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经济原论》目录
《中国经济原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日译本序言初版序言第一篇导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研究上的两条战线第一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经济构成二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及其关系近代买办官僚资本形成的若干特点三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在逐渐......
-
〓 历史书写的无声之处:一位历史学者的自白
——以《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的撰写为例
内容提要:历史学者在历史著述创作过程中通常面临着两种忧虑:其一为著者与写作主题间的隔离感;其二为作品与读者间的距离感。著者的历史学者身份意识及其所掌握的本体认识论,将是解决此两点忧虑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学者亦面临创作过程中的“无声之处”问题,即历史学者没有言表的担心或其他事项、写作中的迂回曲折或使用方法的来回......
-
〓 美倡导历史教学从研读史料入手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2012年3月5日报道,斯坦福历史教育集团(Stanford History Education Group)日前挑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提出“像史学家一样去研读”(Reading Like a Historian)的历史课程方案,提倡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跳脱”历史课本,以研读分析史料为切入点。此举旨在激发......
-
〓 史前彩陶之路终结“中国文化西来说”
【核心提示】史前彩陶之路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史前中原与西域关系研究的视野,同时也终结了激烈争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史前彩陶之路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史前中原与西域关系研究的视野,同时也终结了激烈争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黄河流域是世界彩陶文化的故乡,对其起源、扩散与传播的研究,是解读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原黄河流......
-
〓 从限制介入到开放介入:一个解释有记录之人类历史的概念框架
[美]D.C.诺斯J.J.沃利斯B.R.温格斯特 著何怀洲 译一、引言经济史研究中存在一个可以表述为如下两种方式的基本问题:(1)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在18世纪末期后成功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或者,为什么大部分的国家在过去的300年间无法实现持续的增长?(2)是什么样的历史演化所形成的制度使得少数国家能够在20世纪实现......
-
〓 区域史研究的考察——以中亚史为例
地区史或区域史的研究应是世界史研究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历史的研究,既应是跨区域跨文化的综合整体研究,同时又是各个地区或区域研究的深入。在地区史研究中,地理上的划分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满意体系,一直存有疑窦,而中亚史研究中更突出地存在着地理划分的争议。事实上,每一部有关中亚的著作都有自己的地理界定,不同的界定又体现......
-
〓 唐宋变革与政治制度史研究
作者简介:王化雨,1979年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自20世纪初,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开启了对唐宋社会变革的论述之后, 日本中国史研究领域,多受此讨论的影响,政治制度史尤为显著。而白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制度史研究者也愈来愈多地加入到对唐宋变革的讨论中。因而有必要细致反思学界对唐宋变革的讨论与制度史研究之......
-
〓 克服“碎片化”回归总体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而社会史更被人认为是“碎片化”表现突出的领域。针对如何克服碎片化的问题,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只要我们‘保持总体化的眼光’,进行多学科的交流对话,勇于和善于在具体研究中运用整体的、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再小的研究题目,再小的区域研究也不会被人讥讽为‘碎片化’。”[1]这就......
-
〓 什么是灾害?——国外灾害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流派评析
只有在我们澄清和获得关于灾害概念最基本的共识后,方可继续灾害的特征及其结果等方面的研究。美国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先行者Enrico L. Quarantelli曾说:“只有在我们澄清和获得关于灾害概念最基本的共识后,方可继续灾害的特征及其结果等方面的研究。”他主编的两本同名著作《什么是灾害?》(What Is a Dis......
-
〓 奴隶占有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第一编第一章
当前,在学术界就五种社会形态是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经之说有所争议,尤其是奴隶社会,国内外都有人斥为虚有。为此,特请教民族学家胡庆钧教授。胡教授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以民族学资料,以凉山彝族奴隶制为例,与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并就今后如何开展奴隶制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周用宜(以......
