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7世纪广东与荷兰关系述论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尼德兰(Netherlands)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北部一带。16世纪中叶,这个“低地”地区拥有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西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金融贸易中心,工商业发达。这个海国之民,擅长航海冒险之术,有“海上搬运马车夫”之称[1]。60年代,尼德兰展开摆脱西班牙人统治的独立战争。1609年(......
-
〓 “古苗疆走廊”研究拓展边疆理论
“古苗疆走廊”是什么,与其他“民族走廊”相比存在哪些异同,在研究方法论上又有什么新的启发?4月21日,由贵州大学主办的“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在贵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大学等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就“古苗疆走廊”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古苗疆走......
-
〓 《江村经济》前言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这种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
-
〓 考古发掘所见的稻谷贮藏——《中国稻作史》第五章(二)
第五章中国古代稻谷(米)的贮藏和加工二、考古发掘所见的稻谷贮藏(一)出土的实物遗存早期的谷物贮藏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我国出土的新石器遗址中有稻谷遗存的已经达80余处,但数量都很少,唯一能说明属于粮食贮藏的是河姆渡遗址,在第四文化层中约400多平方米的探方中普遍发现厚达20~50厘米的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鉴于河姆渡......
-
〓 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试论统一多民族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
【内容摘要】由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多自称“中国”,以及当时一些政权虽没有自称“中国”,但为后来的“中国”所继承,并仍被称为“中国”等原因,致使中国古代自秦统一以后仍然存在复数“中国”的现象。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的发展,到了元朝统一全国,复数“中国”开始过渡为单数“中国”,明朝时期稍有反复,到了清朝......
-
〓 翻车起源献疑——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三)
翻车的起源,一般追溯到东汉末年的毕岚和三国的马钧。史载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1]从“其巧百倍于常”(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后同)看,马钧只是改进了翻车,翻车原已存在,而且似乎也不是太过希罕,起码在洛阳是这样吧。改进了什么?“百倍”似涉夸大,但起......
-
〓 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内容摘要】山西地区农耕文明悠久,地理位置独特。在历史、地理、人文、民间习俗的共同作用下,山西传统耕犁形制多样,适合山西不同地域特点,在中国传统农具大家庭里,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内容。【关键词】山西;耕犁;特点;成因【作者简介】胡泽学(1964—),男,湖北红安人,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研......
-
〓 两宋的土地关系和赋役——《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第六章
第二十四节宋以前土地所有制的总结宋以前的土地制度,前文大体上已经涉及过了,现在再来总结一次,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企图在总结中有所拔高,也就是说,会有些新的什么在总结中出现。特别是结合导师马克思关于东方(亚细亚)形态的伟大学说,观察这一形态的特征在具体的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土地所有制衍变的历史中,有些怎样的情节,是很有意义......
-
〓 19世纪湘西“苗疆”屯政与乡村社区新阶层的兴起
以腊尔山为中心,包括现今的凤凰县、吉首市、花垣县三县全境以及古丈县、保靖县各一部分,历来是苗族聚居地,历史上被称为“苗疆”或“湘西苗疆”。截至1795年,许多苗族村落还被清廷视为“化外”之地。正是这一块“化外之地”的“苗疆”,于1795年爆发了使清政府备受震动的“乾嘉苗民起义”。1799年起义平息后,以傅鼐为首的流官群......
-
〓 重看魏晋时期佛教之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世界
麦积山石窟资料图片龙门石窟资料图片云冈石窟资料图片莫高窟资料图片早在西汉末年,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并未接受佛教,佛教只局限在外国商人的信仰当中。直到魏晋时期,中国人才主动引进和接受佛教,佛教也开始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世界。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其时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有紧密联系。文化精英言论自......
-
〓 《中国稻作史》目录
序言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一、中国稻作起源和历史神话传说二、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一)中国古书上关于野生稻的文字(二)中国古代野生稻和现代野生稻的地理分布(三)中国古书中野生稻的问题三、考古发掘中所见的中国原始稻作(一)新石器遗址出土稻谷遗存的概况(二)考古发掘所见的中国原始稻作四、中国稻作起源与南方少数民族......
-
〓 北美印第安人与当代美、加社会
按:印第安人是美洲早期居民的一部分,他们曾创造了辉煌的美洲古代历史文化。美洲古代历史文化,被称为世界三大文明史之一。但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打断了印第安人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文化传统乃至种族生存,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如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印第安人的命运如何,本期《中国社会科......
-
〓 跨文化的夜郎研究或为突破点
——访贵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鸿儒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0期4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对很多人来说,存在于两千年前的夜郎古国一直是个神秘王国,充满令人费解的待解之谜。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鸿儒是一位执著的“解谜人”。通过11年的研究,王鸿儒已经出版关于夜郎和夜郎文化的《夜郎之谜》、《纵横夜郎文化》、《夜郎史引》、《夜郎王国传奇》和《......
-
〓 《华北的农村》第三章园艺的分类
园圃者,种菜之所也。古人果木为园,菜蔬为圃,实有分别,后来园圃就相浑了。华北一带都说园,如果木园、菜园,说圃字时就很少了。按泛泛的说,菜园也是农业,似乎无需另谈,可是不然,可以说是完全两事,不但艺完全不同,所种的物完全不同,而其对物质取用的目的,也大不一样,所以自古对此就特别重视。例如《说文》曰种菜曰圃,《周礼·天官·......
-
〓 再论唐代长江上游地区的荔枝分布北界及其与气温波动的关系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提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全面梳理和研究,本文认为唐代长江上游地区的荔枝分布北界并非此前学界所普遍接受的成都和万州一线,而只到达忠州(今重庆忠县)和涪州乐温县(今重庆长寿区)。唐代该地区的荔枝分布呈现集中于川江两岸峡谷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与川江峡谷地区特殊的区域小气候直接相......
-
〓 农具——《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五)
使用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进步。工具无论怎样简单,一般来说,可以使劳动者避免受到直接的损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果。劳动所用的工具,变化多端,归纳起来,可以总结成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利用器械,突破体力(特别是手足长度)及感觉器官所受距离的限制;一个是利用一些基本物理原理,提高人类体力劳动的效果,或利用这些原理来驾驭......
-
〓 绪论——《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一章
绪论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由于历史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这一条动脉的畅通与停滞,足以决定唐宋国运的盛衰隆替,其关系的密切简直有如真正的动脉之于身体那样。本书写作的目的,就在从动态方面考察这条动脉与唐宋帝国的关系。隋炀帝自大业元年(605—606)起开凿的运河......
-
〓 工业耗水率分析和市区耗水量计算——《制度性干旱》附文二
一、工业耗水率2005年,火电用水635亿m3占当年工业用水总量1277亿m3的50%[01]。火电厂的主要工作就是制造高温高压水蒸汽推动汽轮机,但是,火电厂的动力蒸汽(工质水)是在闭合的系统内循环使用的,理论上不存在蒸发耗水。火电耗水主要是冷却水的蒸发(包括风力吹散)。使用循环水冷的冷却水蒸发耗水率大约为2%(蒸发占......
-
〓 拜占廷《农业法》研究
拜占廷《农业法》(Nomosgewrgikos),英文被译作RuralCode或Farmer’sLaw,是拜占廷农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立法文件。拜占廷学者研究的一般结论认为,7-8世纪期间是拜占廷农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拜占廷帝国统治者放弃了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I,527-565年在位)致力于......
-
〓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目录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8目录序王守春前言史念海第一编黄河侵蚀编…………………………………………………………………………………………………(1)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侵蚀与原的变迁…………………………………………………………………………(1)一、原的古今差异……………………………......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