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与思:以平常心看待高考状元
日前,随着各地陆续公布考生高考分数及录取分数线,大家在关注状元,一些地方又在“炒作”状元。关注状元的心理可以理解,毕竟能够在选拔人才的考试竞争中胜出,总是有其过人之处,也值得尊重。但是,我们不能迷信、神话状元,也没必要过分渲染他们,甚至不厌其烦地报道其生活、学习的种种细节。有的媒体一味介绍状元的学习方法多么独到、生活方......
-
〓 文化评析·讲好中国故事:儒学复兴需重回生活
编者按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社会转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文化景观,也对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文化评析”栏目将刊发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系列评论,约请专家,从儒学复兴、对外学术交流、比较文学等多个角度,谈一谈中国故事的“讲法”,以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
-
〓 慈孝: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慈孝文化公开课开讲仪式上的讲话
很高兴在“2013介休绵山慈孝文化周”之际又来到了介休,来到了绵山。今年来和往年来不一样。不一样的是,“国学系列公开课·慈孝文化公开课”落户介休,为近千名党政干部开讲;同时,全国首家“慈孝文化研究院”也在介休宣告成立了。这让我很高兴。我高兴的是,看到介休这样一个寒食清明发源地,把中华慈孝文化在社会上的普及、唤醒......
-
〓 光明论坛·温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见于《论语》,是人们很熟悉的。习主席也多次在讲话中引用。《论语》中的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意是,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加给别人。”推己之谓恕。恕的精神,......
-
〓 文化评析: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师”
近日来,一个又一个“大师”的神话破灭,有的是涉嫌组织邪教,并非法敛财骗色;有的穿梭于官商名流组成的朋友圈,却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而倒下。这些“大师”远去,留下了怎样的背影?低级的骗术、浮夸的表演、故弄玄虚的装神弄鬼,照出了光怪陆离的荒诞,也探底了社会容纳荒诞的土壤厚度。 当前是一个价值观多元交织的时代,也是需......
-
〓 紫竹斋诗话:芳草多情妙入诗
草,遍布天下,《说苑》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草是世间凡物细物,比起花来,专写草的诗历来不多。人们谈诗及草,也不过“池塘生春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类。然而草诗虽少,却值得一读。 首先,丰草绿缛,既可以饲养牛羊,又可以美化环境,诗人本该大写特写,可偏偏重花轻草的多,也是一憾。为草代鸣不平的是......
-
〓 从沙滩到未名湖
人能活到一百岁是很少很少的,而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算起来我和北大的关系少说也有四十五年以上,如果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就超过六十年了,这就是说我大半辈子在北大度过的,说我是“北大人”是绝无问题的。北大的一百年是从沙滩到未名湖,我的几十年也是从沙滩到未名湖,这两个地方给我留下多少回忆和梦想!如果概括起来说,在北大有我无忧无虑......
-
〓 新闻笔记:超越考试作文才能摆脱套路
作文不是简单模仿和套用,也不是简单的文字和辞藻的堆砌,而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超越应试模式的作文,才可以赋予世界万物意义,成为一种真正的表达。“如今哪里还能找到上千件外婆的补丁衣衫啊?”近日,上海市举办的一场小学生作文比赛,通过对600多所小学逾两万名学生参赛作品的统计,在写“我的......
-
〓 《淳化阁帖》中的二十四节气·夏至
热日帖(书法)王羲之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对于我们生活在北半球的人来说,这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并且还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阳光向南移动,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唐代诗人韦应物也有“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的诗句。不过,虽然太阳照射地面的时......
-
〓 你会做“无用”之事吗?
最近朋友圈在转一篇陈道明的文章,标题是《做点儿无用的事》,文中他自述其志:“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古人云:“六十而耳顺”,按照儒家的修养功夫,年近六旬的陈道明已“不惑”而“知天命”,离“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也只有一步之遥了。一向寡言的他又说了这么大段话,其中道理值得深究。他讲他的“无用”,我们却可以体会其中的......
