇值得引起注意的文章[1]。这篇文章对经典作家有关封建社会形成的理论进行了探索,列举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史例,肯定封建社会一定要从领主制开始,从而论证西周是封建社会。在以往分期问题的讨论中,西周封建论者几乎没有例外地都......
-
〓 建构、重构、解构与历史学的自由之路
【关键词】建构;重构;解构;自由【摘要】历史解释可以划分为建构主义、重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三种模式。建构主义史学预设好解释的框架,以之解释历史;历史的意义不是来自于历史本身,而是被预设的解释框架制造出来。重构主义史学相信有一个绝对的“历史真实”存在着,认为通过对历史证据及其指涉的研究,可以发现这种真实。解构主义史学反思了作......
-
〓 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以哈萨克游牧知识为例
【内容提要】任何一种知识的产生、发展直到形成一种体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现实社会中同样一种事物,不同地域环境里生活的人们常常对其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解释及利用方式,究其原因是受制于各自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世界上各个民族或族群的知识都是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即使新知识的产生也是基于实践和原有的知识经验......
-
〓 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提要】一百多年来,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究竟什么是工业革命往往人言人殊。学者们就历史上是否存在工业革命争论不休,即使承认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大变革的学者,也开展了渐进论和突变论的争论。罗斯托、门德尔斯、德弗里斯等学者提出了起飞、原工业化、勤劳革命等概念。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社会变革学......
-
〓 马克思恩格斯农奴制理论的再认识
【内容提要】本文从农奴制生产方式不仅存在于封建社会、欧洲农奴制的起源、特点、解体和东欧的“二次农奴制”等五个方面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加以综合和分析。【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农奴制;再版农奴制【作者简介】张世满,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农奴制问题既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历史学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
〓 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周期性问题——《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五章
世界的封建社会(或称前工业社会)大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上千年甚或几千年。西方经济史学家在研究其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时,发现它有起伏升降,于是对它进行了经验性的总结,归纳出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表现。后来又企图对它进行理论性的解释,试图得出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本章试图把这些规律性的现象和中国历史上的同类现象......
-
〓 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
新历史考证学的演进是20世纪学术史的重要篇章。它继承、发展了传统考证学的方法,在“五四”前后形成学术的高峰,名家继出,群星闪耀。至1949年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达到发展的新阶段,在诸多领域内取得了享誉海内外的出色成就,至今仍然因其见识的卓越和结论的精当而令后学者仰慕不已。近年来,学界对20世纪历史考证学的成就颇为关......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