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清寂的心灵”品经典
            “太阳底下没新事”——人世间总是有一些差不多的事情在改头换面、不停地循环下去。文学表达上,故事的元素可以不停地组合,各种奇怪的故事也就出来了。不过世上的故事讲来讲去也就是那么多,可见真正的新意不在故事上。怎样把这个世界最大的隐秘揭示出来,依靠的还是“细节”与“超细节”——这才是诗性的极致。于是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窘境:现在......
        
 
                - 
            〓 大学要教育家来办
            2012年“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金奖作品——蔡元培雕像    编者按:当下,教育改革正处在深水区,如何在多方利益的博弈中走出坦途,是教育事业发展关键所在。关注教育前沿,关注教育一线存在的或大或小的问题,探讨和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无疑意义重大。为此,高等教育版特别开辟“前沿问题”栏目,将目光锁定教育前沿,从问题出发,为......
        
 
                - 
            〓 梁涛:怀念恩师庞朴先生
            作者2014年看望庞朴先生    1月10号我在京郊密云开会,早上突然接到一位山大朋友发来的短信:庞朴先生昨晚8点49分在齐鲁医院去世。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重重撞击了一下,霎时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一时不能克制,泪水竟滚涌而下……我与庞朴先生相识不算很久,也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但在旁人眼里,我们就是师生,我就是庞门弟子。所......
        
 
                - 
            〓 卢恩俊:咬秋
            在中国节俗中,关于“吃”的习俗繁多,而用一个“咬”字领名的节俗,在众多节气中,数来只有立春和立秋了。立春咬春,寓意迎新,而立秋咬秋,则为尝新了。进入秋季,田园瓜果陆续成熟,处处硕果飘香,那值得“咬”的食材要比咬春就多的多了。各地习俗不同,比较共性的咬秋食材,是南食西瓜北吃枣。南方人“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见民......
        
 
                - 
            〓 评论员随笔:文化场馆别唱“空城计”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地花大价钱建了一个农家书屋,村民们满心欢喜,前往借阅。却发现,近千册藏书中,竟有不少是讲怎样种甘蔗的。要知道,这个村子地处北方,甘蔗根本不适宜在当地生长。于是,书屋唱起了“空城计”。“不中看,也不中用”,村民的议论,道出了当下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类似的尴尬,不在少数。比如,有......
        
 
                - 
            〓 人才史话:用人是艺术留人是本事
            资料图片    对驭人者来说,使用人才是艺术,留住人才是本事。    人才,难免富有个性,惹人关注;难免桀骜不驯,惹人非议;难免行高于人,遭人嫉妒……驭人者想留住人才,不仅要有见识、有胸怀、有正气,还要能筑好巢、铺好路、搭好梯。否则,什么样的人才也留不住,到头来,不仅贻误自己的事业,还会造成“楚才晋用”的局面。    ......
        
 
                - 
            〓 人民论坛:把紫罗兰的香味留在心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
            社会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矛盾心态:相似的状况、相似的言行、相似的后果,倘若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容易“怒从心头起”,倘若是自己所为便可能下不为例、不了了之。评价的“尺子”大相径庭,原因究竟何在?网上流传的一则视频,发人深省。一个外国男孩在超市兼职收银员,一天早上面对结账的长龙手忙脚乱,半天也搞不定总出错的机器。有排队的顾客不耐烦......
        
 
                - 
            〓 记者手记:别把科学家逼成会计
            ■摆正心态、转变职能,认真倾听基层呼声,尊重科学家,遵循科研规律,把科研人员从名目繁多的报表中解放出来、拿出更多时间潜心科研,既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热切期盼,也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科学家与精打细算的会计怎么也扯不上关系。然而,记者在日前采访时,听到多位科研人员吐槽:到年底几乎天天算账、对......
        
 
                - 
            〓 光明论坛·温故: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万物并育而不......
        
