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顺珍:对中国文学的熟悉与陌生
中国文学在韩国人眼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一种是很熟悉,另一种是有点陌生。具体而言,中国古典文学让我们感到很熟悉、很亲密,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让很多韩国人还是感到有点陌生。一与以前使用过汉字的其他国家一样,很多韩国人一听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就觉得很熟悉,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有时,虽然自己没有读过,但还......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我心目中的大学
说心目中的大学是一件难事,因为我毕竟供职于一所大学,而且还负主要责任。 大学不能仅仅从工具意义上理解教育,不应该只是希望让学生成为教育者(哪怕更堂而皇之地以国家的名义)某种预期和目的的工具。尽管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应该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应该为家庭尽一份责任,但只是从工具意义上理解教育绝对是不够的。大学教育应......
-
〓 铢积寸累言有益
今年8月女儿去英国求学,由于行李限重,吃穿用具必不可少,能减轻分量的只有书籍,故仅带了《论语》《说苑》等少量古书。然而书到用时方恨少,尤其中国古籍不易找。于是与女儿约定,以微信每天发一句古语或谚语,作生发阐述,铢积寸累。其中有些,更让人感慨系之。“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子女......
-
〓 查柳荣:扇子趣闻
赤日炎炎似火烧,手持清扇把风招。夏天,人们喜欢用扇子消暑,民间有歌谣:“扇子有风,常在手中,你要想借,等到寒冬。”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已有数千年了。崔豹《古今注》上说:“五明扇,舜作也。”那时的扇子,主要用羽毛制作,为帝王将相挡风遮日以及仪仗的专用品。杜甫有诗云:“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自汉代......
-
〓 年俗文化的“根脉”与“新芽”
节日文化如一条蜿蜒河流,自远古时代奔流而来,滋养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作为一种民间传承文化,节日文化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但其根脉一直延伸至今,并且将伴随大众的生活实践萌发新芽,不断发展、传承下去。 百节年为首。在我们的众多岁时民俗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
-
〓 品味古籍:《世说新语》依然新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就是辛弃疾名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那个小名叫“寄奴”的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当过官,袭封临川王,晚年召集一帮人编写了一本奇书《世说新语》。这本书有点像人物志,写了魏晋以降的官员、文人、僧侣、名士1000多人。因为作者距书中所涉及的时代只有百多年的历史,有点像我们今天看晚......
-
〓 “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
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CFP 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MOOCs三大平台之一的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成为加入Coursera的第一所中国内地高校,将和耶鲁、MIT、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
-
〓 记者手记:别把科学家逼成会计
■摆正心态、转变职能,认真倾听基层呼声,尊重科学家,遵循科研规律,把科研人员从名目繁多的报表中解放出来、拿出更多时间潜心科研,既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热切期盼,也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科学家与精打细算的会计怎么也扯不上关系。然而,记者在日前采访时,听到多位科研人员吐槽:到年底几乎天天算账、对......
-
〓 光明论坛·温故: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和气致祥,乖气致异’。香港虽有不错的家底,但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经不起折腾,经不起内耗。只有团结起来、和衷共济,才能把香港这个共同家园建设好。”“和气致祥,乖......
-
〓 人民时评:每个时代都需要“辞源人”
一辈人接力一辈人,成就了今日之《辞源》,也将一种精神传承下来。这精神,倘若能借由“辞源”之源发散出去,渗透进各个领域,那将带来怎样的文化气象,又将筑就怎样的中国之魂100年前,张元济等前辈先贤怀揣文化救国之梦,发出了“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的呼唤,于1908年启动了《辞源》编纂工作,并于1915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现代......
-
〓 人才史话:蒯通是“废柴”吗
资料图片 年轻时读史,思维是直线的,只留心大名鼎鼎的韩信,没在意幕后人物蒯通。后来,书看得多了,发觉蒯通这个人还是有些名堂的,仅由他的话演变而来的成语就有一箩筐,如固若金汤、鼎足而立、功高震主、为民请命、群雄逐鹿、云合雾集、乘利席胜、捷足先得、束蕴乞火等等。若把这些典故串接起来,足以概括他的一生。 蒯通有着......
