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蒋寅:有声有光的流星——悼张晖
四点十五分,随着显示屏上张晖的心率由一百二十九急遽降到零,这颗年轻心脏的跳动永远停留在2013年3月15日。本所十多位年轻同事围守在病榻前,眼睁睁看着他离我们而去。虽然医学已过早地判断,白血病和脑出血交侵的他已无生还之望,但我们还是祈祷死神晚一刻来临,让温度在年轻的身躯上多一刻停留。泪水写满每一张面孔。刚出的新著《无声......
-
〓 我与中华古籍有奖征文选登·兰侠:做历史文化的守望者
我和古籍结缘,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大学入校不久后的一次还书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次上楼梯的时候,不知不觉多走了两层,习惯性地走进阅览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大木柜,隔着玻璃看见的是一摞摞古书,原来自己走错了地方。柜子里那一摞摞古书引发出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开始和管理古籍的老师攀谈起来,老师说这里就是图书馆......
-
〓 光明论坛: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模式亟待改变
新学期开始后,各高校的教学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可是有些教师却并没有为教学忙碌起来。他们在忙碌什么呢? 有一些教师在忙着做课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各样的纵向、横向课题伴随着丰厚的经费和过硬的考核指标,吸引着、逼迫着教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教师则在忙着写论文和著作。这些都是教师们晋升、评职不可少的内容......
-
〓 寻找失去的智慧
一个月前,偶然看到国学网上的征稿启示,本无意投稿,但抱着对于中国文化的无比热爱,还是忍不住谈谈对国学的一些看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又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这一次不像辛亥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的一股反中国文化之风,当时的文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文化展开猛烈的批判,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国文化被彻底否定。这股反中国文化之风消灭中国......
-
〓 周游:咏雪诗话
雅事莫过于赏雪,比之更雅的当是围炉读古人咏雪诗了。雪花有许多别名,譬如“玉尘”,出自唐代白居易《酬皇甫十早春对雪见赠》:“漠漠复雰雰,东风散玉尘。”譬如“玉龙”,出自唐代吕洞宾《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譬如“银粟”,出自宋代杨万里《雪冻未解散策郡圃》:“独来独往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
-
〓 流行语与流行病
如今的网络流行语,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莫名其妙。比如说最近在网上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仅仅因为一位南方口音的小伙子把“难受,想哭”发音成了“蓝瘦,香菇”,就在网络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让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近期网上热传的“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帖子中,与“蓝瘦香菇”一同入选的还有“洪荒之力”“老司机”......
-
〓 思考者说:读书三境
真正读书有成者,必经三种境界,那就是: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开卷古人都在目,闭门晴雨不关心;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以读书为乐,将读书世家引为自豪,此乃第一境也。读书有成,缘于对书的挚爱。一旦与书结下情缘,便会“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以读书......
-
〓 今日谈:用创新激活阅读潜能
书店和图书馆人头攒动,下载APP软件即可轻松借书,短短一个多月从书店里“借书”2.5万余册……浙江杭州市民在新华书店争相借阅、在图书馆排队还书,成为新年以来这座江南城市一道别致的风景。公共图书馆与实体书店“跨界合作”、协同运营,读者变身“图书馆采购员”,既满足了更多群众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也破解了图书馆和书店的......
-
〓 刘道玉:学必悟,悟而生慧
纵览古今中外,自有文字和印刷术以后,只要不是十足的文盲,人人都有读书的经历。但是,人们读书的境界、数量和收效完全不同。随着各级教育的普及,读过书的人越来越多,但读过书、读书人和真正会读书的人又不同,区别简直判若霄壤。确定无疑的是,只有那些爱书、爱读书、爱藏书和会读书的人,最终方可成为杰出的人才。 什么是读......
-
〓 艺边杂谈:让观众成为历史的目击者
图为纪录电影《燃烧的影像》海报。从9月1日开始,一部名为《燃烧的影像》的纪录电影在全国的一些城市低调点映;9月18日,这部电影在全国正式公映,慢慢引发了影坛不小的震动——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电影,这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对馆藏的500余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纪录电影进行了数字化整理后,最终从284部影片......
-
〓 平凡却又非凡——《诗经》关于马的解析
自古以来,有关于“马”的成语多为褒义词。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是人们较为喜欢的动物之一。 在《诗经》中,马较其他动物而言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小雅”中。据统计,关于马的称谓词就有50多个,使用的次数就有91次。可见,在古时候,马在人们的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为什么古人会如此倾心于马呢? 在古代,马是一......
