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易学与生活刍议
提要古聖人在《易經》和《易傳》中所闡述的道理,是來源於對人們生存活動的觀察和歸納,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層面上升到了形而上無象無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說教的目的則在於指導規範形而下人們的生存活動。本文把《易經》和《易傳》中涉及指導規範人們生活的道理歸納作一處,加以簡要的解釋和芻議,進而對用易學的道理指導規範人們生活的可行性和......
-
〓 从魏晋六朝文化背景论书法品评产生的必然
【内容提要】魏晋六朝社会的动荡、政治的松弛,导致了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自由,主体价值得到肯定。魏晋六朝“人生的主题”成为文艺的时尚,人物品藻为文艺批评提供了参照。魏晋六朝文学艺术追求“形式美”,使个性得到展示,书法品评方为可能并具有意义。魏晋六朝文艺繁荣,文艺批评也随之活跃。【关键词】六朝文化;书法批评一我们基本上可以肯......
-
〓 亲切的唐诗——唐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功能
编者按 上世纪中国以西方近代的文学观念诠释中国文学,将文学的功能定于“审美”一途,中国的文学便如陈独秀《答沈藻墀》所说,“只有诗、词、小说、戏(无韵者)、曲(有韵者,传奇亦在此内)五种”。但从汉赋、唐诗、明清文人小说看,它们和那些实用文体一样,同样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众多的实用功能。这一点,确定了......
-
〓 争鸣与商榷:满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在皇太子胤礽奏折上所写朱批(局部)内容提要 以往清史研究中有一种忽视运用满文史料的倾向,是不正确的。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片面强调清史研究必须以满文史料为主,似乎不识满文就无法研究清史,这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可取的。满文、汉文档案具有相同的史料价值,清史研究中必须坚持满汉......
-
〓 国学漫谈:黄帝之道
为认识黄帝的本来面目,必须从“帝”说起。上古的历史多与神话传说夹杂在一起,“帝”之概念对此有所反映。如在甲骨文中,帝指上帝,能主宰风雨灾祥及人间祸福,又用为商王称号,如帝乙、帝辛之类。《礼记·曲礼》谓“措之庙,立之主曰帝”,郑玄解释为“同之天神”,即天子死后入庙立主称为帝,尊之如天神,这就使上古所谓“帝”具有半人半神的......
-
〓 荀子性恶论原旨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数千年来,由于荀子被视为儒家的“别宗”,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孔子和孟子。而最近几十年里,学术界对于荀子的研究则突然多了起来,关于他的性恶论也有了一些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基本上都没有否认其性恶立场。荀子在《性恶》等篇中说“人之生,......
-
〓 宝章待访录
汉河间宪王购书必录古简,梁武元、隋唐文帝金题玉躞、锦质绣章、破纸断麻取而华国。天宝以后,或进书得官,亦知上笃好。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既非宝鉴,皆以世传,闻见浸多,惧久废忘,因作《宝章待访录》,以俟访图书使焉。元祐丙寅八月九日。目睹晋右军王羲之书《雪晴帖》右真迹在承务郎吴郡苏激处,集贤校理舜钦......
-
〓 时空视野下的秦汉文学研究——《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出版感言
《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是2005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10年以优秀等级结项。而后又承蒙各位评审专家的垂青,荣列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评审意见从三个方面肯定了拙作的学术价值: 其一,运用自然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研究文学,拓宽了秦汉文学研究领域,并借助文化区域的划分,使......
-
〓 在美丽中国诗意栖居
“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演绎出来的哲学命题,也是中西哲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所滋生的美好理想。这一理想表明:自然环境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对“诗意栖居”的追寻,既是人类重新寻求生存根基、重建价值信念的过程,也昭示着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
-
〓 晚清理学狭小范阈的丰富和拓展——曾国藩哲学思想四题
内容摘要:在儒学义理、考据、训诂和经济四个学术面向中,曾国藩承继程朱之道统,把义理推到儒学学术的首位,成为理学在清代的继承人。他主张气生成论,认为禀气之不同造成了圣人之性与常人之性的差别;面对世俗生活中日益微略的常人之性,圣人应担当起教化、“复性”的天职;圣人教化的途径有二:一是格物,二是诚意。在汉宋不同学术理路的学术......
