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舜造围棋
相传尧帝娶妻散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丹朱行为不端,常滋事寻衅,横行乡里。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尧帝上前请教训导丹朱之术,一仙道:“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遂指着沙道石子说,“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丹朱由尧帝处学了围棋,据说......
-
〓 陈弘毅:让“地方话”传承乡音留住乡愁
两会上有政协委员表示,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近年来中国许多方言正在大面积加速衰落,而相应保护措施也尚未跟上,形势严峻。 近年来,围绕保护方言的讨论,折射出的是加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现实难题。听点家乡话,打点“乡愁”的烙印,未必是坏事。随着方言逐渐在年青一代中式微,如今的地方语言类“非遗”项......
-
〓 钱夙伟:易中天别把自己当成“九把刀”
2日上午,“明星学者”易中天在博客上发布长篇文章,宣布自己要用五年到六年时间,重写中华史,引发热议。在博文中,易中天写道,“2012年3月,《易中天中华史》方案启动,策划和预备期长达一年。它的出版,则是一个‘五年计划’。我们的设想,从2013年5月起,每季两卷与读者见面,至2018年出齐36卷。”(5月5日《扬......
-
〓 新论:纪录伤痛也是铭记历史
历史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有每个人都为它做点什么,才能让惨痛的战争记忆不再重演8月14日是第五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一部反映日军“慰安妇”幸存者生存状态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将在全国公映。中国“慰安妇”题材纪录片第一次在院线展映,本身就是公众支持和参与的结果,再一次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人不忘战争伤痛、坚决铭记历史的态度。随着......
-
〓 读书管见:择善而读
古今中外,人们的思想、文化、历史通过书籍代代传承,形成的书籍浩如烟海,这其中有很多是开卷有益的,但也有一些书不仅没有多少营养,甚至还有副作用。像《厚黑学》《潜规则》《机关攻略》等,读得越多受害越深。怎样鉴别好坏呢?我的体会和经验,一是多读经典。所谓经典,那是经过许多人验证、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精华的著作,其智慧光芒穿越......
-
〓 无论在哪里,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华科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同学们,毕业后,你们有的继续深造,有的奔赴各个工作岗位,有的创业,也有的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论在哪里,你们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绩都是对母校最有力的支撑;无论在哪里,你们所代表的一定是新一代的华中大人。 无论在哪里,请做一个负责的、拥有爱己之心的人。作为当代新青年,你们身上肩负了很多责任,在对国家、社会负......
-
〓 历史题材剧要对历史有敬畏感
一部国际化班底的“史诗奇情大片”缘何骂声不断?一群认真做事的人为何会“齐心协力地拍出一部烂片”?近期,《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前任编剧的一篇反思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揭开了该剧历经6年数易其稿的“奥秘”:投资方以极大的野心,一次次更换创作班底、一次次颠覆故事重写剧本、一次次大胆篡改历史、一次次增加雷人噱头……于是......
-
〓 古代休假琐谈
我国秦朝及以前,社会没有法定的节假日,也没有具体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如果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那需要提前请假,经上级批准后,方能离开。秦时的官员请假称“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 据史料记载,我国休假制度最早记录可追溯到孔......
-
〓 文化评析:给书店重新定位
世界读书日,我们去哪里读书?在线阅读之外,别忘了把目光投向那些曾保存着我们文化记忆的实体书店。 数字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实体书店的生存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那些独立经营的小书店,城市里飞涨的房租和网络书店的强势竞争,让它们如草木临秋,纷纷凋零。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栖息着诗意的店名:单向街、风入......
-
〓 评论员观察:承扬抗战精神凝聚复兴力量
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自当理直气壮地谴责一切否认历史的言行,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历史中凝聚力量,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七七事变”80周年。每年今日,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人们伫立凝神,表达着穿越时空的敬意;抗战胜利纪念馆里,抗战老兵坚持用亲历者的讲述传承民族记忆;神州大地,防空警报再次响起……记忆从未褪色......
