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禄利诱因下西晋士人人格冲突范型的文本关照
——对读石崇的《王明君辞》和《楚妃叹》
摘要:《楚妃叹》和《王明君辞》是石崇仕宦前后两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诗中分别对其早期仕进中得意时心生“身名俱泰”的理想和晚年仕途挫折时的抑郁不平而致的归隐之念都予以了折射。这种于乱世中汲汲功名下的亦隐亦宦的焦灼终其一生。而对钱财的极度噬敛与挥霍中,以石崇为代表的西晋士人却很好地找到了一味麻醉、调和自己的药剂。人格冲突亦在禄......
-
〓 《国语·晋语四》“贞屯悔豫皆八”为宜变之爻与不变之爻皆半说
【作者简介】俞志慧,浙江新昌人,1963年生,文学博士,曾于2002—200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攻周秦汉文学与文献,着有《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国语〉韦昭注辨正》、《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等,发表论文八十篇。对《国语·......
-
〓 哲人王与太阳王:康熙皇帝与路易十四的相互想象
康熙像路易十四像 美好的社会和良善的政治永远是人类社会向往的理想之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了这样一种人,“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这样的人才能从事哲学的学习。他们“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被事物的多样性搞得迷失了方向”。只有这样的人,人们才肯把......
-
〓 张洪兴: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有着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但我们当下说起古代道德时,多习惯与儒家学说联系在一起,仿佛仁、义、忠、信等儒家观念即是古代道德的全部内容。这其实是对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一种误解——中国古代道德包含着多种道德形态、道德观念。 人类社会存在着不同的族群、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团体,与之相应的......
-
〓 从民国教材看鲁迅作品经典性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
-
〓 儒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景龙四年(710)卜天寿抄孔氏本郑氏注〈论语〉》残片 图片由作者提供德国国家图书馆藏《毛诗·小雅》(《采薇》与《出车》)残片 图片由作者提供儒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特别是儒学在西域段的传播,是与汉民族在西域的屯田和移民分不开的。《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其明年,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
-
〓 由《墨子》引书看墨子的文献学思想
一、《墨子》引书特点分析清汪中在《述学·墨子后序》中说:“墨子质实,未尝援人以自重。其则古者,称先王,言尧舜禹汤文武者六,言禹汤文武者四,言文王者三,而未尝专及禹。墨子固非儒,而不非周也,又不言其学出于禹也 ……唯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倍谲不同,自谓别墨,然后托于禹以尊其术,而淮南著之书尔……墨子者,盖学焉而自为其道也......
-
〓 学习历史,走进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先民创造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厚重的历史遗产。学习历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和精神成果,提高全民族的历史素质和精神修养,增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软实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整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
-
〓 论章学诚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摘要 章学诚处于乾嘉时期考证风气盛行、哲理思维相对薄弱的时代,他逆于时趋,以救治学术流弊、推进哲学探索自任。他对《周易》等儒家经典作了具有特识的新阐释,尤其是,他集中于关系到认识社会进程和学术根本宗旨的历史哲学层面,总结出三项重要命题。他自觉发扬思想史上优良学风,倡导摒弃错误学风,其论述成为晚清思想解放的......
-
〓 从先秦儒家思想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内容摘要】在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在今几十年争论颇多,先秦儒家思想展现了中国哲学之精华,也充分证实了中国哲学存在的真实性和确切性。本文主要从哲学的确切定义、先秦儒家思想内容、儒家思想证实中国哲学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进行论证。【关键词】中国哲学;合法性;先秦儒家思想“哲学”一词最早出自于古希腊,其拉丁语为......
-
〓 争鸣与商榷:满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在皇太子胤礽奏折上所写朱批(局部)内容提要 以往清史研究中有一种忽视运用满文史料的倾向,是不正确的。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片面强调清史研究必须以满文史料为主,似乎不识满文就无法研究清史,这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可取的。满文、汉文档案具有相同的史料价值,清史研究中必须坚持满汉......
-
〓 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和特点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新兴社会科学传入中国后,学术思想界掀起了一次研究和争论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高潮。当时的神洲国光社出版的《读书杂志》出版发行了几期《中国社会史论战》专辑,收集刊登了这方面的文章。从此以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之争,时高时低一直到今天仍未解决。解放前的争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
-
〓 史海钩沉:也谈刘孝绰与《文选》的编撰
关于《文选》的编撰问题,向来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首先,从最简单最直观的相关记载来看这一问题,除萧统外,历史上能搜罗到的关于《文选》的编撰者的说法,直接的只有两处:其一,《文镜秘府论》载,“至如梁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其二,宋代王应麟《玉海》引《中兴书目》录《文选》并注曰,“与何逊、刘孝绰等......
-
〓 王锺陵:“遊”与“道”
有两个概念是贯串《庄子》内七篇的:一是“遊”,二是“道”。前者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代表性概念,后者则是《庄子》一书最根本的概念。辨明它们在内七篇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无疑对恰切、深入地理解“内篇”各篇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两个贯串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可以视为内七篇以至全本《庄子》整体性的一个标志。一“遊”字从第一篇的题......
-
〓 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
各民族和国家的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21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向题应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即要争取实现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这祥才能保证人类社会能够合理和健康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和国家无论大小、强弱,他们都应该可以从自身文化中找到为“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文化资源。在......
-
〓 论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建设
从当前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看,人们预期着“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终极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
-
〓 孔子与春秋执政卿
孔子“信而好古”,对历史、对传统、对先贤,抱有深深的温情。史称“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史记》卷六十一),而对于近世涌现的众多杰出的政治精英,活跃于春秋各国政坛的执政卿大夫,孔子更是怀有极大的敬意。史称他“严事”,即特别礼敬臧文仲、柳下惠、蘧伯玉、晏子、郑子产等人。他夸子产为“古之遗爱......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五):通俗小说集
1、《新编五代史平话》宋代话本小说,原书题《新编五代史平话》,作者不详。讲说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兴废战争史的话本。一般认为是宋人作品。现存话本虽然刻印时代较晚,但大致还可以看出宋代所说《五代史》平话的概貌。《平话》在体例上梁、唐、晋、汉、周五代各自独立,每朝分上下两卷。《梁史》、《汉史》都缺下卷。采用编年叙述......
-
〓 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中国有很长的注释经典的历史,研究中国经典注释的历史对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经典注释问题和中国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等是分不开的。我这篇主要是想通过一个具体问题来看创建中国解释学(与西方解释经典的理论与方法有相当大不同的中国解释学)的种种困难。1......
-
〓 国学漫谈:制艺之辨
制艺,即八股文,别称制义、时艺、八比等,简称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相对于古文而言,又称“时文”。随着科举制度之废止,传统时代之终结,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对其评价贬斥居多,肯定绝少。而当今时过境迁,百年回首,平心静气,公正客观地评估其文化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考八股之名,正史最早见于《明史·选举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