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俊峰:在类型学视野下开展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
我与水利社会史研究结缘,应该始自1999年。当时我刚上硕士研究生不久,就在行龙教授指导下着手开展山西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工作。当时正处在中国社会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即从整体社会史向区域社会史的转变。在进行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过程中,行龙教授认为以水为中心,以水的问题为出发点,是把握明清以来甚至是12世纪以来山西区域......
-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三点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说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在理论上的重点主要在于关注人类生态价值观上的变革的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则在于坚持从历史观和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出发,把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态价值观的重建看做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把实现环境正义作为生态......
-
〓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
【内容摘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一直得到学界的赞扬,然而深入审视,实乃以新的文字资料参证古籍文献资料,不必看作“二重证据”,其中以商代君主世系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更是严重的逻辑错误。“二重证据法”是针对“古史辨”派提出的反对理念,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起到阻断史学革命、将传统史学过旱衔接于新史学的作用。此后史学界......
-
〓 论断代史《汉书》中的通史精神
【内容提要】《汉书》在体例上是断代史,而班固著书的自我期许却是横罗多重学术、纵贯古往今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十二帝纪为断代史,而八表、十志则充满通史精神。八表分为三类:第一类按封爵分有六表,以《异姓诸侯王表》居首,其中的异姓诸侯王皆为项羽主持下所封,故起点早于汉之统一,已溢出断代范围。表序在内容上与《史记·......
-
〓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
马克·布洛赫的伟大声誉不仅仅建立在《封建社会》上,[1]但能够让读者全面、系统地理解其封建主义理论者,则非它莫属。本文对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做一点评析,希望引起大家对封建主义这一老问题的新关注。布洛赫扩大了封建主义理论。布洛赫这样阐述欧洲封建主义:”依附农民;附有役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制的广泛使用......
-
〓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界在以下十大热点问题上的研究,大致梳理出环境伦理学在中国三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一、关于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地位和性质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对西方一些学者的论著进行译介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对环境伦理学所关涉的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辨析,首先即是对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地位或性质的确认。这一问题在......
-
〓 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新社会——中国不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有些人说: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发达,不能搞社会主义,要补了资本主义的课后,才能搞社会主义。毛泽东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情况下,搞社会主义就是“民粹主义者”。说这话的人们,有三不懂:一不懂人类社会发展模式是多样的;二不懂马克思主义;三也不懂什么是民粹主义。实际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往往率先进入新社会。社会实......
-
〓 评英国历史学家里格比对唯物史观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1]是由西方专业历史学家从评估一种历史研究指导理论的视角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所做的评说。[2]作者斯蒂芬.亨利。里格比(Stephen Henry Rig.by),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文化学院历史学教授。他的主攻领域是英国中世纪史,是一位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知名学者。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与社......
-
〓 “封建”名实析议——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提要:本文对冯天瑜的《“封建”考论》提出商榷。指出“封建”概念是历史地变化着的,不应该把用凝固化的老概念去“匡正”人们鲜活的历史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论定战国秦汉以后属于封建社会,并提出“封建地主制”理论。这种认识的正确性,被新民主主义命的胜利所证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继......
-
〓 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村社制和奴隶制残余
人们在研究中国史时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诸如中国历史上的时局,有如走马灯般的变动,封建王朝不断兴衰更迭,农民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不时出现新贵族代替旧贵族,游牧贵族代替农耕贵族的情况;其在财产权上也不是很稳定的,所谓“千年田,八百主”,即足说明其间变动的剧烈。从表面上看来,随着新王朝的建立,似乎一切都变了,人也变了,......
-
〓 晚唐魏博节度使何弘敬生卒年小考
关于《何弘敬墓志》的具体年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行5人于1993年9月26日给出的结论是唐咸通六年,即公元865年。由于这一结论来自权威机构,故流布甚广。笔者于2006年撰著《何弘敬墓志铭点注暨有关资料荟集》一书时,对这一问题也未加深究,遂至继续以讹传讹。近日,承大名县方志办副主任桂士辉先生提醒,笔者重新核对晚唐魏博......
-
〓 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史研究述评
【摘要】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相关成果,总体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一是考察洞庭湖区历史面貌演变过程及其原因,虽然观点纷纭各有重点,但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已逐渐成为共识;二是探讨湖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主要从堤垸兴废与生态环境、自然......
-
〓 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总结学术研究时常常感叹,中国学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上受西方影响过多,近现代以来没有什么独特的建树,以致造成中国学术的自我失语。不仅如此,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没有话语权,即使是国内泰斗级的人物,在国际上也默默无闻或处于边缘地位。所以,中国学术的一个深层问题是学术话语权问题。如何看待这种状况?如何破解......
-
〓 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
近年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学者们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地位及其在当代世界的理论意义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在此过程中,有一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那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深层的一致性,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
-
〓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大势
【内容摘要】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有其存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也是如此。探讨它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形式,可以为当今的历史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经历了先秦、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阶段,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的繁荣和嬗变阶段。本文旨在阐述这一发展......
-
〓 中国史学界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内容摘要】中国史学界的疾病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无论是研究成果的增长还是研究主题的扩展,或者是研究范式的转换,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体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缘由,既有中外学术交流的因素,更是史学界自我反思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应看到,以往的疾病史研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对疾病史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总结......
-
〓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在哪里?
2005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前沿”系列丛书中出版了德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约恩·吕森(Jorn Rtisen)的一本著作——《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意图,作者在“前言”中有着比较清楚的交代:“全球化进程对历史思考提出了新的挑战,跨文化接触在不断深化,必须把握形成和确立文化认同的新维度和新条......
-
〓 走出“亚细亚”,回归“亚细亚”——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
早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马克思对亚洲问题就已经有所关心。他和恩格斯都认为,他们研究的课题是世界的课题,成为研究对象的人类社会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只有关注亚洲、研究亚洲,所得的研究结果才具有真实的普适价值。1853年马克思发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提出“亚洲式的社会”的概念,用以区别西方社会。1857至1858......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
一种社会历史观在其创立者谢世一个多世纪后仍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并在理论界引起持久的争论和在现实中产生久远的影响,这表明了该历史观的独特性、复杂性和生命力。历史唯物主义从其诞生以来,围绕它的理论本质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出现过种种解读和“重建”。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尚未被厘清,即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一个多层次、......
-
〓 冲击-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若干问题
[摘要]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关批驳冲击-回应模式的论述,从对其自身社会的反思及进一步的推演出发,否认近代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否认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方关系做了背离史实的阐释,是难以成立的。其“首次相撞’’等概念的使用及论述的逻辑亦存在舛误。[关键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