-
〓 文化评析:莫让文化粗鄙化
文化粗鄙化实际上就是对文化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出于无知,有人出于故意,而其根本目标无非“利益”二字。 近来,白酒的日子不太好过。塑化剂风波之后,媒体又接连曝出:白酒的年份、产地等“概念”都因暗藏诸多“猫腻”而绝不可信。不久,又有业内人士称,按“香型”评定酒质也不靠谱,因为“白酒不是香水”。联想到此前......
-
〓 刷新见解:提高国家语言能力迫在眉睫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语言服务能力不足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规划的实现,要以语言沟通为前提。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德国时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
-
〓 亲历者回顾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
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日丹诺夫在他亲自主持召开的对《西欧哲学史》(亚历山大洛夫著)讨论会(1947年6月24日)上曾给哲学史下了一个定义,说“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的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从唯心主义派别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并战胜唯心......
-
〓 金台随感:文化名人不靠“评”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常会与一个“评”字打交道。但我没有想到,这个“评”字系列里,居然还有评文化名人的。相关信息来自一位长者。那天他打电话告诉我,有人申报了“文化名人”,还给他寄了一份“申报表”,希望他为之“说说话”。看来,这位准“文化名人”底气不足,缺乏自信,方才有此请托。文化名人是评出来的吗?我当时就这样脱口而出。一个......
-
〓 人才史话:“萧规曹随”实为“不折腾”
资料图片 据史书记载,萧何病重之际,汉惠帝刘盈亲往探慰时问他,您百年之后,谁可接替您呢?萧何答,知臣莫如主。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答,皇上得到贤才了,我死而无憾! 这段君臣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其实饶有深意。首先,萧何既然认定曹参是贤才,且与惠帝意见一致,为何不直接说破,还要先打一番太极呢?这是因为,萧何......
-
〓 珍视我们的“精神命脉”
正是端午时节。千年前,在词人笔下,人们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样子;千年后,我们依然会带上五彩绳,吃一口粽子,赛一赛龙舟。7年前,端午节也成为了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它超越个体、穿越时光,融入一代代人的血液,并将继续在民族的集体意识里绵延。只要文化一直传承,这个国家就是世界......
-
〓 干部谈读书:读书与做人
“凡才子夜读子夜,是大家常说家常。”其意境,或许“夜读子夜”就是“晚上读写想”,“常说家常”就是“白天走干讲”吧?读书与做人,做到这样的境界,即是“才子”“大家”做官,先要做人。做人,应该读书。怎么做一个好人?要读书。“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
-
〓 争鸣与探讨:如何避免“学术”成为“垃圾”?
编者按 本版关于“学术垃圾”的议题引来持续关注,高校学者、中小学教师、社会人士纷纷投来稿件表达他们的看法。本文作者在来函中表示,读《光明日报》11月4日的《到底是“学术”,还是“垃圾”?》一文后收获良多,特撰一短文,抒发感想。从短文来看,身在学术圈的作者必然在“学术”与“垃圾”中纠结,某些方面虽是一家之言,却倒......
-
〓 定陵:长明灯祭
明朝在位最久的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一起安葬在定陵。这定陵从万历皇帝22岁的时候开始建,一直到他28岁的时候才建成。据说用了800万两银子,工程质量极佳。 地宫深处,品字形的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前,各放置了一口青花云龙大瓷缸,缸内满置香油,油中漂一根长芯,浮一柄铜瓢。铜瓢和灯芯有铜管与油相通,点燃那长芯,地......
-
〓 余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
每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都会引起媒体争相关注。夸张一点说,作文几乎可以代表社会对当年高考试题的印象。 社会讨论最为关注的,是作文题目呈现出的价值诉求。好的作文试题应该导向积极真实,反映时代生活,密切贴近学生实际。然而,现在的作文却总是在社会评判中饱受非议,甚至被人恶搞。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