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松土保墒”实验成果——《制度性干旱》附文
2007年04月,笔者进行了“松土保墒”实验。一、裸地实验实验用地南北长15米,东西宽12米;面积180平方米;属“壤土”型;实验采用烘干、称重法。1、实验前测得:土壤干容重=1.28田间持水量=26.60%2、4月26日,按50m3/亩的常规灌溉,对实验田施水75mm漫灌。(管接水表度量13.50m3)3、4月29日......
-
〓 历史发展的两条道路——欧洲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比:起源与历程
【内容提要】主流的思想,尤其是欧洲中心的思想,认为“西方模式”无可替代,只可被模仿,也应被模仿;然而,马克思的思想本质上并不是欧洲中心的。只有马克思开展出来的现代思维,才可能脱离欧洲中心主义的成见和枷锁。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所发展出来的单极化现象阻止了新的民族资本主义意图依据宰制中心的形象来自我建构,同时也因而封闭了......
-
〓 丁颖教授在稻种起源问题上的探索及贡献
【摘要】一生致力于稻作学研究的丁颖教授,自20世纪20年代因发现野生稻而开启中国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数十年,不断丰富材料和方法,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本文旨在探寻丁颖教授在中国稻种起源问题上探索的每一个脚印,展示他的解答思路与贡献。【关键词】丁颖;中国稻种起源;探索历程中国稻......
-
〓 森林“减水效应”监测资料选——《制度性干旱》附文三
长期的监测数据表明,林地对水分的腾发要远远大于裸地荒坡。图表01为“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杨文治研究员《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01]一文提供的陕西安塞地区林地与荒坡草地土壤水分的对比图表。图表01 图表01说明,因森林水分消耗过大,形成土壤干旱。作者表述:“在一个相当长的序列中,虽然经过多次丰水年,土壤水......
-
〓 匈奴社会形态再析
【内容摘要】关于匈奴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以往的学者大多简单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或者认为其属于原始的氏族公社制、或者属于奴隶制社会、或者属于封建社会,还有的认为属于几者的复杂的结合体。通过对匈奴墓葬材料的研究,并结合文献的记载,对这一问题给以重新检视后可以看出,匈奴游牧社会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其社会性质......
-
〓 独特奇异的土族文化:走进西北民族走廊上的七彩土族
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黄河及其支流湟水、隆务河日夜奔腾,形成一个个美丽富饶的河谷,这里是土族同胞生活的家园:民和土族生活在黄河边的三川土族之乡;同仁土族在隆务河谷与藏族一起创造了灿烂的热贡艺术;互助等地土族则主要聚居在湟水以北地区。土族居住的地区都是多民族共居的地区,从县名就可窥见一斑。互助、民和、同仁等县都是1930年......
-
〓 在西江之上——《四千年农夫》第四章
3月10日的早晨,我们乘坐南宁号渡轮沿西江行驶220英里前往广西的梧州。南宁号是两艘英国同型轮船中的一艘,两艘船定期在这两地之间行驶,在1906年夏季的一次旅行途中,其中一艘船遭遇海盜袭击,所有乘载船员和头等舱乘客都遭杀害。据说遭受这次袭击的原因是,破坏性的洪水毁坏了三角洲的稻谷和桑树园,阻断了粪便和豆糟的运输,这些导......
-
〓 甘州回鹘游牧经济初探
甘州回鹘被民族学界普遍认为是裕固族的先民,民族是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其中的共同经济生活是其他“共同”的物质基础,在唐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和西州回鹘有了地理环境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差别,也正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差别,漠北回鹘后裔才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两个民族......
-
〓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而成的。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上。本书试图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本书与以往的经济变迁史研究的不同点是以蒙古族生产劳动者——蒙古族牧民作为生产主体,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勾勒出从蒙古族......
-
〓 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中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导致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高,招致下游多次改道,洪水肆虐。黄河泥沙问题由来已久,从周秦以来,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古人曰,“黄河清,圣人生”,似乎黄河永无澄清的可能。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确实有数十次关于“河清”的记载。遗憾的是“黄河清”作为一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一......
