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才史话:知人善任
资料图片 赵鞅,时人尊称其赵孟,因谥号简,史书便以赵简子相称。在《赵氏孤儿》中,那个险些丧命的男孩赵武,就是赵鞅的祖父。半个多世纪后,年轻的赵鞅继承父志登上政坛。他革故鼎新,倡行法治,选贤任能,扩亩薄税,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鞅是个有远大抱负和政治远见的人,他深知,“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
-
〓 新闻随笔:夏至玄理道法自然
犹记大学毕业那年的6月21日,我在半屋子月光与微醺中给一屋子朋友弹唱吉他,背诵诗歌。当月光剩下最后一抹时,我才结束表演。我和他们都非常兴奋,甚至感动,久久难以入眠。其间,一位新疆同学递给我一张纸条说:“上面有我的地址,从今天起,我们就是生死之交,你发表诗歌后,一定要寄给我,我发表诗歌后也一定寄给你。”我才知道他是一位诗......
-
〓 王蒙:警惕浅薄化与白痴化
先是广播电视的发展,然后是电脑、网络、手机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与舒适了,工具的性能与科学技术含量日新月异地膨胀着,同时对于使用这些工具的主体的要求却越来越降低了。工具越先进操作就越简单,你只消敲几个键,要什么就有什么了。它比以往不知简便了多少。 在我国,网络的发展还带来了群众的民主参与及监督......
-
〓 代表委员手记·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员:阅读,关乎民族的精神境界
我参加了14年两会,今年格外不同——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而我眼中的小康社会,应该是人的全面小康,包括全体国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阅读,就是浸润人们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人大5年,政协9年,这是我第14次带着“建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走入两会会场。我再次呼吁,建立国家......
-
〓 沈鹏:书法,回归“心画”本体
敬畏汉字传统——书法本体,才是书法最终的实在——情性与形质的对立统一——发扬原创必在个性化过程中实现——坚持书法本体,必然要求多元化——从深度理解“繁荣”——“心画”传统,在回归中复兴,发扬。历史经过几番曲折,我们开始懂得:对于伟大的文化传统,不能掉以轻心,要尊重,甚至敬畏。古人讲汉字创始,出现“天雨粟,鬼夜哭”(《淮......
-
〓 我与中华古籍有奖征文选登·兰侠:做历史文化的守望者
我和古籍结缘,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大学入校不久后的一次还书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次上楼梯的时候,不知不觉多走了两层,习惯性地走进阅览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大木柜,隔着玻璃看见的是一摞摞古书,原来自己走错了地方。柜子里那一摞摞古书引发出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开始和管理古籍的老师攀谈起来,老师说这里就是图书馆......
-
〓 陈应松:阅读,丢失了什么
人类需要阅读。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我们丢失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虚荣心”。读书人......
-
〓 文化评析:影视剧取景莫成毁景
原南京浦镇火车站有一处红瓦英式建筑,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细心的市民发现,最近有施工队对房屋进行私自拆改,还新建了一个小院子,说是要拍电影。目前,南京市浦口区文物局已经责令施工队停止施工。浦镇火车站始建于1911年,是津浦铁路最早的火车站之一。对这样的历史建筑,各方都应心存敬畏,哪怕是保护性修缮,也得拿捏好尺度,尽......
-
〓 大家手笔:打开传统法律宝库之门的一把钥匙
近3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和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在许多方面获得可喜的学术突破。这对于全面了解古代法制面貌、吸收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要更为科学地阐述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历史,还有很多新领域和重大课题需要继续探索。比如,时至今日,对于各代的立法形式及立法成果大多未进行探讨......
-
〓 名家谈学科之中文学科:传统深厚路向开阔
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 郭俊玲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景 刘 畅摄中山大学中文系 资料图片最新全国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排名(部分) 提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常简称“中文学科”),一般人并不陌生,甚至还多少“插得上嘴”。因为无论“语言”,还是“文学”,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中文学科”是社会影响面很广的传统学科,也是......