 
                - 
            〓 光明谈:改地名不能没了乡愁
            近日,苏州公示地名调整方案,桃花坞街道将被合并至其他街道,不少苏州市民呼吁留住“桃花坞”这个名字。“桃花坞”不仅因明代文人唐伯虎的一句“桃花坞里桃花庵”而流传千古,更因其完美的江南韵致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尽管当地回应称,街道名调整了,桃花坞社区和桃花坞大街依然保留,但“桃花坞”的消失仍令人遗憾。在城乡建设中,一些老街道......
        
 
                - 
            〓 文化评析:中小学语文应有“大教材”观
            要借鉴中国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经验,使语文教材内容经典、结构有机、知识丰富(包含文史哲),形成一个整体,建构一种“大教材”观。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近年来广受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国之精髓,在语文教育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其实,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指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量,同样指有选择性地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中国历史上一直......
        
 
                - 
            〓 家风家教大家谈:优良传统通过家风代代延续
                二战前,欧洲学者曾探讨,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结论是“可能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    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汉字“孝”的形义,不仅是“子”承“老”,而且是“老”传“子”。中华文化的人伦情义正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    中华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百......
        
 
                - 
            〓 光明谈:以文化传播促方言传承
            为保存上海方言,上海大学博物馆将建立一个沪语体验馆,集中展示沪语报纸、抄本,以及滩簧、沪剧、唱片等,让人们感受方言特有的魅力。方言及其承载的文化弥足珍贵,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而日渐式微,年青一代对方言越发疏离。保护方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历史。我们除了单纯地记录和保存方言,还可以有哪些途径使方言散发出特有的魅力?上......
        
 
                - 
            〓 新论:为青少年打开中医的大门
            中医药进校园,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更年轻的基点,也为青年人树立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土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走向未来的根,而基础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根。如何让基础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根系互相涵养,催生更多有益的教育成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命题。这些年来,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已广泛走进校园,相对而言,中......
        
 
                - 
            〓 人民论坛:在三尺讲台筑梦民族未来
            “您像一阵和煦的春风,让整个大地从隆冬中苏醒;您像一片飘零的黄叶,带来五谷丰登的金秋;您像一道万丈光芒的霞光,开启了我懵懂年岁的求知大门。”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诗句激起内心涟漪,让回忆打开感恩之门,让我们把敬意献给天下师者。在五千年相沿不废的文化谱系里,尊师重教始终是一抹价值底色。《荀子》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
        
 
                - 
            〓 寻找博物馆的生长点
            互联网思维正在开启新时代,也在构建新的文化生态。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博物馆的建设,是2015年博物馆领域讨论的热点之一。“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多元的、感性的,更是开放的、平等的,无疑会促进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博物馆形态的诞生。从这一年业界和社会的互动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新型的博物馆形态,一定不是冰冷的数据和虚拟空间,而......
        
 
                - 
            〓 海岩:姚黄魏紫俱零凋——红木家具今古谈(连载八)
            沉香    楠木之外,再谈谈另一种近年来被商家恶炒、也被消费者误解最多的木材——沉香木。    很多消费者受商家及某些所谓“专家”的误导,把沉香木与沉香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性质完全不同,而且价格差别巨大。沉香木是所有可以分泌香脂的橄榄科、樟科、瑞香科、大戟科四科植物的总称(也有书籍称沉香木为瑞香科树木的总称)。据有关资料......
        
 
                - 
            〓 漫谈儒之隐和道之隐——《平沙落雁》
            据说《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现存的琴谱就达五十余种。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典故。《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这样解题《平沙落雁》:“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
        
 
                - 
            〓 新闻随笔:春分朝日
            节气不在沙漏里,也不在表盘上,它如一幅声形并茂的时间卷轴,记录着也规划着人们认真又仔细的生活。春分之日,太阳位于黄经零度,很像走完一圈又回到了起点。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而我们生活的地方阳光却刚刚好,不似冬日般懒惰,也未如夏日般骄横。这个季节,我很喜欢闭上眼睛迎着阳光,眼前会不停地变幻着色彩与形状,就像奇妙的万花筒......
        
 
                - 
            〓 禅是一种生活智慧
            图为郭关绘《禅空》,图中一人禅坐莲台,面对生活之林林丛丛,禅观静思,参悟世界真谛,如长空飞雁,回归本真生活。    时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