-
〓 中国神话与两河流域神话的文化比较
神话是人们为崇拜神灵编造的故事,是宗教情绪化下想象力的产物,属于宗教文学的范畴。神话的发达与否最能反映一个民族宗教情绪的高低,因而也是文明类型区分的显著标志。先秦两汉时期与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分别是中国与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类型的形成和奠基时期,在诸多文明要素之中,宗教与神话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自文明类型的形成。比较而......
-
〓 [宋元时期]主户:有田产的农家——《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户”与家庭经济阶层第二节主户:有田产的农家观察宋元时期乡村农家经济阶层的分布情况,看看富裕人家、维持温饱的中等人家、连温饱都难维持的贫穷人家各占多大比例,一个比较现成而又相对准确的角度,是从户等制度入手。户等制度是户籍制度的分支,为了按各家的财产多少有差别地征派不同的税役,把各个家庭划分为不同的户等的时候,需要......
-
〓 纪念梁思成诞辰110周年——走在现代规划与传统文明之间
1901年,梁思成在日本东京出生。当时的中国,外患与内忧纷扰、屈辱与自强并存。作为生长于那一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梁思成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走上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图存”的道路,用其一生的行动向世界阐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他走在时代前列,心怀人类遗产,激励过无数人的思想。筚路蓝缕 创建中国建筑学学科体系梁思成是一位......
-
〓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化多元丰韵传世——走进锡伯族之三
除了散布全县的物质文化遗产,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下简称“察县”)还是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县之一。《自治州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拟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的8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24项属于察县。记者拿到一本由佟加·庆夫和文健编著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书中收集了鲜卑瑞兽的传说、......
-
〓 [宋元时期]传统的生产活动和“专业户”的增多——《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户”与家庭经济阶层到了宋元时期,乡村中的普通农民家庭的劳作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老幼协作方式,就像华岳《田家》诗所描写的那样,“老农锄犁儿收禾,老妇攀机女织梭”;而且都很勤快,“鸡唱三声天欲明……自扯蓬窗看晓星”,想尽早下田劳作;同时又“指晓呼儿去采樵,祝妻早办午炊烧”,全家人分工明确,各干各的活。还有范成......
-
〓 从历史学到海洋人文社会科学——杨国桢先生的学术轨迹
【作者简介】陈思,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专业方向:海洋经济史。11年11月11日,“海洋文明与战略发展高端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就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海洋文明与中国历史的关联,海洋文明与中国未来的发展,发表精彩的演讲。他们呼吁人文社会科学界从战略的高度和文明的全局关注海洋......
-
〓 古希腊的思辨传统与科学精神(上)
对现实生活最有功利价值的科学,在它的发端处却不是出自功利的欲求。在西方文化的视野中,科学首先是作为一种探求世界本原、安顿人类心灵的文化而存在,其次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第一生产力”。也许,对科学抱有的功利性期待越多,距离真正的科学也就越远。今天,我们回顾古希腊思辨传统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关系,正是要重新审视科学得以发展的文......
-
〓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中文版序言、目录、后记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日]田岛俊雄,朱荫贵,[日]加岛润编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 中文版序言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一书,为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组织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是集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十多位学者,采取分工合作......
-
〓 新经济史革命:学术“场域”和现实条件
——《创新与融合——美国新经济史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1957—2004)》第二章
第二章新经济史革命:学术“场域”和现实条件第一节经济史研究发展之学术“场域”二战后,英美研究方向中所蕴含的理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学术空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历史学本身求新求变,而求变的指向就是社会科学化。所谓社会科学化是指在历史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这样一种演化中,历史学对数学的感情日渐浓厚,......
-
〓 茶酒争胜与三教论衡
【核心提示】茶和酒是中国人生活中最普遍的两种传统饮料。很多传统的生活物品都被西方或现代的东西代替,可是,茶与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并没有多少撼动,茶酒的贸易也是国民经济中的稳定项目,其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是精神文化的载体。茶和酒在争吵时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援引不同的文化传统来为自家张本。茶与酒的争吵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冲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