-
〓 说文谈史:浪花淘尽英雄
小时候,我喜欢乱看书。有回翻《三国演义》,有人说这书小孩不能看。现在想起来,大概是因为里面有太多的计谋,有点近于勾距之术,小孩看去了,长大还不得一副老奸巨猾的模样?突然忆起了这事,忍不住把书找出来再翻翻。 打开书,便是那沧桑超脱的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
〓 孔子名字新解——读钱穆《孔子传》札记一则
作者简介:彭华(1969-),男,四川丹棱人,历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古代思想与文化、近现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研究。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钱穆语)、儒学开山祖师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得名的原因,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
-
〓 金台论道·关注传统文化系列谈②:盘活乡村国学
岁末年初,笔者考察了多处乡村,感觉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越来越现代,但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沉寂。有的地方几乎只剩下喝酒、打牌或者大妈们的广场舞。只有在春节,沉寂的乡村会一时热闹起来。现在,新农村建设、互联网、电视、电信正日益改变着农村和农民。我以为,农村的传统文化虽然有所衰弱,但还是保留了很多可以盘活的乡村国学资源。盘活这些......
-
〓 光明论坛·温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2013年秋天,我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
-
〓 北窗听雪
深冬的夜晚,一个人坐在寂静的书房,窗外是落雪的声音,更觉得屋内的静,只有昏黄的灯光罩在摊开的书页上,连续几天夜间,都在读书,颈椎早就僵直得一转动就咯吱咯吱响,连肩膀连隐隐作疼,还是目不转睛地读着。这其实就是生活的常态。世上的书太多太多了,是人生有涯,是读不完的,就是选了再选,精简再精简,也是读不完了,金克木说书读完了,......
-
〓 品味古籍:《聊斋志异》好在哪儿
清初诗坛盟主、朝廷显贵王士祯为《聊斋志异》题过一首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他甚至欲以500两黄金购《聊斋志异》手稿而不得。蒲松龄出身低微,家世清寒,科举失意,潦倒落魄,“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但就是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寒冷凝冰”(......
-
〓 文化评析:期待“博物馆奇妙夜”变成“平常夜”
据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特别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活动。这是南京博物院“建院80多年来第一次夜间‘不打烊’,对公众开放到晚上9点”,“天黑之后5000多人夜游南博”,夜游美照刷屏微信朋友圈;上海35家博物馆也为参观者打造了“美妙的夜晚”。笔者以为,此情此境,反映的是公众对文化夜市与日俱增的需求。文......
-
〓 文艺观察·建言文艺评奖:评奖标准尤须明确
漫画 徐鹏飞文艺评奖在个体审美差异和群体最大公约数之间博弈,其定心之轴是“评奖标准”,标准越明确,规则越具体,评奖结果才越有说服力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中的经典,托尔斯泰却毫不含糊地写了一篇洋洋数万言的文章,系统否定了莎翁创作的审美价值,并强调:“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一切都被夸张了,行为被夸张了,行为的后果......
-
〓 高深:过平民的暮年
我国已悄然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怎样愉悦地度过晚岁,特别是官员退休后应当怎样过好平常的日子?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据说王安石晚年定居金陵,经常与一位姓张的老人在街头相遇,彼此闲聊,海阔天空,谈得很是尽兴。一日,姓张的老人对王安石说:“相公,你为官多年,与我等仅有一字之别。我被人唤作‘张公’,而您则被人唤作......
-
〓 乙未年祭孔大典祭文
维此乙未仲秋,公历2015年9月28日,乃至圣先师孔子二千五百六十六年诞辰,吾等华夏胞民,谨具鲜卉果蔬,佾舞雅乐,肃祭圣师,恭献此文。圣师孔子,生于无道之世,力倡雅颂之声。承尧舜禹汤文武之余绪,集礼乐射御书数之大成,设帐授徒,创立儒宗,开百代之圣教,化万民于春风。圣师之教,垂范至今。以人为本,不语乱神;以德为政,立己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