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世纪湘西“苗疆”屯政与乡村社区新阶层的兴起
以腊尔山为中心,包括现今的凤凰县、吉首市、花垣县三县全境以及古丈县、保靖县各一部分,历来是苗族聚居地,历史上被称为“苗疆”或“湘西苗疆”。截至1795年,许多苗族村落还被清廷视为“化外”之地。正是这一块“化外之地”的“苗疆”,于1795年爆发了使清政府备受震动的“乾嘉苗民起义”。1799年起义平息后,以傅鼐为首的流官群......
-
〓 佛陀者马宾:心底无私自超然
三月的首都阳光朗照,春气袭人,这苍凉厚重的土地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郁与欣喜、沉睡与复苏交织的色彩。我们一行浩浩荡荡来到了马老这个百岁老人的家,亲身体验从朋友、网上所传达的各个不同侧面的马老。见马老时他正坐在客厅椅凳上准备吃早餐,用他一双矍铄无比的眼神像个婴儿似的转看着陆续进来的我们,和蔼亲近,可爱极了!帅气极了!环看屋中......
-
〓 绪论——《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一章
绪论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由于历史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这一条动脉的畅通与停滞,足以决定唐宋国运的盛衰隆替,其关系的密切简直有如真正的动脉之于身体那样。本书写作的目的,就在从动态方面考察这条动脉与唐宋帝国的关系。隋炀帝自大业元年(605—606)起开凿的运河......
-
〓 森林“减水效应”监测资料选——《制度性干旱》附文三
长期的监测数据表明,林地对水分的腾发要远远大于裸地荒坡。图表01为“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杨文治研究员《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01]一文提供的陕西安塞地区林地与荒坡草地土壤水分的对比图表。图表01 图表01说明,因森林水分消耗过大,形成土壤干旱。作者表述:“在一个相当长的序列中,虽然经过多次丰水年,土壤水......
-
〓 《华北的农村》目录
《华北的农村》讲农工讲园艺,讲百谷讲百菜,齐如山的华北是风去雨去人不去的华北,农村是月散星散民不散的农村。就资料而言,固然弥足珍贵,就闲情来看,也相当开阔眼界。我们同在一个农业大国,却曾经疏远了华北的农村,那辽阔坦荡的大平原…… 由于观察与思考,出于识见与境界,在楼韵里,研究农村的学者多了,在犁影中,关爱农村的绅士多了......
-
〓 拜占廷《农业法》研究
拜占廷《农业法》(Nomosgewrgikos),英文被译作RuralCode或Farmer’sLaw,是拜占廷农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立法文件。拜占廷学者研究的一般结论认为,7-8世纪期间是拜占廷农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拜占廷帝国统治者放弃了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I,527-565年在位)致力于......
-
〓 《华北的农村》第二章农工的分类
未谈农产及民食之前,先要谈谈农事的工作,不但工作在出产之前,且工作与农产有密切的关系,要想研究农产,则必须要研究工作,否则产品不会好的。兹把农事所有的工作,按前后的次序,写在后边。耕耕者,翻农田之土也。每年秋收之后,田中已无禾苗,斯时趁田地闲空,便须耕地一次,把今年所用长养禾苗之土,翻到下层,把下层之土翻到上面。因为农......
-
〓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
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行的汉字简化问题,到80年代,由于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汉字使用问题上,发生了观点分歧。很多人对汉字简化产生了怀疑,认为这项措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普及文化的权宜之计”,甚至有人认为简化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最近,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中,是坚持简化字还是“恢复繁体字”的......
-
〓 “亚洲海峡历史”导言
2010年,李庆新先生邀请我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作一次讲座,关于本期《海洋史研究》“亚洲海峡历史”组稿的想法就形成于这一次交流。我们反复讨论了这一课题,最后认为若将某些总的理论问题与关涉单一海峡历史的个案研究结合起来,那么亚洲海洋史的研究者可能会对此感兴趣。我们的讨论是基于以下事实而展开的,即历史学家已经对港口和网络、商......