-
〓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一、“文明的冲突”论与“新帝国”理论1993年夏季号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我于1994年撰写了《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刊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批评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美国“霸权主义”,在此期间中外许多学者都对亨廷顿的理论从各个角度进......
-
〓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让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好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摄影/谌强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是我国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最富有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瑰宝。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部委曾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
-
〓 出土文献与先秦文学研究:对先秦散文史框架的冲击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和《清华简》相继面世,一大批不为人知的先秦散文重见天日。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新的文献学术资料面世,都会带来一场文化学术思想的深刻变革。世纪之交的出土文献都集中在先秦,而且是以散文文献为主,这使先秦散文史研究迎来重大学术机遇。 此前文学史家讲先秦散......
-
〓 朱熹与金门书院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简称“浯”,自五代时起即被划为泉州属地,辖于同安县。金门历史上曾有四大书院,先后为建于南宋的燕南书院、元代的金山书院和浯洲书院、清代的浯江书院。其中,至少有两座书院与朱熹有着直接的联系。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年称晦翁,又号考亭先生、云谷老人等,祖籍徽州婺源(现......
-
〓 《文心雕龙》之书名、框架和性质今辨
作者简介:万奇(1964— ),男,内蒙古满洲里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如果从黄侃一九一四年编撰《文心雕龙札记》算起,现代“龙学”已走过九十四年的历程。这期间海内外学者在文本校勘、原文注译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龙学”逐渐成为“显学”。然而,《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疑点仍有......
-
〓 中国佛学与经营之道
中国化的佛教,其理论导向,与其说是出世主义的,毋宁说是入世主义的。准确一点说,中国佛教主张以出世的心态入世,即世间而出世间。这意味着,成佛的过程比成佛的结果更为重要。成佛的过程不一定在寺庙中实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亦可以实现。对于经营者来说,在经营实践中亦可以实现:用成佛的心态参与经营实践。对于经营者,中国佛教理......
-
〓 汉文化在新加坡流播的历史进程及相关特征
一、汉文化在新加坡流播的历史进程自明末清初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国内的原因和东南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持续向东南亚国家移民的浪潮。从1801年到1900年的一百年间,移居东南亚海岛地区的华人将近200万人。大批中国居民移居东南亚,不仅对东南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且随着华人社会......
-
〓 记取赤子心曲——纪念鲁迅
在时间上,我们离鲁迅先生远了,但在心灵上,我们或许更加靠近,相比从前能更平静地去体会他作品的好、体会他作品里的真,更深刻地感受一颗赤子心多么可贵 敬佩鲁迅,敬佩的是他的光辉艺术成就和沉默而坚定的校订、译介之功,更该敬佩的是他不保留的赤诚,不犹豫的“剥脱”;重读鲁迅,读的是中国新文艺进程之初的精华,更读的是身在时代进程中......
-
〓 作为阐释学的“生活儒学”
“生活”与“儒学”都是两个大概念,各自俱微言大义的深度和纷纭复杂的广泛理解,但这两者是可以相互阐释的:以儒学来阐释生活,生活就是中国文化的现实;以生活阐释来儒学,儒学就得到了现代性。这种阐释也使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既能吸收西方学术理论的既有成就,也能发挥中国学术自身的特征。黄玉顺先生的“生活儒学”所做的工作,正是这样一种......
-
〓 宋人绝句鉴赏之八
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别林斯基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从诗歌的创作规律来看确实如此,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则咏歌之。情感就象诗歌面颊上的红晕,没有了她,诗歌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苏轼的这首咏海棠诗就是以深婉的情致、绰约的风姿深深打动了千百万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