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汉史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关键词】秦汉史研究;东汉史研究;秦汉社会【摘要】2011年8月召开的“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着东汉史与秦汉时期的南阳、社会政治、社会法制、经济与地理、儒学与思想以及考古、简牍与文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此次会议既有历史地理的考证和文献阐释的学术问题,也有研究汉代货币经济、乡村政......
-
〓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思考——读毛泽东“古今中外法”札记
仅以此文纪念敬爱的毛泽东同志逝世三十五周年——作者(2011年9月8日)提要:“古今中外法”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和路径的一种概括,作者通过史学史上的及其亲历的实例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分析其内涵和特点,如在“古今”关系上“相续相涵,互补互证”,在“中外”关系上“相抗相依(对立统一),亦异亦同(个性共性)”等......
-
〓 所有制关系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中的基础意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列宁称之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 “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2]他强调说,“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3]这个评价是十分正确和中肯的。而社会形态理论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核心思想。没......
-
〓 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之一就是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找到了把历史当作一个十分复杂、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服从客观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发展是一个由生产力发展不同高度决定的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承认不承认全人类的历史发展服从于统一的客观规律,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元的还是看作是多......
-
〓 图像证史功用浅议
以图像证史近来在史学界已渐成风气,以此扩大史料的来源,也传承我国自古就有的“左图右史”图史互证的传统。南宋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说明图像可以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弥补文字难以传递的信息。最近致力于探讨历史与图像关系的一项成果是国家花大力支持的......
-
〓 论地主经济——《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三章
本章试图探讨世界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一些特征。这么做的前提,就是我认为世界的历史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大致相同的经济条件下,有其大致相同的发展规律。本章使用的资料主要是中国和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封建时代的,有其局限性,请读者留意。一、定义问题地主经济应该是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却有说明的必要。......
-
〓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国际视野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四
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硕果累累,但知识在不断更新中,学术也要发展,创新是知识更新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助力。这种创新既有对史学内涵研究的拓展,也包括方法、视角的调整更新,以及要注意把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电,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
-
〓 从“西欧中心史观”到“文明形态史观”和“全球史观”——20世纪世界历史的理论、方法与编纂实践
“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笔谈(10)
《历史研究》自1954年第1期发刊,到2004年第1期的50年来,共发表有关世界历史和中外关系史文章数百篇,从最初重点介绍和研究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运、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到今天已经发展到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各地区的、从古至今的、涉及中外历史的有关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这些成果,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
-
〓 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历程
【作者简介】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我们关注的城市经济与社会,是指在城市范围(包括大都市圈内的周边及辐射区)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中形成的城市发展特点,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关系和由此带来的相关变化。这既是一个传统的领域,也被视为历史研究的新方向[1]。20世纪......
-
〓 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内容提要:二战后出现了众多的世界史编撰体系。由于对世界历史的较成熟的认知体系还未产生,这些世界史著述在开创之初都面临如何克服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许多学者批评欧洲中心论,致力于建立新的世界史,可是仍未获得显著成绩。因为我们的世界史体系是由西方学者建立的,是根据欧洲经验得出的,其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欧洲中心论的一面。非西方国......
-
〓 史前彩陶之路终结“中国文化西来说”
【核心提示】史前彩陶之路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史前中原与西域关系研究的视野,同时也终结了激烈争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史前彩陶之路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史前中原与西域关系研究的视野,同时也终结了激烈争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黄河流域是世界彩陶文化的故乡,对其起源、扩散与传播的研究,是解读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原黄河流......
-
〓 “‘封建’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7年10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所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中国古代史论坛暨“‘封建’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史学月刊》、《读书》杂志社、《光......
-
〓 二十世纪以来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史研究
作者简介:陈新,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200433)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研究难以离开西方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中国史家从悲愤走向自信,因此近现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学术信心重构的心理史。中西史学理论比较的历史与现实,贯穿着这一心路历程。20世纪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历程可划分三段,每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第一阶段以西......
-
〓 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第二章
一、环境史理论方法及综合研究环境史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兴起的“新兴学科”,较早产生于美国,逐渐形成为一门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交叉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研究重新走上正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环境史研究。从大的学科来看,环境史研究分布在自然科学......
-
〓 《中国地主制经济论》绪论
一、中国地主制经济基本特征为了论述封建社会时期地主制经济的灵活适应及制约功能,有必要先对地主制经济特征作一简要介绍。中国从春秋战国过渡为封建地主制经济以后,以这种经济体制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间,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在不断发展变化。是什么因素在制约着这种发展变化呢?原因极其复杂。诸如国家所采行的......
-
〓 “封建”名实析议——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提要:本文对冯天瑜的《“封建”考论》提出商榷。指出“封建”概念是历史地变化着的,不应该把用凝固化的老概念去“匡正”人们鲜活的历史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论定战国秦汉以后属于封建社会,并提出“封建地主制”理论。这种认识的正确性,被新民主主义命的胜利所证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继......
-
〓 《“封建”考论》节选(二):第十四章泛化封建观与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相悖
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马......
-
〓 中国历史上的GDP估算中跨国换算方法初探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五
近几年来,随着批判“欧洲中心论”浪潮向国内蔓延,对中国历史上的GDP总量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1] 从已有研究成果看,以中国历史上的货币(银两)计量的产出大体是可靠的。例如,我们估计1600年中国人均GDP约为4.5两,管汉晖等估计为4.4两;我们估计1840年全国人均GDP约10.8两(当年价格),李伯重估计......
-
〓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与《农业志》的农学思想之比较
【内容摘要】秦国与古罗马都是典型的以农立国的国家,有着深远的农学传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传世农学成果。《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总结先秦诸子思想学说的“新道家”专著,其中《上农》等四篇保存了大量的农学思想。《农业志》为古罗马农学家加图所作,是研究古罗马时代农学思想的重要资料。两书的农本思想都很突出,都......
-
〓 关于东方专制主义
在社会科学著作中,经常可以碰到“东方专制主义”(或曰“东方专制制度”)这个名词。尽管迄今“东方专制主义”一词仍然没有为大家所公认的确切含义【1】,但大多数使用这一名词的人,是把“专制制度”与“东方”这样一种地理概念联系在一起【2】。自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来,大多数主张存在特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人,都强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