-
〓 评论员随笔:是历史赞美了时间
我们的现代化,注定是在延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生长现代文明,而不是要割裂传统,另起炉灶来搞现代文明曾去北京郊区的潭柘寺参观,被这样一个场景深深震撼:千年古树前排起顶礼膜拜的长队,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古树闭目祈福,神情专注,良久方罢。一棵古树,为什么能够激发人们最为深沉的敬畏之心?或许是因为,古树是时间的一个具象符号,人们......
-
〓 隐隐迢迢隔野烟
一直以来都酷爱李义山的诗,到没有太多可以说得清的原由。似乎总能从他的诗歌里找到一种味道,忽闪忽现地在记忆里回返。林庚先生谈起李商隐的诗时,觉得李诗中具有“词的风情”,底色涂抹着一层神秘的色调。李泽厚先生在他的名著《美的历程》里,认为李诗是“沿着中唐的主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这大体代表着我们......
-
〓 行与思:让更多的“中国印”走向世界
今年的奥运会上,被誉为“神奇飞鱼”的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肩膀等处拔火罐的印痕,随着他的成绩传遍世界,美联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著名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这让火罐及其留下的“中国印”引起了国外的广泛关注,于是,与之相关的中医药疗效又成了热议话题。然而,教育部中医学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院......
-
〓 莫砺锋:硅谷窥园记
我一向都是“目不窥园”的,倒不是想学董仲舒,而是我寓所的窗外通常只见邻家的屋顶,要不就是远处的一片水泥森林,根本无园可窥。女儿来电话说她在美国的新家有个小小的后园,园中花木葱茏,引起我强烈的窥园兴趣。当女儿控诉邻家的猫常潜入后园偷偷排粪时,我就义愤填膺,想买一架弹弓带去帮她打猫。我自幼喜用弹弓射鸟,虽然命中率极低,后来......
-
〓 见仁见智:期望有更多“最爱阅读城市”
近日有媒体发布了中国最爱阅读城市的榜单,宁波、合肥、重庆位列榜单前三名,前十名的其他城市包括济南、杭州、南京、苏州、青岛、长沙和郑州。 从这个榜单所涉及的各阅读城市的畅销书榜中可以看出,各城市间有很多阅读共性,比如文学及小说都是最受欢迎的图书类别,而畅销书也在各城市图书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通过这个榜单,......
-
〓 网言:别让影视剧拍摄成文物“杀手”
江苏省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浦镇火车站英式建筑”是一幢青砖外墙的百年老建筑,因被剧组用来拍戏,遭到私自拆改。国内影视行业迎来黄金时期,绝大多数影视剧除了在影视基地拍摄之外,还会去外景地拍摄。如果制作方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与文物保护意识,就难免对环境和文物造成破坏。对不可移动文物来说,一旦被破坏,后果就是灾难性的,会对文物造成......
-
〓 智海观澜:诗词中的颜色
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诗人常为作品中的景物设色,借以提升、强化视觉效果。文学史上不乏运用颜色装饰审美空间的高手,给人美轮美奂的印象,很能展现当事人的机心。 说起诗中的颜色,我首先想到的是北宋诗人潘阆和他的一首小诗《九华山》,论水平他够不上一流,但是诗中丰富的颜色深深地吸引了我。此诗只有四句,其中“最是雨后江上......
-
〓 张秀超:命途打弯的时刻
父亲由一个人,变成了一堆黄土。人们拍打着身上的灰尘,擦着铁锨上的生土,说着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的话。 一院子人在热热闹闹地吃送终的饭。吃过这顿饭,父亲的事就了了。父亲的人生谢幕了,我的人生幕布才刚刚拉开一道缝隙。我的前边还有多少河要过?还有多少艰难的路要走? 我站在西厢房的小窗子前,抚摸着一摞书,望着......
-
〓 海上“读书慢”
至今仍时常忆起两年前跟随“远望号”测量船出征大海的那段时光,海上的一百四十多个日日夜夜,组成了我年轻生命中最漫长的一次远航。 上学时常为无法及时读完导师开列的书单而苦恼。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犹如豪门盛宴上的美馔佳肴,养眼养心不假,但眼花缭乱之间反倒不知从何处下箸也是真。出海前,一件恼人的事情就是准备随身携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