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林新语
◎胡适从来不在人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而且也不喜欢听人在他面前说其他人的坏话。相反,人有一善,胡辄津津乐道,真是口角春风。徐志摩在给梁实秋的信里有“胡圣潘仙”一语,是因为胡适向有“圣人”之称,潘光旦只有一条腿可跻身八仙之列。 ◎叶公超在某校任教,邻居为一美国人家。其家顽童时常翻墙过来骚扰,叶不胜其烦,出面制止......
-
〓 纷争逐罢羡优伶,翔空飞钓亦关情——柯润璞与汉学研究
柯润璞和他的滑翔机《元杂剧的戏场艺术》英文版封面一 柯润璞 (James Irving Crump,Jr. 柯迂儒,1921—2002) 是美国汉学界杰出的翻译家和研究元杂剧的开山鼻祖。谈到他的中文名,戏曲研究名家曾永义先生写道:“‘柯润璞’是他英文名字的谐音,其见义则是呈现他道家的修为;而他二十年前所取的‘柯迂......
-
〓 睹书怀人·“我们是朋友”——追忆冯其庸先生
1月22日,农历的腊月二十五,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以93岁高龄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让我感到意外、悲痛。就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下午,我带着刚刚印制完成、还飘着墨香的《瓜饭楼手抄〈石头记〉》,赶到北京通州冯老家里。没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成了我们的永诀!那天,冯老刚刚出院。我打开木匣,选了带朱批的一册给他,老人家......
-
〓 田建文:选定了就一直爱
“其实,我这辈子走得挺平坦。”采访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建文,他的第一句话就令记者意外。且不说名校毕业后自愿扎根基层30多年,也不说三次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仅仅那三次开颅手术,就已是常人不能经历之苦痛,怎么还说是“平坦”的?眼前的田建文,肤色黝黑,相貌朴实,右侧身体有些偏瘫。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很难把他和全国知名的考......
-
〓 从手抄《素书》看——青年李大钊国学功底与救国思想
在李大钊的存世墨迹中,手抄《黄石公素书》疑似是他最早的一幅。此高仿真件为李大钊研究专家方行收藏,是在上世纪60年代据原件影印的,共十余页,后遗失。上世纪80年代末,终于在尘封的旧书堆中觅得几帧残页,甚为珍贵。此件系用毛笔抄写在绿竖道宣纸上,字迹工整,与现存历代出版的线装《素书》核对,格式大致相同,正文与文中之注均抄录。......
-
〓 王火:文坛百寿翁
好友马识途百岁生日时,92岁的王火还在感慨:“人活一百岁,世上能有几人。”转眼间,他也成了百岁老人。 7月17日,作家王火迈入百岁。他打量着自己,有些云里雾里,又有些不可思议,而后细细琢磨,释然一笑:“除了头发白点,跟之前也没啥变化嘛!” 倒是几天前,马识途为他祝寿,着实让他激动一把。那天下午,两位许久未见的老......
-
〓 大家·同心同行·嵇文甫:中原史家,桃李天下
2022年,河南大学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此任教或毕业的优秀学人灿若群星,而嵇文甫先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者之一。嵇文甫1895年出生于河南汲县,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代从学同乡宿儒,熟谙旧学,青年时期追求进步,受新文化运动思潮浸润,特别是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指派赴苏联留学,系统学习革命理论......
-
〓 梅花与才子不老——陆文夫先生印象
周末临时起意,想去苏州住一晚,散散心。因为咳嗽刚刚好些,精神不济,几位老朋友只见了陶文瑜一个。和文瑜喝茶聊天,听他说陆文夫老师竟然走了十年了,不由得像杜甫所说,“惊呼热中肠”了。 住在南园,楼下有白梅花,暗色、虬劲的枝干上疏疏绽放出俊俏而轻灵的花朵,清雅自在,气定神闲,那种意态和气质,仿佛能让人瞬间离开尘......
-
〓 胡适在“五四”的日子里
胡适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启蒙者之一。在“五四”之时以及以后的岁月,他是怎样过这一天的? 一 “五四”发生的当日,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并不在场。 大约因为教学、写作甚忙,该年前数月,胡适并没有日记或其它杂记留下来。好在他是名人,活动的情况,报刊或其他友人处,还是有记载的。因为在美国时的老师杜......
