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时评: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
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独特的贡献“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这个国庆长假中令人振奋的喜讯。但喜悦之余,也出现了各种不同声音,争论最多的是诺奖该不该给中医记功。获得诺奖,“中医与西医谁该加冕”的背后,折射出由来已久......
-
〓 如何使博士生之“博”落地生根——基于美国文科博士生培养的一点启示
博士生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和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主要在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中,主要差距在博士生的培养。笔者通过在北美访学的经历,想就美国文科博士生培养谈些自己的认知。美国博士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在质量上的“金本位”制度一直是其他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在博士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其大致经历......
-
〓 导师学生应成“学术共同体”
日前,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厂房发生安全事故,造成3人死亡,其中一人为华东理工大学硕士。风华正茂的学子逝去,令人惋惜。这起安全事故的原因正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事发企业的股东正是这名硕士的导师,因而引发另一波舆情。除了企业的事故责任,导师与学生之死究竟有什么联系?高校教师在校外开办企业合不合规?这样的舆情让人思考:高校产学......
-
〓 提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
国家社科基金对一批学术刊物的大力资助,为我国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刊物、提升中国学术影响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改善了学术刊物办刊条件,对于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大有裨益。 学术期刊的水平取决于所刊登文章的水平。要办好学术刊物,提高学术刊物的学术水准,关键在于发挥编辑部的主观能动性......
-
〓 申遗,用文化连通世界
驼铃古道,大漠孤烟;千里长河,漕运粮盐。 一段路,一条河,两条承载着文明和历史记忆的大动脉,22日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这天,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
-
〓 李学勤:历史学者有责任纠正被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
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有时候只能说命该如此。事实上,我们走哪条路常常不是由你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一些必然的和偶然的外部事件构成。可是尽管如此,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自觉,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如何有自觉的意识和要求呢,了解历史就非常重要。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国家,拥有五千多年的......
-
〓 人民论坛: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
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
-
〓 文化评析:巨资申遗与争当“贫困县”
花费数亿元“申遗”与争当“贫困县”可谓“异曲同工”,背地里打的都是经济算盘。这样的“申遗”值得警惕,这样的观念会让文化保护南辕北辙。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做客“金沙讲坛”,讲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她透露,为了申遗,中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费约3亿元,各地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
-
〓 大家谈:文化基因如何植入孩子生命中(家庭篇)
唐诗里的明月与清风,一样徘徊在今人的窗前;伯牙的琴鸣与杜诗里的猿啼,交织成文化中国不散的回声。流淌在华夏儿女文化血脉中的典籍,是中华民族凝聚为“文明型国家”的文化密码。“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也引发了对教材编写、教育方式等的舆论关注。连日......
-
〓 大家手笔:立足语言多样性研究汉语
上世纪下半叶,国际主流语言学界曾流行一句话:火星上来访的科学家一定会得出结论,除了词汇互相听不懂,全体地球人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许多语言学家相信,只要深入研究一种语言(比如英语)的结构,从中概括出一些抽象到不能再抽象的规则,就能解释所有人类语言的句子生成方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现在很多人意识到,语言结构的多样性远远超......
-
〓 一孔之见说篆刻
▲故宫博物院藏汉代铜印,印文是“韩宽”,属于满白文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少是颇具魅力、大有价值的精华与瑰宝,然而今日乏人问津、风光不再者俯拾即是,不可计数,篆刻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回顾传统社会,士大夫大多具备通才素质,其佼佼者往往同时拥有官员、学者、文人和雅士四种身份。所以他们进则出将入相,辅佐国君之政......
-
〓 干部谈读书:“互联网+”时代,读书要有“阅读链”
“互联网+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阅读新形式。用自己思路加以链接,就能把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富有个性的整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阅读新形式。早些年,我建议“忙听书、闲看书”,即忙碌的时候,可以用听书软件听一些轻松的书籍,比如名人传记,把眼睛解放出来;下班或者双休日的空闲时,则可以端......
-
〓 大家手笔:中华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形成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来源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同时也受到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从中......
-
〓 让经典带诗回家——珍视杜甫留下的精神资源
中国是诗的国度,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新诗创作经历繁荣之后,诗歌便走向了低谷,舆论甚至一度出现了“诗歌已死”的话语。在诗歌衰微的困境中,一直寻求出路的诗人群体陆续分化,写作意识也呈现出充分的多元化走向。当然,多元带来的可以是纷繁,譬如从曾经的“非非主义”“橡皮写作”到当下的“废话写作”,于坚、杨黎、伊沙、韩东等诸......
-
〓 新语:文物要保护,不要“保护性破坏”
近几天,杭州西湖边文物建筑秋水山庄上演的一出“变色记”,让市民群众和专家学者大惊失色。作为文物本体一部分的秋水山庄门楼,在修缮整治中先是被刷上黄色,遭网民“吐槽”太过刺眼后,又在半天内紧急决定盖了层灰漆。近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请来文物保护、历史建筑研究、文保技术及色彩学方面的5位专家,上门为秋水山庄“会诊”,论证补救......
-
〓 国学三题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什么?大家好象都清楚;但一具体到什么是国学?好象又说不甚清楚,仿佛是有点可以意会难于言传似的。翻检几部新旧版的《辞海》、《辞源》一类工具书,对“国学”一词的定义均谓:“本国固有之学术也。”显然,这种释义比较抽象,仍给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一词的本源何在?国学所包摄的内容范......
-
〓 “公共文明”标注社会成熟度
权利不仅是“我可以”,更是作为“我”的他人也可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人相善其群”,才有可能形塑真正的公共文明“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前段日子,一张中国游客卢浮宫前水池泡脚的照片,曾引来关于国人文明素养的热烈讨论。耐人寻味的是,当人们发现许多金发碧眼的游客也在同样行事,就有声音立即“再反思”:为什么外国人可以泡,中国......
-
〓 “好玩儿”是一种丰赡的人格
木心说:去把世界当一个球玩儿。把世界当球玩儿,需一个居高临下的站位和庞大宽厚的背景。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球”当一个世界,舍外入内,忘我专注地玩儿。撇去功利,撇去沽名钓誉,撇去哗众取宠,玩着玩着,就会玩出一场愉悦的意外,一种美丽的陶醉。当代画家黄永玉,是一个好玩儿的老头,好玩儿,是他的标签。他说,我的创作,画画、写......
-
〓 “拜倒石榴裙下”:石榴裙长什么样?
“拜倒在石榴裙下”,我相信大家早已熟知这句俗语,多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之意。那么到底有没有“石榴裙”?究竟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呢?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其间又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唐朝以石榴喻红裙“石榴裙”自然是与石榴有关。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我国。“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
-
〓 文化评析·讲好中国故事:儒学复兴需重回生活
编者按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社会转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文化景观,也对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文化评析”栏目将刊发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系列评论,约请专家,从儒学复兴、对外学术交流、比较文学等多个角度,谈一谈中国故事的“讲法”,以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