-
〓 人是什么: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向路
“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在印度、希腊出现得很早。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里,就有“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在印度吠陀时代,就有“我为何有,我所不知;虽被系絷,我心遨游,深密难测”这样的询问。在中国先秦时期,孔子、庄子、屈原也对人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屈原“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的命运之问,与西人和印人一样的惊心动魄。西方、印度、中国对人的......
-
〓 “五星会聚”是何运兆
明嘉靖三年(1524)正月刚过,随着一道道军令从北京传向四方,庞大的帝国军事系统开始悄然加强了戒备。《明史》记载,这一年正月,发生了罕见的“五星聚于营室”的天象。五星又称“五纬”或“五曜”,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正式名称分别是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填星(镇星)。阴阳五行学说兴起后,它们与五行相配,故而又称之为金星、木星......
-
〓 热河蒙地永佃制下的土地经营和佃农生计
内容提要:热河蒙地永佃制下的地权和佃权分离彻底,佃权的买卖、流动相当自由,但佃权的占有和使用基本一致。随着佃权的不断集中,雇工或雇工性耪青经营,成为永佃农土地经营的重要模式。这是热河蒙地永佃制及其经营模式的显著特点。日伪统治时期,这种经营模式基本延续下来,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残酷劫夺,特别是推出强迫种植鸦片、高......
-
〓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六章
以上青海河湟地区与陕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王汉代的人类生态变迁,造成农业与游牧两个世界的区分。类似的人类生态变迁,也发生在东北与华北之交的西辽河流域与燕山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本地区大多在红山文化的涵盖范围之中。红山文化与华北仰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红山文化彩陶的器形、纹饰,或石制农具所显示的生......
-
〓 [隋唐五代]居家过日子——《中国家庭史》第二卷第五章第一节
第五章家庭生计第一节居家过日子一、农家生活哲学《颜氏家训》是现存最古老的治家资料,本书第一卷附录已经对此有所论述。该书的治家思想一般来说反映了士族之家的情况。敦煌文书中也有许多童蒙类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大众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其中《武王家教》通过武王与太公的对话,比较多地涉及家庭治理中的一些原则。主要是“十恶”、......
-
〓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目录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王明珂著,台北:允晨文化,民86初版(允晨丛刊:65)作者简介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及历史研究所(1983)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1992)。现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会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与东吴大学等校。主要研究范围:中......
-
〓 《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前言
世纪之交,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最重大最急迫的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内外有识之士警呼: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将是21世纪最具爆炸性、灾难性的问题。”自20世纪后期,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行动。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无论是水土流失、植被毁坏、土地......
-
〓 《流动与变迁》第一章选题与思路
一、学术回顾与研究地域的选择回首刚刚过去的20世纪,工业化浪潮激荡全球,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的枪声不断,经济全球化汹涌澎湃,贫困与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日趋尖锐,绿色和平运动悄然兴起,可持续发展问题风弥全球。身处贫困与落后、资源与环境、和平与发展等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大背景中,重新认识农民、重新认识农村社会、重新认识......
-
〓 关于传统经济的通信(下)
(十五)拜读大作前稿,我曾说多种资源配置机制的理论是一大创造。这次修订稿,提出各种机制之间及其主体利益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又一创造。市场机制显然是最主要的调节器。这样,整个中国封建经济的运行,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框架已形成,至于其完整化,恐怕要等发表后,听取时贤评论,再作修正补充。在“通古今之变”上,本文以......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结构、规模与亲属关系——《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第六章第二节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第二节家庭结构、规模与亲属关系种种迹象表明:魏晋南北朝的家庭发展出现了某些异动,这首先表现在家庭的结构与规模上,其次表现在家庭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上。具体来说,文献中不断出现的“千丁共籍”、“百室合户”以及“累世同居”之类记载,给我们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即当时的家庭结构比秦汉时代要复杂,家庭规模有......
-
〓 秦汉时代“分家析产”与亲属关系——《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第五章第二节
第五章秦汉时代的家庭面貌第二节“分家析产”与亲属关系亲属关系,包括家庭内部关系和家庭与家族、家庭与姻亲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史研究应该着力考察的重要内容。在秦汉时代,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就家庭内部关系来说,父权独尊、夫主妇从的关系模式,在秦汉时代已经完全确立下来。不过,妻子的地位尚未降至历史的最低点,母亲(特别......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