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人绝句清赏之二十四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杨万里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形象奇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他继承陶渊明《责子》、杜甫《漫兴》、黄庭坚《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的诗歌传统,并加以发扬和改造,使幽默之中又带上活脱和奇趣。他既能把一个寻常事物写......
-
〓 “中和”之思:历史脉络与现实考量
内容摘要:在继承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孔子丰富了“中和”思想。之后,朱熹建构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的理论系统,王夫之则重释了“中和”、体用概念的内涵。至此,儒学的“中和”思想已经成熟。同任何哲学范畴一样,“中和”这对范畴也必要落实到现实层面。在现实层面,“中和”表达为“和谐”、“适度”的状态。然而,作为“和谐”、“适度......
-
〓 陈桐生:《春秋》的语言艺术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资料图片《春秋》是春秋时期新出现的历史散文文体,记事上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总共二百四十二年,全文一万六千多字。它按照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发生某事的方式记载历史大事,记事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春秋》的语言艺术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精心......
-
〓 从生殖崇拜看《野有死麇》本义
摘要:《野有死麇》以歌谣的方式记录了先秦社会崇拜生殖神的文化背景,及在此掩饰下男女野合以求子嗣的活动。歌词描绘极似民间残留“棒槌会”的过程,考证“白茅、怀春”等关键词,知诗为反映生殖崇拜的民间歌谣无疑。关键词:《野有死麇》;白茅;怀春;生殖民俗《野有死麇》的题旨,历来有很多中说法,主要有三个体系:一是以礼教传统释义,如......
-
〓 《水浒传》主题新探
“主题”一词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文论中,虽然没有关于长篇叙事作品的“主题”的概念,但却有李渔“立主脑”的提法: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悲欢离合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具属衍文......
-
〓 史林镜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官办社会救助的市场化取向
社会救助具有较鲜明的时代指向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施救理念由传统社会的“重养轻教”向近代社会“教养兼施、工读并重”的转变,北京社会救助实践发生了迥异于传统的变化,确立了“慈善救济之根本解决与谋本市民生之新基础,非以平市工业化不可,而欲达此目标,非以力助推销为奖励不为......
-
〓 1699,中国式忠诚
有花看来且看花,莫管楼外戈兵争。何日铁锋逼血颈,一刎全义众口封。 1699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中国农历己卯年,孔尚任苦心经营的《桃花扇》经历三易其稿,终于完就。全书用一段情,诠释的却是一个“忠”字,并且是典型的“中国式忠诚”。 恰逢两朝更替,经历离合兴亡,旧朝上下,从帝王到将帅,从重臣到文士,从深宫正后......
-
〓 国学争鸣:还是简称“文心学”为妥
吴中胜教授《还是简称“龙学”好》(《光明日报》2016年8月1日第16版,以下简称“吴文”)一文,全盘否认拙文《“〈文心雕龙〉之学”当称“文心学”的几条理由》(2015年8月于云南大学召开的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上所作大会交流论文),谨就吴文之驳议,逐一回应之。其一,关于“前两条不是指向事情本身,也不是讨论‘名’......
-
〓 新加坡的早期汉文化(下)
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为主的汉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新加坡的儒家思想是由早期移民带入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随着新加坡的社会变迁而重塑自己,形成了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也是汉文化之所以能在新加坡立足、扎根、发展的关键。一、以汉文化在新加坡传播过程中,主要是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念,以服务于当地的华人为主要目的,以增强针......
-
〓 国学争鸣: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对话嘉宾:刘毓庆(山西大学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 徐志啸(复旦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飞天学者) 主持人: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 特邀主持: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教授 时间:2015年8月14日上午 地点:山西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主办:山西大学文学院、国学......
-
〓 智海观澜:中秋溯源
中秋节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旧时与新年(今春节)、端午齐名。长期以来,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团圆吃月饼似乎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不过,从一个日期成为一个节日,需要一定的时间与条件,而在节日背后附加的种种礼俗,更是一种文化形成与演变的范例,那么中秋节到底是如何形成?为何又在此日有赏月之俗?这些就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
-
〓 专家论坛:史学研究的主旨在于求真
精彩导读 ▶一个新的学科或新的研究领域,以及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其前提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的存在。学术用语或范畴的形成要遵循语言的基本规则,否则会引起表义的不确切或导致意义的混乱。从提倡“新某某史”的论证看,他们论定的“新”是基于研究理念、方法、视角方面,而这些不构成新学科、新领域、新方向的要件。▶当代史学风......
-
〓 西方儒学研究新动向——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背景分析
近年来,国内儒学研究成为显学中的显学,与此同时,西方儒学界亦表现出一系列节点式新动向。这些动向相互交织,构成了第七届儒学大会的思想背景。朝向德性的转向 美国布法罗州立大学余纪元教授在The Ethics of Confucius and Aristotle: Mirrors of Virtue(《德性之镜......
-
〓 文论天地·“三知”: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三个支点
我们不仅要对本民族文化根基抱有信心,也要积极影响世界。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负责任大国,中国有必要在自知和自信的基础上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等普遍价值,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样式传播给全世界全人类,让世界了解中国、接受中国、欢迎中国,也让更多民族和国家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在动摇西方经济霸......
-
〓 刘梦溪:陈宝箴系慈禧密旨赐死新证
关于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的死因,自1983年宗九奇先生在《文史资料选辑》上著文,公布近人戴明震的父亲远传翁(字普之)《文录》的一条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崝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
-
〓 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
内容摘要:《苏仙》的基础性情节是苏女的“不夫而孕”,这是对中国古代“感而孕”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蒲松龄对这一神话的改写,既淡化了神话原有的指向帝王功业的神圣性特征,又区别于后世神仙故事的世俗化特征,而导向一种更具抒情性和深邃思致的文人化叙事特征。对于《苏仙》原型意味和改写向度的理解,是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对《聊斋》叙......
-
〓 清儒名字训诂撷谈
清人的训诂考据之学讲究无征不信、实证不诬,力求在充分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作判断、下结论,显现出了敦朴严谨的学风。为获得大量可用的训诂材料,清儒广开路径,旁求博讨,甚至连古文献中的人名资料亦勤加搜采。由此,依据名字之义考求古训、裁正疑误也成为清儒常用的一种训诂考据方法。在清儒看来,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
-
〓 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一个国家或民族往往都存在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基因内在于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习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最久远的思想文化是儒家学说,但不......
-
〓 敦煌学翻译:一个亟待解决的短板
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该国的独特文化魅力,还取决于发达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重要媒介,是国际文化互动、交融的直接推动力。质言之,语言交换或翻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效度。而敦煌学所特有的“国际身份”,使得相关文献、著述的翻译工作在这一环节尤显重要。1900年,敦煌莫高窟......
-
〓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