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芹辛苦是何人 脂雪轩中笔有神
“为芹辛苦是何人,脂雪轩中笔不神”,这是父亲周汝昌撰写曹雪芹传记中的诗句,既道明了其本人志向又表现了自谦;如今我只改一字而作为本篇题目,是因为父亲撰写的《曹雪芹传》已由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首批选定并出版问世。 2012年3月中旬的一天,父亲像往常一样按时听我们读报,突然一条消息让......
-
〓 我与王汝梅先生的忘年之交
吉林大学王汝梅教授是《金瓶梅》研究名家,1935年生,山东兖州人,今年86岁高龄。笔者1977年生于山东聊城,人到中年,在渤海之滨秦皇岛做一名高校学报编辑。对《金瓶梅》阅读和研究的共同偏好,使我们跨越了山海距离,弥合了年龄差异,五年来结下一段珍贵的学术之缘。初识2015年,汝梅先生又一部大著面世——《金瓶梅版本史》,兼......
-
〓 《儒藏》编纂在汤一介学术生涯中的意义
汤一介汤一介先生是当代的大儒,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儒学由复苏走向复兴的关键性人物,也是新世纪以还面向世界的创新性儒学发展的重要带头人。他晚年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生命力量的《儒藏》工程,可以说是当代儒学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其学术生涯中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一汤先生之发愿编修《儒藏》,是有一个大的立意......
-
〓 新闻人物·楼宇烈: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
楼宇烈(本报记者 杜羽摄/光明图片)大暑刚过,窗外虫鸣不止。北京西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坐在家中,面前一杯清茶,背后一面书架,宁静自在。两个月前,82岁的楼宇烈结束了在北大的最后一堂公开课,但他普及传统文化的脚步仍在继续。近日,他的新作《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中华书局出版。在信息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在他......
-
〓 学人小传:钱冠连
钱冠连,1938年生,湖北仙桃人,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1962年毕业于华中师大外语系,1989年调入广州外国语学院(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受聘为该校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现代外语》副主编,现任《语言哲......
-
〓 翰墨往事:“清道人”鬻书明志
李瑞清为清末民初书法大家。1906年他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亲自定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破天荒创建了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从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师范教育开拓者和美术教育先驱者的地位。 1911年10月,江苏独立,达官贵人纷纷逃离南京,李瑞清则坚守学校,维护秩序。新军敬其为人......
-
〓 走近文艺家·刘守华:深潜于民间故事,沉醉于泥土芬芳
87岁的他,深耕民间文学60余载,为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近日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他认为,民间文艺的无限风光在乡村,创造和传播民间文艺的主要是农民,只有尊重农民的文化创造,才能更好地理解民间文艺的内涵和特点。 暖春时节,桂子山上,万物竞发。今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8......
-
〓 从淦女士到冯先生——作为教师的冯沅君
冯沅君是“五四”后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以“淦女士”等笔名而广为人知。她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还是一位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的教师。作为作家和学者,她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历来受到重视,但相对而言,人们对于作为教师的她,关注得不够,论述也较少。其实,教书育人是冯沅君一生的重心。她曾对学生说,“自从到大学教书后,就洗手不......
-
〓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巧手雕木偶 匠心做好戏
“嗞—嗞—”机器打磨木头的声音,时不时从泉州木偶剧团的一个工作间里传出。循声而入,只见工作台旁坐着一位瘦削的男子,他正在台灯下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中的木头。经过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开脸、盖蜡……一块普通的木头被他做成了栩栩如生的木偶人物。 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泉州提线......
-
〓 “一代棋圣”吴清源走完传奇人生
吴清源 赵和平画 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被日本媒体盛赞为“昭和棋圣”的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于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医院因衰老去世,享年100岁。 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和共同社等主流媒体都迅速报道了吴清源去世的消息及其详细的生平事迹。吴清源的葬礼将于3日举行。 得知吴清源去世的消息......
-
〓 他的心在田野——缅怀我的老师刘绪先生
【述往】 学人小传 刘绪(1949—2021),山西广灵人,考古学家。1975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后,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考古队工作。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生前担任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主持或参加过山西天......
-
〓 “双面人”潘凯雄
放眼文坛,堪称评论家兼出版家者,肯定少不了潘凯雄。我以为潘凯雄是不扣不扣的出版家。认识的时候是1999年,他刚由《经济日报》社副刊部调任经济日报出版社任总编辑兼副社长,从那以后,他的“说畅销”“说传媒”等系列文章,解剖畅销书背后的秘密,分析市场营销的规律,客观冷静,又有对出版业的思考和忧虑:什么是责任与使命?什么是真正......
-
〓 陈垣不仅仅是一个考据大师
我最近因为在做“陈垣史学思想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课题,看得比较多是我们老校长陈垣的书:《陈垣全集》。陈垣是20世纪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前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考据大师,史学思想不多,因此缺乏深入研究和挖掘这方面的材料。 其实陈垣的史学思想很丰富,比较突出的是他以中华历史文化为本的民族文化史观。......
-
〓 黄德宽:古文字学受到社会关注,是中华文化的幸事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出来的,其本身就是文明进步的成果。饶宗颐先生曾提出“汉字长期稳定之谜”的命题,黄德宽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决定了汉字的延续性。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永续延绵发展,汉字的传承就不会出现中断。2021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成......
-
〓 山西大学教授陈霞村:三十年专注为权威词典考证评校
对于教授陈霞村,过去的2015年有着特别的意义。1935年出生的他,到2015年刚好八十大寿。这一年年末,30年潜心研究的《词典商榷》出版,全书36万字,对《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这三部权威词典进行考证评校。 “找毛病不是为了拆台”“我在大学里开‘词典学’这门课,前后带过七个研究生。”从1994......
-
〓 我为父亲抄书稿——钱穆先生《读史随箚》的写作与出版
编者按:本文为钱穆先生次子钱行先生,因最近编辑出版母亲的《张一贯致钱穆家书》,而回忆自己参与《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出版的一段往事。并由这段往事而引出另一段更为久远的往事——钱穆先生写作《读史随箚》的故事。今编发此文以飨读者,借以重温宾四先生的名句:“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这事开始在几十年前。......
-
〓 张国风: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中华大藏经》,任继愈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这些回忆非常琐碎,七宝楼台,拆卸不成片段,但写下来,对于大家了解一位大哲学家的风貌,或许有一点点的帮助。1968年,我从东北工学院金属物理专业毕......
-
〓 2021永远的怀念(二)
王绶琯(1923-2021) 2021年1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原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后受聘为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回国,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
-
〓 大家·苏秉琦:告别一烛独照,看见满天星斗
苏秉琦先生是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1968年我分配到辽宁工作后,仍然经常得到先生的指导,特别是随着辽宁西部山区东山嘴、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向先生请益机会更多。1996年底还有幸陪先生到深圳写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在与苏先生的长期接触中,对他一生不平凡的学术经历和从考古实践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不......
-
〓 波兰著名汉学家爱德华·卡伊丹斯基——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二十
波兰汉学家爱德华·卡伊丹斯基(1925——),父亲于1906年、1923年两次前往中国,在哈尔滨的工厂里做技术工作。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于1925年出生在哈尔滨,少时在哈尔滨的一所波兰中学读书,那时就对汉学产生兴趣了。据他本人介绍:记得当时有一位波兰工程师卡齐米日·格罗霍夫斯基,他曾在中国30年,在哈尔滨方志学博物馆(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