-
〓 功力、视野、理论——当代历史研究学术创新之本
【提要】当代历史学研究能否不断取得学术创新,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即学术功力、研究视野和理论方法。学术功力包括研究者的思想修养和行为规范品德、史料搜集和掌握、历史知识贮备、语言文字运用、分析和批判等专业能力;获得和运用整体视野、多元视野、比较视野和跨学科视野,即可为学术创新奠定牢固的根基;史学研究实践推动史学理论的突破,......
-
〓 《“封建”考论》节选(一):提要、目录、题记
《“封建”考论》,冯天瑜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提要:“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而近代欧洲目击者和学者发现,日本的幕藩制与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采邑制)“酷似”,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
-
〓 冲击—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若干问题
【内容摘要】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关批驳冲击一回应模式的论述,从对其自身社会的反思及进一步的推演出发,否认近代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否认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方关系做了背离史实的阐释,是难以成立的。其“首次相撞’’等概念的使用及论述的逻辑亦存在舛误。【关......
-
〓 中国历史上的GDP估算中跨国换算方法初探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五
近几年来,随着批判“欧洲中心论”浪潮向国内蔓延,对中国历史上的GDP总量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1] 从已有研究成果看,以中国历史上的货币(银两)计量的产出大体是可靠的。例如,我们估计1600年中国人均GDP约为4.5两,管汉晖等估计为4.4两;我们估计1840年全国人均GDP约10.8两(当年价格),李伯重估计......
-
〓 唯物史观与后现代史观之间的论争——以海登·怀特的历史哲学为例
【提要】怀特历史哲学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其反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二是其语言决定论的主张。这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相通的,在他看来,正因为历史本身是混沌无序的,所以语言成了写作历史、理解历史的核心,语言包含着历史写作的一切奥秘,从而实现了历史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怀特历史哲学存在着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只有在历史......
-
〓 “中心论”与“再评价”
一,中心论问题。批判欧洲中心论而创立一个中国中心论,这是不健康的。柯恩和弗兰克都有这种倾向。不过柯恩主要是要求寻找近代中国变化的内因,弗兰克则明确15~18世纪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以后让位给欧洲。王家范在批评中说要区分两种中心论,一是“世界(或整体)史观”的中心论,一是世界经济中心论。后者是在海运发达,各国经济进入......
-
〓 中国医疗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医学与史学综合研究渐趋深化、融通仍需时日
【核心提示】通过进一步完善学科理论建设、整理现存文献中的医药知识、加强对历史上多种医学间的交流和影响研究、深化医疗史与其他相关学术领域的交叉研究,必将迎来医疗史研究的新局面。医疗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医学的发展更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史学的发展,医疗史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史学的一部分。反观国内史学界,尽管......
-
〓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的质疑
“唐宋变革论”者主张唐宋之际的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就阶级关系的变动而言,诸家意见各不相同,大致似可归纳为以下三类:一、 唐代门阀士族地主仍占统治地位,推行部曲佃客生产制,唐宋之际,衍变为官户统治和客户佃农生产制。二、 唐代是中世封建社会,佃户被束缚在土地上,是典型的农奴,宋代开始“近世”,佃户与地主是平等的经济关系。......
-
〓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
编者按: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这组笔谈主要从宋史研究的角度展开,首先是基于日本史学界唐宋变革论的核心观点是“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其落脚点在宋朝;其次是近十几年国內唐史学者对此关注较多,而从宋史研究的角度考虑的还比较少。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能引起更多的唐宋吏研究者对唐宋变革论范式意义的思考。作者简介:李华......
-
〓 关于奴隶制社会的若干札记——《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第一编第三章
按照唯物史观,原始公社制社会瓦解以后,按常规,继之而起的必定是奴隶制社会;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制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或支配地位;奴隶大多是直接生产者,而其他劳动者则往往因贫穷破产而沦为奴隶,等等。然而,当人们在具体研究古代世界各国历史时,由于情况复杂,且史料又常缺失,因而众说纷纭,至今多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