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
一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一部分。从对象与范围来看,中国哲学在基本上是与世界上别的国家的哲学一致的。然而,中国古典哲学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就表现了许多与别的国家不同的特点。中国古典哲学之特点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个人的一些初步的看法。中国哲学的特点可以说就是中国哲学的民族特点。我们......
-
〓 孔孟之别
孟子不像孔子的弟子那样是孔子的“具体而微”,像大江的一条分流;孟子“未得为孔子徒”,仅仅“私淑”孔子,他也许没有孔子那么汪洋恣肆,却真正继承了孔子的精髓——社会责任感。 “孔孟之道”,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称呼,将孟子和孔子并为一谈。总体上,这是不错的。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很多东西来源于孔子并有所发展提高。但如......
-
〓 日韩、新马近期汉学会议讲座信息(二十四)
2016·2——2016·1、【演講會】順天時報の会·2016年度第1回例会時間:2016年4月9日(週六)16:00-18:00地點:東洋文庫(東京都新宿区戸塚町1丁目辦104)主辦單位:順天時報の会聯 絡 人:E-mail: aoyamah@asia-u.ac.jp內容簡介:1.『順天時報』と清室·遺老——保守派知......
-
〓 钱宗武:《书》学大道必兴中华
《史通》云:“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此论多为历代学者共识。故汉唐以来,上自庙堂,下至闾里,人莫不习。解之为史鉴,援之以赞治,释之为训诫,授之为教化,引之以立论,《书》之大经大史地位,莫可比肩。当下,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尚书》的现代诠释显现出巨大的......
-
〓 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和特点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新兴社会科学传入中国后,学术思想界掀起了一次研究和争论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高潮。当时的神洲国光社出版的《读书杂志》出版发行了几期《中国社会史论战》专辑,收集刊登了这方面的文章。从此以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之争,时高时低一直到今天仍未解决。解放前的争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
-
〓 王锺陵:“遊”与“道”
有两个概念是贯串《庄子》内七篇的:一是“遊”,二是“道”。前者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代表性概念,后者则是《庄子》一书最根本的概念。辨明它们在内七篇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无疑对恰切、深入地理解“内篇”各篇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两个贯串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可以视为内七篇以至全本《庄子》整体性的一个标志。一“遊”字从第一篇的题......
-
〓 “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由古罗马政治之转型说到孔融的故事
在一个古代文明面临严重社会危机的时候,更新和坚守是两条可以选择的出路,孰优孰劣是需要由复杂多样的历史因素来决定的,其中之一就是一个社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查尔斯·科克伦在《基督教与古典文化》这部已成经典的著作里,对罗马帝国的崩溃有其独特的解释,侧重于从文化衰败和更新的思路来叙述由古典晚期到中世纪......
-
〓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
从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区域、出土数量及保存质量来看,甘肃当属文物大省之一。最新的资料显示,甘肃全省有文物遗存137万余处,其中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7854处,馆藏一级文物达1750多件。按照保护级别统计,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6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居全国前......
-
〓 在美丽中国诗意栖居
“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演绎出来的哲学命题,也是中西哲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所滋生的美好理想。这一理想表明:自然环境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对“诗意栖居”的追寻,既是人类重新寻求生存根基、重建价值信念的过程,也昭示着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
-
〓 浅析从“上善若水”到“为政者品质”
内容摘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它把丰富的哲学内容、政治内容人生价值内容都归于一个最高的范畴“道”。“道”表面上以天道自然为宗,但深究其本意,则与儒家思想一样都是关注现实人生的;“水”是老子之学的主题特征之一,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水“几于道”)。老子将具备天性物性的“水”,与万物之灵——人的心灵相结合,提出了人在......
-
〓 《史记》引《诗》辨疑
内容提要:论诗、引诗、以诗证史,是《史记》运用《诗经》的三种主要方法。《匈奴列传》叙周襄王史事引用《鲁颂·閟宫》、《小雅·六月》和《出车》,但三诗背景与襄王事并不相合,其中的矛盾古人已有所论,惜疏漏舛谬,并不圆满。今在各家之说基础上,通过对三首诗历史背景的考释、《史记》用诗方法的分析、“断章取义”式用诗观的演变以及周人......
-
〓 国学漫谈:制艺之辨
制艺,即八股文,别称制义、时艺、八比等,简称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相对于古文而言,又称“时文”。随着科举制度之废止,传统时代之终结,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对其评价贬斥居多,肯定绝少。而当今时过境迁,百年回首,平心静气,公正客观地评估其文化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考八股之名,正史最早见于《明史·选举制》......
-
〓 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
【内容提要】: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地名学孕育萌芽对期,各种文献和出土文物当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名学信息。其特点是: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多,人文地理实体的通名少,但就在较少的人文地理通名中,诞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通名——郡和县;专名由单名向双名、多名过渡;方位地名发达,然地名渊源解释零散。【关键词】:先秦;地名学;通名;专......
-
〓 《淮南子》与儒道两家人性论
先秦诸子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秦汉时期逐渐趋于融合。《淮南子》是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转折点上的巨著,上承诸子,下启经学,在各种问题上试图兼容诸子百家之长,综合而成“帝王南面之术”。其人性论是对诸子百家的继承,而主要是儒、道两家,两家人性论既有冲突,也有交融。《淮南子》试图站在道家立场上,对两家人性论进行贯通与......
-
〓 国学博士论坛:论孔子之仁与孝
丁立磊,男,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博士生、河北金融学院讲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罗光哲学思想研究》。博士导师:河北大学教授程志华通讯评委: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丁为祥北京大学教授 李翔海 仁与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
-
〓 从反思文革史学走向反思改革史学——对若干史学关系再平衡的思考
告别“以论带史”,走向“史料即史学”,告别“古为今用”,走向“为历史而历史”,告别“宏大叙事”,走向无关宏旨的“琐碎史学”,告别“自言自语”,走向“日常生活史”,这诸种倾向叠加在一起,导致近30年来的史学研究日益国学化、汉学化、实证化、碎片化,所以,在笔者看来,对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必须进行一次再调整、再斟酌,也......
-
〓 李文海:《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
《聊斋志异》插图 著名历史学家李文海先生不幸因病于近日逝世,学界深感痛惜。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心系学术,笔耕不辍,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去世前一天,他刚刚完成为《清史研究》撰写的学术论文《〈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长期以来,先生一直是光明日报的热心读者和重要作者,生前在本报史学专刊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发......
-
〓 中国古代民间族会及其社会治理功能
部分族会资料部分族会资料 在中国传统社会,“会”作为一种合作基金的储蓄形式,承载着各自特定公益使命,在民间流行甚广,影响巨大。如奖励学子举业的文会、文昌会、采芹会、宾兴会、兴贤会、惜字会等,不仅有利于繁荣地方文化教育,而且有的文会组织在调解民间纠纷、净化民风习俗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举办慈善事业的育婴会、保良会、恤......
-
〓 从负重生活到艺术生活——佛教与盛唐诗人生活态度
佛教东传以来,经历数百年的磨合,终于由一种域外文明消融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影响中国人生命观念和生存形态的三大文化之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完全融合,是在初盛唐之间实现的,在盛唐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作为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在盛唐完全定型并得以推广开来的。因此,盛唐诗人与佛教的关系,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之后对文人生活构......
-
〓 2010年全台学生文学奖
“全台学生文学奖”是由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资助指导,《明道文艺社》主办,台中国立图书馆、环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又增加了拓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一项面对全台大、中学校学生的作文竞赛,从198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至2010年5月已举办了二十八届。参赛对象为全台的大学(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专科、高......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