-
〓 于文秀:大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
有学者指出,当前,有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化,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话语,道出了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频频出现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误入歧途的例子,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不能只注重单向度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缺乏人文精神和道德自律的教育,......
-
〓 尽物性,赞天地之化育——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微讲坛】 《中庸》有言:“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对“尽物性”一词的解释历来多有争议,朱熹释为“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即能很好地认识并处理好与自然物的关系,可谓一语中的。认识自然、珍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基于此来实现人们的身心安顿之道,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我国传统的身心安......
-
〓 文化评析:水下文物保护迫在眉睫
近日,在南海西沙沉没的800年前的南宋商船“华光礁I号”模型及出水文物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南海丰富的水下文物遗产保护状况再度引发公众和舆论关注。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埋藏着以沉船为主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南海共有136处水下文物遗址,居全国之首。这些水下文物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更是我......
-
〓 “漂亮”未必是“最美”
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在上海图书馆揭晓。其中,90岁作者饶平如悼念亡妻而创作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入选,和书中内容一样,该书的装帧设计也深深打动评委。在评述获奖理由时,评委吕敬人表示:“有时候,书籍设计是那么的简单,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组合,也不会造成昂贵的定价,却能让如此多的读者愿意亲近它。”一本被称得......
-
〓 观天下:崖壁上的微笑
仰望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我们总是为那些造像温暖的微笑而倾倒。微笑如阳光,刹那间使我们积满尘埃的心灵明媚如春,清澈如溪。这些笑意,已经在这一方坚硬的崖壁上荡漾了千年。笑容里,蕴含着对生命、对灵魂的终极关怀。这是一种充满东方智慧的笑。挪威学者英格维尔特在《宗教史中的笑》中说:笑是一种文化,它超越于语言之上,常常是神性存在......
-
〓 我与传统文化:在经典中追寻生命质感
编者按:现代社会是历史辙痕的延伸。当浓浓的乡愁挥之不去,当人们通过对方块字的读写来描摹先贤的心意,传统文化带着它的温度,融入每位国人的生命。传统文明与现代中国有哪些关联,历史的根脉如何植根现代土壤,又怎样找寻活的传统?今天起,我们陆续推出同济大学“复兴古典书院”的师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或许有助于激发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解......
-
〓 光明时评:放水的考试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
“部分课程考试题型单一、试题过于简单”“考题与往年重复率高”“部分学生考前突击得高分影响公平”“部分通识课授课方式传统”……这些尖锐的意见来自兰州交通大学3名本科生写给校长和教务长的3封建议信。学生对考题不满,不是因为太难,而是因为太简单——这样的公开信近日引起了广泛讨论。虽然大学考试是作为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而......
-
〓 文化评析:重读马尔克斯,让中国文学再出发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日前于墨西哥逝世。哥伦比亚总统曼努埃尔·桑托斯、墨西哥总统培尼亚·涅托、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哀悼和惋惜之情。 马尔克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家之一,因其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而享誉世界文坛。虽然它写的是拉美,但每个中国人似乎都能从中......
-
〓 见仁见智:为24小时书店联盟支招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实行24小时营业后,经济效益明显,引发了人们对“深夜书房”的关注。近日全国11家24小时书店聚集京城研讨创新与发展,并决定成立全国联盟,推进战略合作,引领全民阅读,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在全国实体书店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24小时书店的出现堪称是难得的坚守。如今结成全国联盟,虽......
-
〓 干部谈读书:创新是大学不变的风景
大学路上,相比改善硬件条件,理念革新更有助于教育驶入快车道,同时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方面创新人才“与优秀的人同行”,是不少人提升自我的方法,也激励人努力通过教育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教育如何让人更优秀,高等教育如何真正培养人、塑造人,是久论不衰的话题。最近,读吴军博士的《大学之路》,仿佛和作者同行,展开了一次英美名校的深......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