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子的“明德”观
“明德”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时期。《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记·五帝本纪》又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记载大禹事迹的遂公盨铭文也载:“民好明德,顾在天下。”“明德”不仅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更是一种施政理念,它与远古帝王、三代明王和后世明主紧密相连。这是因......
-
〓 国学争鸣:科学理性地认识中国文学
方铭教授在对话中的一些观点,在笔者看来,似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首先是对中国文学概念的认识。方铭教授在对话中说:“按照20世纪以来我们所引进的西方文学学科观念,‘六经’除《诗经》以外都不属于文学,全部战国诸子也不属于文学,最多只能算有所谓的‘文学因素’。”“这种现象,不但限制了学者的研究范围,更重要的是破......
-
〓 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
摘要:千姿百态的人类文化具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农耕型与游牧型。而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则主要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食物结构——以植物食物为主的植食结构和以动物食物为主的肉食结构——及其生产方式。归根结底,则源于植物与动物的不同特性。抓住了植物性和动物性的差异,便抓住了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根本;抓住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便抓住了文......
-
〓 乔永:《辞源》版本考略
以1949年为界,社会上一般把解放前的《辞源》初版、续编和《辞源》正续编合订本等称为老《辞源》,而称1979年至1983年出齐的四卷本《辞源》修订本为新《辞源》。1979年版称之为《辞源》修订本,是以之区别于1964年曾出版过一册的《辞源》修订稿本。 我们如果把辞书修订幅度超过25%作为一个修订版次的标准......
-
〓 《史记》点校拾遗
【内容摘要】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是目前最为通行的《史记》读本,堪称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但仍难免疏误。本文以点校本为据,刺取12例,对其中存在的一些标点、校勘等问题试作校理,略加考辨,求正于方家,希望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这部典范之作进行古籍研究和整理工作。【关 键 词】《史记》;标点;校勘【作者简介】谢秉洪(1964-),......
-
〓 学者论坛:孔子“四教”以成“人”
为人的精神追求确立君子人格的标杆,敦促人将这种超越的精神追求落实于平凡生活,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在《论语》中,孔子强调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修养和交往,使人形成与其社会本质相适应的人格素养,进而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述而》篇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更是对这一思想的精炼概括,并突出强调了成“人”的四个基本面向。“......
-
〓 守正出新及其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
1995年暑假我接受了国家教委的一个任务:新编一部中国文学史。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从我的身边请几位比较年轻的老师做助手,由我一个人撰写,这样可以写出个人的特色。另一种选择是请多位学者与我合作,集体编写,这样可以集思广益。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采取后一种方式。主要是考虑到教材应当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上,博采众家之长,......
-
〓 汤一介:儒家思想及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
我们处于什么时代?从世界角度来看,我们现处的时代可能被看作是一个过渡期,从18世纪初期开始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启蒙运动到后现代社会的“二次启蒙”。从中国角度来看,我们的时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严峻时刻。总之,现在的这个时代对人类社会来说将是走向新时代的一次难得的机遇。自从18世纪的启蒙时代以来,西方资本主......
-
〓 中国饮食美学史
中国饮食美学史历史悠久。仿佛江河由亘古的高原直泻而下,奔腾呼啸,泥沙混杂,渐渐澄净,向悠远、无限的远方延伸。它呈象淳厚,延揽古今,储藏在历史人文的深厚积淀中。 中国饮食美学史的存在意义,既在科学和文化研究的范围内,有其不可替代的角色和意义,也在科学和文化研究的范围外,有其自身的特殊价值。从前一方面说,科学......
-
〓 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编者按本期发表的三篇文章,各有特色。赵辉的《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采用了文学社会学的视角。文学社会学认为:一个文学作品,当它具有了某种声誉,因而有了一定的价格时,也就具有了交换价值,其作者就可以凭借它去换取想要得到的东西。赵辉对古代文学的交换价值所做的区分和说明,把这一理路中国化、具体化了。罗军凤的《乾隆题画诗对......
-
〓 关注“新谱”——中国谱学史研究的深化之路
中国宗族史及谱学史研究者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日所出新谱的关注程度,远低于传统谱牒;除了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外,没有出版过一部专著。忽视、忽略新谱的结果,影响了对中国谱学发展大势所作判断的准确性,亦与其在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称。 所谓“新谱”,是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所编、刻、印、抄而成......
-
〓 《周易本义》卷首九图考辨
内容提要:本文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加以考证。认为,九图虽非是书所应有,然亦非门人所依附。九图乃《易学启蒙》初版旧图,完全为朱熹编纂无疑。同时又对九图源流进行辩析,一一指出其原委与演变过程。强调了朱熹对邵雍先天之学的推衍及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指出,考辨九图具有现代意义。认为区分各是各的先天学,将有益于中国哲学史和宋明理学......
-
〓 满文文献和清史研究
提要:满文档案和文献在清史研究中的不可代替的独特史料价值,满语满文,被清朝称之为“清语”、“国语”、“清字”、“国字”等,被视作清朝“立国之本”之一。满文自从它被创制的1599年到现在,已经历400多年的历史,期间,在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场合,满文从未停止被使用。近二十年来,中国满文文献的挖掘整理、编译和出版工作......
-
〓 日韩近期汉学杂志、论著(2011年11月)
1、唐物と東アジア:舶載品をめぐる文化交流史出版日期:2011年11月作者:河添房江、皆川雅樹 編著出版单位:東京:勉誠出版内容简介:「唐物」研究と「東アジア」的視点——日本古代·中世史研究を中心として(皆川雅樹)日本美術としての「唐物」(島尾新)【コラム】唐物と日本の古代中世(五味文彦)奈良時代と「唐物」(森公章)上......
-
〓 陶渊明的思想创获与实践工夫
内容提要:魏晋时期哲学思想主流是玄学,性善论的儒家人性思想失落已久。在玄学内部,魏晋玄学家对于庄子哲学核心的心斋学说,慧解有所不足,更无此实践工夫(嵇康例外)。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对魏晋以来失落已久的性善论的儒家人性思想,独立地作出了重新发明。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对庄子心斋哲学的精髓,独立地作出了融会贯通和透彻理解,这......
-
〓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1.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二十一):陶渊明、姚崇、韩愈
与子俨等疏陶渊明【原文】告俨、俟、份、佚、佟(1):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2)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4)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5)。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6)。僶俛辞世,使汝等......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网上开辟了新的传播阵地。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这是体系构建的理论......
-
〓 仓颉新论
作者简介:赵守祥,潍坊市政协委员,寿光市政协常委、原寿光市委党史委主任。题记:蒙李学森老(仓颉研究会)多所告约,爰作之。一 中国历史自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后,商朝被确定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一代王朝。在商之前的夏朝,现在还未发现有当时的系统文字。然从商朝在甲骨文未发现之前也是传说中的王朝,甲骨文发现之后所记载的商王朝帝王世系均......
-
〓 论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
内容提要:咏史诗作为一种诗体,必然有自己的诗体形态。学界对咏史诗形态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且多从“史”的角度来划分它的形态,不能准确地反映咏史之诗的发展轨迹和它所追求的理想范型,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本文力图从“诗”的角度来将咏史诗划分为写实型、意象型和意境型三种形态,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咏史诗中诗人情志向历史渗透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