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法是否进课堂应听学生意见
书法是否应该进课堂?这个问题应该先问问学生们。 1962年,郭沫若曾为《人民教育》杂志题写了一段话:“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
-
〓 方启:考古应自己撕去面纱
时下,公众考古已成为一个热词。公众从未像今天这样将如此多的关注赋予考古领域,全国各地的公众考古活动层出不穷。 但是冷静地看一下就不难发现,目前国内公众考古活动中的业外人士远远多于业内人士;而有业内人士参与的公众考古活动中,民间性质的又远多于官方;即使是业内人士参与的官方公众考古活动也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笔......
-
〓 文化评析:别急着拆报刊亭
报刊亭是都市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无论在文艺作品中,还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报刊亭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作为都市人,每天身边都在发生潜移默化又天翻地覆的变化。报刊亭的消失或许是其中之一。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不再上街购买报刊,甚至根本注意不到报刊亭的关闭与拆除,直到临时需要买一份报纸时,才发现再也找不到一家报刊亭。这样的......
-
〓 人民时评:铸就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
立国之道,如果不注重历史则国家无根本,如果不注重传统文化则国家无灵魂。儒学不能仅仅作为修身养性的学问,而应该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其重要功能“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
-
〓 观花拾趣:牡丹诗话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用八个与花毫无关联的典故咏赋牡丹:“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诗人以“锦帏初卷”(典出《典略》)、“绣被犹堆”(典出《说苑·善说篇》)描写牡丹浓艳的色彩;以“垂手乱翻雕”“招腰争舞”(典出《西京杂记》......
-
〓 新闻随笔:先识字后学拼音回归教育规律
今年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小朋友即将面临小学语文教育一项改革,这项改革动作虽小,却含义深远。据媒体报道,今秋开学人教版语文教材有个变化:一年级语文从先学拼音再认字变为先认字再学拼音,广东等地将率先实践此项改革。新版一年级教材目录顺序为“我上学了、识字一、汉语拼音、课文、识字二、课文”。有小学语文教师接受采访时介绍,原来的教......
-
〓 人民时评:慎终追远,培厚精神文化土壤
在对亲人的怀念中,人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认真省思人生的意义这个清明,去了江南的一处墓园,挥别至亲。春和景明,油菜花在田野间欢然舞蹈,垂柳羞怯地拂过初暖的河水,一簇簇郁金香被阳光打得金灿灿的,更有孩子们荡着秋千、划着小船的笑声泠泠飘向耳边……没有一丝阴郁气息,幕天席地扑面而来的,都是活泼泼的生命气象。如同一位作家......
-
〓 禁得住遗忘的童年记忆——摘自唐诺著《尽头》
插图:郭红松 朱天心在她的《银河铁道》里写道:“你非常享受回返到六岁前不被任何知识、神话干扰吸引的不识字状态,你因为听不懂周遭人们说什么、看不懂他们的文字,你的视觉、嗅觉、味觉等纯官能变得异常发达,所以眼前景物不论美丑仿佛都是头一次看到,因此深深地在脑上刻了一道道纹痕。” 那么,童年回忆是什么?从童年这个观......
-
〓 光明论坛·温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016年6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宋代诗人辛弃疾有一句名句,叫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思是天下的大江大河千回百转,历经多少曲折,最终都会奔流到海。只要我们坚定方向、锲而不舍,就一定能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得到更大发展,更好造福两......
-
〓 文化评析:公共文化服务不该用商业眼光考量
据媒体报道,日前,在广州市天河路附近上班的市民突然发现,路边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见了。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市天河路和天河东路原有的3台自助图书馆确实已不见踪影。有知情者透露,由天河区某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服务的13台自助图书馆,因3年合同期满未再续约将全部撤掉。据了解,此次撤掉自助图书馆的原因并非只是合同期满,其背后还有更......
-
〓 文化评析:文明祭扫心诚意至
春雨霏霏,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据媒体报道,清明节即将到来,很多地方以读家书、写家书等方式文明低碳祭扫,少了烟火味,多了文化气息。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书《岁时百问》解释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草长莺飞之时,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寄托哀思,既是一种节日仪式,也是一种沿袭千年的社会心理。从......
-
〓 年俗文化的“根脉”与“新芽”
节日文化如一条蜿蜒河流,自远古时代奔流而来,滋养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作为一种民间传承文化,节日文化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但其根脉一直延伸至今,并且将伴随大众的生活实践萌发新芽,不断发展、传承下去。 百节年为首。在我们的众多岁时民俗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
-
〓 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赏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道光二十年(1840)至二十二年(1842)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屡遭败绩,昏庸无能的朝廷为了求和,竟将主持“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诗人西行途中,在西安卧病数月......
-
〓 光明论坛·温故: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出自北宋欧阳修等编撰的《新唐书·列传第三十·褚遂良》。文载,唐太宗第四个儿子被封为魏王,生活奢侈,朝中......
-
〓 雅俗:共赏乎?分赏乎?
当雅文化与俗文化哪个更值得推崇的问题摆到面前,作何选择?雅俗,共赏乎?分赏乎? 荀子说过“终日之所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翻开书一看,果然宋玉曾经跟楚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郢这个地方唱歌,开始的时候他唱了两首,一首叫《下里》、一首叫《巴人》,唱起来的时候,周围好几千围观的人都跟着哼哼,接下来他又唱了两......
-
〓 中国围棋史话(六):民族融合中的北朝围棋和沉寂的隋代围棋
西晋永嘉大乱后,匈奴、羯、鲜卑、氐和羌五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在北方建立了许多割据小国,而北方氏族和一般民众则大量南迁到长江流域。三国时期,吴国的围棋迅速发展,使围棋活动的重心已经出现偏南的趋势,而晋末的动乱则使围棋活动的重心彻底地南移,北方围棋一度出现了停滞和衰退的现象。后来,随着各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各民族......
-
〓 历史让人突破“当代的束缚”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讲授几何学,有学生问他这学问能带来什么好处?欧氏叫仆人给他一块钱,还讽刺道: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临终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思考,随后告诉人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我也想说,历史知识是好的。史学是许许多多学问中的一种,它也跟各种学问一样,使我们聪明,给我们快乐。史学仅仅是一门......
-
〓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二字与‘苗条’毫无关系。‘好逑’的‘好’念上声,不念去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非男女之间的誓言,而是男人之间的约定!”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并非表达思念之情,而是在说:两人一天不见,关系就已疏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个‘伊人’,并......
-
〓 古琴里的人格:高山流水韵依依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件特殊的乐器,孔子亲为作曲《诹操》,宋徽宗赵佶绘制君臣《听琴图》,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就连还未上弦的素琴,陶渊明都要抚弄一番。中国最有素养的文人雅士无不对之倾注了极大的感情和寄托,魏晋名士嵇康甚至在临刑前索琴弹曲,以未能将此传人为憾,遗言曰:广陵散于今绝矣。他的名字叫做古琴。古琴音乐艺......
-
〓 光明论坛·温故: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