-
〓 两代人的古城守护
“我和同事日夜在城墙边巡查排险,有时候刚刚走过,城墙‘轰’的一声就垮在身后。”2021年10月,大雨突袭,山西平遥古城城墙先后出现15处内墙女墙大面积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自强降雨开始,邵帅在城墙上坚守了120多个日夜,他说,自己是在传承师父对城墙的坚守与责任。 修城墙,邵帅干了10年,而他的师父王国和......
-
〓 学界精英陨落的一年——甲午岁尾悼庞朴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一年闰九月。新年过去了,漫长的甲午年还未走完。谁曾想,不久前我们刚送走汤一介先生,庞朴先生又不告而别了。他们走得都未免太速,太过匆促,不知还有多少学术伟业待他们竭尽心力,乐而从事。其实他们正处在学术的最后旺盛期。如果说八十年代有过文化热,九十年代有过学术热,那么先后离我们而......
-
〓 学人小传:柴德赓
柴德赓,1908年出生,1970年去世,浙江诸暨人。历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曾任辅仁大学史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著有《资治通鉴介绍》《史学丛考》《史籍举要》《清代学术史讲义》等。...
-
〓 新闻人物·翟墨:“擂鼓”上阵《夫人城》
北京京剧院新编历史剧《夫人城》经过修改加工后,4月8日、9日在长安大戏院再次上演。去年7月,《夫人城》作为北京京剧院“百剧百人庆百年”的重点剧目在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翟墨成功塑造出“韩太夫人”这位爱国女性形象,获得了广大戏迷观众和业内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许。日前,主演翟墨经过日夜揣摩人物,完善表演,力争更完美地......
-
〓 人物·大家·李祥霆:古琴今声
李祥霆(右一)与查阜西先生(右二)在一起 李祥霆,满族,祖籍辽宁岫岩,1940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琴会荣誉会长(前会长)、国际古琴学会荣誉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理事、中艺伏羲古琴文化中心理事长、伏羲琴院院长、北美琴社顾问、伦敦幽兰琴社艺术指导、澳门......
-
〓 赵元任为什么写“施氏食狮史”
201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的《雅趣》专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漫话绕口文”。其中引述了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编撰的短文:《施氏食狮史》。作者以为,那是一段绕口令。这使我感到,应该写一篇短文,让人们了解赵元任先生之所以要写这篇同音“故事”的真正意图,以免误会和不确切的说法继续连绵。 关......
-
〓 《中华读书报》年度学者·束景南:把王阳明“还原”为一个“人”
2020年初,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束景南教授洋洋百万言的《阳明大传:“心”的救赎之路》出版。2020年底,束教授因其2017年出版的《王阳明年谱长编》获颁“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读者恐怕绝难想到,《阳明大传》的写作准备期实有二十年之久,而萌生研究王阳明的想法则可追溯至五十年前。束教授1945年出生于江苏丹阳。196......
-
〓 大家·同心同行·冰心吴文藻:旅雁归来又青春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谢冰心、吴文藻夫妇便是著名的作家与社会学教授。1951年,他们从日本归来,为新中国的文学与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两人都有一个立场、思想与感情的转变,这个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的休戚与共,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和改造。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冰心、吴文藻就与周恩来有过接......
-
〓 2021永远的怀念(二)
王绶琯(1923-2021) 2021年1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原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后受聘为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回国,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
-
〓 “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记《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汤一介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位87岁的老人依旧笔耕不辍。作为《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他把这个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延续到2025年。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思索着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的沉浮。......
-
〓 走近文艺家·李岱江:唱戏不出汗 累死没人看
87岁的他是赫赫有名的“吕剧三杰”之一,如今一家三代全部从事戏曲工作,成为戏曲界的一段佳话。“卖面的凭汤,唱戏的凭腔”,他倾毕生精力为吕剧声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演绎方式也多被后人传唱、效仿,有“十生九学李”的说法。这位87岁的老人,今天对一些人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齐鲁大地,几乎无人不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