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谁是轴心时代文化突破的主体
雅斯贝斯在《智慧之路》中认为,公元前八百年至前二百年是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在此一时段整个人类精神不约而同地获得了飞跃。中国文化的转折点在春秋时期,标志是孔子和老子的出现。雅斯贝斯的这一观点充满了真知灼见,早已为文化界普遍认可。现在的疑问是,为何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
-
〓 《楚辞》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许渊冲译《楚辞》杨宪益、戴乃迭译《楚辞选》卓振英译《楚辞》 《楚辞》直到19世纪末才有英译本,现已出版近20种,其中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翻译的。《楚辞》英译比不上其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传播。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周建忠在《当代“楚辞学”发展纲要》中将楚辞学划分为9个分支。《楚辞》英译及其研究作为海外楚辞学与楚辞传播学......
-
〓 《尚书》:无尽之藏
《尚书》证伪无论证到什么程度,都无法证伪它的实在影响:作为最早的古籍,它是历代帝王必读必循的政治宝典。近来陆续出土的断简残编已经证明它并非原汁原味的“上古之书”。其实不需要考证,可以想象:用文字记载历史才有多长时间?尧舜大禹等人的传说又是何等久远?无论伪与不伪,《尚书》唯一可信的面貌就是“虞书”等浅显而“周书”......
-
〓 国学博士论坛: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男,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蒙学教材与文学教育》。 博士导师:曲阜师范大学 单承彬 通讯评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于建福 北京大学教授 张广保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
-
〓 三家会通纵横论
历史渊源南朝傅大士最早倡导三教合一,《傅大士录》曰:“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儒耶?’士以手指袖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趿履,仿此迹也。” 傅大士以道上、佛中、儒下的表相,明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学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
-
〓 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说略
所谓“晚清三大军政集团”,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以下以“湘”“淮”“袁”简称之)。三者是对当时朝政、社会乃至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群体势力,其间交错勾连,发展嬗变,承续更替,可以“三环链”喻指。本文就其“环链关系”略呈浅见。 就三者的形成而言,“湘”“......
-
〓 守正出新及其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
1995年暑假我接受了国家教委的一个任务:新编一部中国文学史。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从我的身边请几位比较年轻的老师做助手,由我一个人撰写,这样可以写出个人的特色。另一种选择是请多位学者与我合作,集体编写,这样可以集思广益。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采取后一种方式。主要是考虑到教材应当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上,博采众家之长,......
-
〓 宋人绝句鉴赏之十四
临平道中道潜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蜒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江南的风物之美,不但令人向往,也是中国人的骄傲。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于用“江南”作参照物,来衡量人对大自然的变革的力量和成效,所以“北国江南”、“塞上江南”等名称,也就应运而生。然而,江南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或者说,江南之所以为江南,其景物特征到......
-
〓 史海钩沉:红十字何以在中国落地生根
中国红十字会诞生于1904年3月,是近代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社团之一。红十字会原本导源于西方。1863年2月9日,“红十字运动之父”亨利·杜南促成“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80年改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瑞士日内瓦的成立,标志着红十字的诞生。次年在日内瓦召开有12国全权代表参加的外交会议,签署了《1864年8......
-
〓 “后形而上学时代”与儒学形上学笔谈
主持人(程志华)按: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儒学形上学的走向成为一个“尴尬”的问题:儒学形上学源于对佛教尤其是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回应而建构,而西方哲学本体论在20世纪似乎已走入了穷途末路而“终结”。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儒学形上学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是继续前行,拟或回归原始儒学,还是另择新路?这样一些问题成为儒学之未来发展所......
-
〓 王朝体制与明清华北地区府县历史文化研究
秦汉以来,一套以皇权为核心、自上而下、层级分明的王朝体制逐渐形成,为古代中国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格局。至近代在外力冲击下解体,这套体制已在中国绵延了2000余年,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制度性要素,也是中国文化赖以成长的基本政治生态,其细部随王朝兴替而屡有调整更新,但基本内核和整体间架保持相对稳定......
-
〓 儒学的现代意义
主持人开场语: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入现代社会,我们该怎样看待儒学?特别是在复兴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学能发挥哪些积极的作用?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北京大学《儒藏》编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儒学研究,近年来多次到国外讲学。在这里我们请他讲一讲儒学的现代价值,听一听儒学能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哪些有益......
-
〓 元人小令鉴赏之三
【南吕】干荷叶(选二)刘秉忠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初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又改名秉忠。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
-
〓 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古史辨派所掀起的疑古思潮,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潮。徐旭生先生指出:“近三十余年(大约自1917年蔡元培长北京大学时起至1949年全国解放时止)疑古学派几乎笼罩了全中国的历史界,可是他的大本营却在《古史辨》及其周围。”自1923年顾颉刚先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古史层......
-
〓 凸显中国范式,本土化学术转型引学界热议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更具中国特色、更加本土化的学术研究方向日渐明确。这一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样一个论断——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的局面正在告一段落,至少将大大放缓;而人文学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学术、传统文化研究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这一判断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学......
-
〓 汉文化在新加坡流播的历史进程及相关特征
一、汉文化在新加坡流播的历史进程自明末清初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国内的原因和东南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持续向东南亚国家移民的浪潮。从1801年到1900年的一百年间,移居东南亚海岛地区的华人将近200万人。大批中国居民移居东南亚,不仅对东南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且随着华人社会......
-
〓 仓颉新论
作者简介:赵守祥,潍坊市政协委员,寿光市政协常委、原寿光市委党史委主任。题记:蒙李学森老(仓颉研究会)多所告约,爰作之。一 中国历史自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后,商朝被确定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一代王朝。在商之前的夏朝,现在还未发现有当时的系统文字。然从商朝在甲骨文未发现之前也是传说中的王朝,甲骨文发现之后所记载的商王朝帝王世系均......
-
〓 论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
内容提要:咏史诗作为一种诗体,必然有自己的诗体形态。学界对咏史诗形态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且多从“史”的角度来划分它的形态,不能准确地反映咏史之诗的发展轨迹和它所追求的理想范型,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本文力图从“诗”的角度来将咏史诗划分为写实型、意象型和意境型三种形态,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咏史诗中诗人情志向历史渗透的......
-
〓 作为阐释学的“生活儒学”
“生活”与“儒学”都是两个大概念,各自俱微言大义的深度和纷纭复杂的广泛理解,但这两者是可以相互阐释的:以儒学来阐释生活,生活就是中国文化的现实;以生活阐释来儒学,儒学就得到了现代性。这种阐释也使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既能吸收西方学术理论的既有成就,也能发挥中国学术自身的特征。黄玉顺先生的“生活儒学”所做的工作,正是这样一种......
-
〓 蒙古国的汉学研究
蒙古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1960年双方签订“蒙中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两国关系经历曲折;七十年代两国恢复互派大使;八十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改善。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此后,两国的友好关系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的巩固和发展。1......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