-
〓 智海观澜:古代文人的环保情
古语云:一草一木皆有情。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的文人,他们的文字中自然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关爱和感怀。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钓鱼时,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那种将一根粗绳子拉在河的两岸、绳子上挂着一个个小钩子的纲;用带绳的箭射鸟时,只射飞鸟而不射在窝里栖息的鸟。后人就是遵循孔子......
-
〓 艺坛走笔:故宫里的四僧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真是难得的一份视觉盛宴。穿梭其间,我甚至觉得武英殿都变得宽阔起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展览,以宫廷收藏为主。虽然故宫汇集历朝历代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但宫廷收藏有帝王家明确的审美取向,也就是必须与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协调统一。它们与陈列它们的、具备严格等级制度的辉煌建筑,互为表里......
-
〓 光明谈:对于错误,博物馆不可草率对待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日前被网友指出了9处错误,包括展品命名错误、说明牌信息过时、说明牌张冠李戴等。目前,博物馆表示,已连夜排查纠错,虚心接受网友的批评指正。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的集中窗口,其严肃性与准确性必须得到最高规格的对待。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博物馆里出错屡见不鲜,见诸报端的就有宁波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南......
-
〓 中国围棋史话(三):三国时期:围棋迅速发展
三国时期(220—265),围棋继两汉时期的复兴和发展之后,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终于迎来了围棋史上第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随着人们对围棋娱乐性、趣味性和竞技性的认识的提高,围棋开始从各种游戏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陶情怡性、丰富生活的最受欢迎的游艺活动。而三国时期天下三分,兵事十分激烈的社会现实,客观上也起到了促进围棋发展......
-
〓 樊希安:甘泉岛上品甘泉
在西沙甘泉岛,我们中国作家“文学三沙行”采访采风团一行十余人,沿丛林一路穿行,突然间路径变宽,天地豁然开朗,交叉路口赫然显现一口水井。“啊,水井!”随着谁一声惊呼,我们便一拥而上,围观这个海岛上的稀有之物。水井呈圆形,直径在一米五左右,周边用古砖砌就,井围高出地面约半米,井深五米左右,下视水面平稳如镜。当地渔民介绍说,......
-
〓 拆真建假:以文化的名义自断文脉
山东济南商埠核心片区内石楼拆除前原貌。CFP “东大街,江苏宿迁最后一片历史街区,如今半是荒草萋萋,半是施工工地,临近宿迁最繁华的商业街幸福路一侧,苏宁集团的旗舰店和商务办公楼的玻璃幕墙映照着车水马龙。”日前,《中国文物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江苏宿迁打着继承弘扬历史文脉的旗号大肆进行商业开发的现状。所谓“恢复”,不......
-
〓 杨君:博物馆,切莫沦为形象工程
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是本地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国各地持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仅北京市注册的博物馆就达160多家,数量仅次于英国伦敦,排名世界第二。 数量不断攀升的博物馆,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
-
〓 科技随笔:没有“扫地僧”的日子
如果李小文先生泉下有知,看到对他铺天盖地的报道,恐怕会说:你们写的是我吗? 据小文先生的朋友说,他从来没说过自己是什么开创者、先驱者,他从来都说自己不太好:当领导时说自己不太会管理,做科研时说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当老师时怕自己口才不好学生不爱听。可偏偏在别人看来,这些工作他做得都不错。 小文先生说这......
-
〓 文化专论:文化泛漫化及其民生取向
文化泛漫化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随意浏览电视节目,就能看到追风、扎堆的种种“文化”:有“星光大道”的选秀文化,有“非诚勿扰”的相亲文化,有“开心辞典”的益智文化,有“一槌定音”的理财文化;还有抖落家藏的鉴宝文化、结伴驴友的酷游文化、解析病理的养生文化、“鸡汤”经典的“开讲”文化……面对这种种“文化”,不少文化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