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家视野下的传统史学
【内容摘要】现代国家视野下的传统史学,名义上是一种“国家史学”,实际上是一种“朝廷/政府史学”。中国史学的直接源头是国家记事。历史意识的强化是历史编纂产生的内在基础。现实社会的权力中心也是历史书写的中心,帝王将相中心观决定历史书写的面貌。王朝史编纂成为主流,官修处于垄断地位,政府控制着国史的编纂与传播。国家史学保证了史......
-
〓 屯垦边疆的守望者伊犁锡伯族历史遗存考察——走进锡伯族之一
锡伯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在新疆,这令人颇感意外。然而,事实便是如此。锡伯族清代来到新疆并且在此扎根,其间充满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一个民族的艰辛奉献。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县城距伊宁市17公里。该县是目前我国锡伯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全县人口近19.2万......
-
〓 《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目录
《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费孝通著,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2000年5月重印目录江村经济序……………………………………………………………………………………………布·马林诺斯基(3)第一章前言…………………………………………………………………………………………………(8)第二章调查区域…………………………......
-
〓 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内容摘要】山西地区农耕文明悠久,地理位置独特。在历史、地理、人文、民间习俗的共同作用下,山西传统耕犁形制多样,适合山西不同地域特点,在中国传统农具大家庭里,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内容。【关键词】山西;耕犁;特点;成因【作者简介】胡泽学(1964—),男,湖北红安人,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研......
-
〓 国家视野下的传统史学
【内容摘要】现代国家视野下的传统史学,名义上是一种“国家史学”,实际上是一种“朝廷/政府史学”。中国史学的直接源头是国家记事。历史意识的强化是历史编纂产生的内在基础。现实社会的权力中心也是历史书写的中心,帝王将相中心观决定历史书写的面貌。王朝史编纂成为主流,官修处于垄断地位,政府控制着国史的编纂与传播。国家史学保证了史......
-
〓 洱海区域城市人口分析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五章第二节
第五章大一统政权下洱海区域的地方城市二、洱海区域城市人口分析(一)对云南城市人口定量研究的起点对古代城市人口数量的研究历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难点就在于古代文献资料的缺乏和记载的模糊。比如,关于人户数量的记载常常过于笼统,如没有城乡户口的分类记录,通常只记载某某府有多少多少户,多少多少口等等,使研究者根本无法区分其中何......
-
〓 拜占廷《农业法》研究
拜占廷《农业法》(Nomosgewrgikos),英文被译作RuralCode或Farmer’sLaw,是拜占廷农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立法文件。拜占廷学者研究的一般结论认为,7-8世纪期间是拜占廷农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拜占廷帝国统治者放弃了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I,527-565年在位)致力于......
-
〓 传统与现代的主辅合力:从冀中定县看近代中国家庭手工业之存续
内容提要:近代冀中定县家庭手工业的历史表明,手工业存续之原因,既有传统因素的惯性,也有现代因素的刺激,但以传统力量为主,现代因素是在配合传统力量中发挥作用的。最根本的原动力,自古皆然,即以手工业补农业之不足,维持农家生计。但要实现这个原动力,还需要农家自身和外部社会条件的支持:其一,历史传承、农闲时间和机会成本低一直......
-
〓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后记
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此项目研究,经过田野调查,研究成果以题为《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水利灌溉及其社会意义初探》(中、英文),先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发表,又被荷兰高教国际合作组织《国际综合知识和发展网络》Knowledge & Development Monito......
-
〓 天下概念成立的再探索
一、前言“天下”与“中国”概念是探究东亚王权的两个关键词。其中关于“天下”概念与制度,长期以来就是史学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更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① 天下研究的原因多端,而我个人作为研究者之一,目的在于探讨传统中国的政体为何。今人惯用“国家”、“帝国”一类的概念以定义或称呼传统中国的政体。但古人却自称为“天下”。故我才说“......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目录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王元林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目录序………………………………………………………………………………………………………………………1前言…………………………………………………………………………………………………………………1第一章泾洛流域气候变化……………………………………………………......
-
〓 准确认识农民主体:实现农民自我组织——《毛泽东视野中的农民问题》第二章
不管是毛泽东当年领导农民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还是我们今天带领农民破解中国严峻的“三农”问题,领导者都必须相信与依靠农民。然而要真正相信和依靠农民并不是那么容易,还有很多的障碍需要排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转变长期形成的农民观,纠正对农民群体认识的误解。在众所周知的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毁于流民造反之手,而这种流民推翻王朝的......
-
〓 清代晚期地方粮价报告研究
内容提要:加深清代粮价报告制度的认识,对于利用粮价数据进行的研究极为重要。以往学者主要从粮价奏折和粮价清单等中央档案研究清代粮价奏报制度,本文则主要利用循化厅档案研究清代晚期粮价报告制度在地方的实际执行情况。通过循化厅斗行所报告的粮价清单,梳理了循化厅粮价报告形式和内容的规范化过程。通过循化厅与上级官员关于粮价报告的往......
-
〓 明清时期浙江里甲体系的改造与重建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伴随一条鞭法改革的进程,浙江地区的里甲体系经历了一个以田土为中心的改造和重建过程。通过不定期的土地丈量,原有里甲组织编户的内涵为编田所取代,通过定期的“均田均役”编审,征收组织向着更具地缘化的方向发展。作为这多重行政操作交错进行,长期累积的结果,“图”一级单位在清前期具有了程度不同的地缘性特......
-
〓 五代征耗考论
内容提要:在军需财政“量出”难计的前提下,征耗是五代“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五代不断调整征耗政策,征耗的内容、额度和性质有明显变化,出现了多样化、折变化和经费化的趋势,体现了唐宋之际赋税演进的基本特征。这不仅加剧了五代社会矛盾,也对宋以后赋税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关键词:五代 征耗 多样化 折变化 ......
-
〓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第一章
提要: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这一基本观点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生态要素、生态系统、生态循环及生态平衡等都是人类社会赖以进化的根基,在社会生产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尽管在我国古代文献上没有出现“生态”这个词汇,但是浩瀚的考古史料证明,中华文明史是一部不断认知生态原理的历史。国外古代生态思想......
-
〓 “永恒的罗马”:观念的变化与调整
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帝国的命运及走向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3世纪中期以后,罗马帝国由盛转衰,呈现出内忧外患并存的局面。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但危机始终没有消除。除了连绵的内战之外,罗马人还要应付不断渗入帝国境内的蛮族,尤其是日耳曼人。随着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境内,罗马的政治等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军队的蛮族化,蛮族将领不......
-
〓 关中古都与自然环境
关中是指西起宝鸡、东到渭河中下游地区,这里南有秦岭,北有北山山脉,渭河流域低而平坦,河床甚宽,河水长期冲积泛滥,形成肥沃的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地区。作为都城的时间已超过1000年,建都的王朝政权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个。正因如此......
-
〓 千秋关塞遗山野铁马金戈知何去
时过境迁,关中四关作为古来征战要塞的历史地位已经消散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关中四关跨越了其历史使命最辉煌的时刻,已经归于宁静。关中四大关塞——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关塞,见证了过往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如今,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们又经历着怎样的变......
-
〓 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
【内容摘要】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论。本文通过对1650—1936年近三百年间中国的货币供给、货币制度和货币结构的变化,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表明:18世纪货币量的充足供给推动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为现代经济的成长准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