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学争鸣:元好问《雁丘辞》确是写情之作
不满足于字面的意思,在诗篇的字里行间,努力推求索解隐含的深义远旨,几乎是每一位批评家的天性。韦应物《滁州西涧》,谢枋得读出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的深义。苏轼《卜算子》,鲖阳居士读出贤人无助不安又爱君不忘的远旨。这样读诗不免招致穿凿附会、深文罗织的批评,然而,这样的阅读习惯似乎已经写入学者的基因,难以移改。在诸多题材中,......
-
〓 观万水千流 写自在之心——浅谈中国画画水理法
【学人谈】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是中国画永恒的母题。中国山水画中的延绵群山皆有法度,“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山体的远近大小,为我们明辨出严格的主次结构。山如此,水亦然。《荀子·宥坐》中,孔子以水描述他理想中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宋代杨士贤绘《赤壁图》,明代陈洪绶画《黄流巨津图》,都为抒己怀。《道德经》......
-
〓 以“德”为首——朱熹诗学的创作主体论
朱熹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追本溯源、格物穷理,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到诗学领域,主要体现为对诗歌的本质、终极价值、终极影响因素、终极审美理想的探索与认定。就影响因素而言,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综合素养对诗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德业情操尤其是对天命民彝、君臣父子大伦大法的态......
-
〓 碑志中的“谀墓”风气
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显哀荣,尽礼俗,源远流长,与人的生命结合极为紧密。刘熙《释名》指出其“本葬时所设”,“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这就要求碑志写人记事须真实准确,唯此方能传之不朽,故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秦......
-
〓 粤西石刻诗的依存现象
广西古称粤西,谢启昆《粤西金石略》等收录不少粤西石刻,加上笔者访查原刻,访求拓片、照片,访索文献,发现粤西石刻的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很有特色,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现象。比如本文要分析的石刻诗的依存现象,即诗歌或诗句依存于碑文或碑刻之中。有的文中赋诗,即碑文作者自于文中赋诗。诗常置于文末,或中部、文末均有赋诗。还有文中或碑......
-
〓 翻译最高的境界是化境——浅谈钱钟书的译论
1964年6月,《文学研究集刊》发表了钱钟书近两万字题为《林纾的翻译》的长文,文章对“林译小说”展开详细的分析与述评。钱钟书在该文中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翻译“化境”论,散发出闪亮的思想光芒。尽管他在《管锥编》与其他著述中也论及翻译,但该文自发表后,经过多年的字斟句酌与不下十次的反复修订(代表性的修订版,如1981年商务......
-
〓 考古学的文化遗产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实物遗存来复原古代历史,包括重建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以及补充和修正历史时期的历史,这方面的考古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凡成就,极大延伸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也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但是,除了重建史前史、证......
-
〓 无字甲骨:不该被忽略的学术富矿
编者按 说到甲骨,人们通常想到的就是甲骨文。其实,目前发现的甲骨,更大数量的是不带文字的,也就是学界所说的“无字甲骨”。 过去,这些无字甲骨不被重视,也因此遗漏了大量没有文字记载的信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无字甲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其学术价值也日益彰显。 无字甲骨是指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出土且没有文字信息......
-
〓 钟嵘《诗品》论“赋”“比”“兴”
钟嵘《诗品序》论五言诗创作时指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六义”说源出汉代《毛诗大序》,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根据汉儒的解说,“赋”是铺陈直说,“比”和“兴”皆是依托外物进行表达。比......
-
〓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谈钟嵘《诗品》东渐
《诗品》东渐日本的故事 《诗品》东渐日本,是一个优美的中国故事。 钟嵘《诗品》我国齐梁时代第一部诗论著作,以其“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成为“百代诗话之祖”。《诗品》不仅是中国文学理论的经典,而且是世界文学理论的经典。在进入日本诗人、歌手的“期待视野”以后,东渐日本;并对日本文学......
-
〓 科学家书札的时空解读——以地质学先驱章鸿钊友朋书札为例
“书牍者,所以通情愫,商学术,传见闻,道阔契者也。”书札,或作尺牍、书翰,是山海难平、路远迢迢的时代里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书札不仅是思想交流的载体,也是文学书法的艺术品。其中,科学家的书札不但记录了科学家的人生历程,见证了其学术观点从初见雏形到闻名遐迩的思想更迭,更为梳理学科发展历史查遗补漏,为佐证重要科学事件......
-
〓 文学争鸣·刘学锴:可否换一种思路读《清明》
对于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不说“考”,而说“读”,意味着这首诗的相关问题,包括时代、作者和那个“杏花村”,光靠“考”是很难考出来的。也不是哪位权威学者可以“一锤定音”的。四十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本《唐诗鉴赏集》,写此诗的鉴赏文者,听说这首《清明》的作者尚有不同意见,便亲自登门求教于当时可称为唯一的杜牧研究权威......
-
〓 陈寅恪的古典今典说
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是陈寅恪文史考据的重要方法。在读诗解诗的学术实践中,陈寅恪拈出古典、今典这样一对范畴,便于更好地把握诗歌作品中的古事今情,更准确地释义混合古今的文学境界。陈寅恪的古典今典学说,对当下的学界、学术与学人,仍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义宁陈氏在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时期进入同光胜流行列。陈宝箴18......
-
〓 茶马古道:世界屋脊上的文明见证
绵延于世界屋脊之上,以茶、盐、药等生活必需品为重要贸易商品、连接亚欧大陆、千百年持续运营的官民共享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是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纽带,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马蹄踏出的辉煌:跨越千年、横亘万里的文明对话 从概念上来看,茶马古道不是指具体的......
-
〓 国潮:雅韵美学的青春气息
时光荏苒,春光明媚。中华大地正悄然兴起一股国潮。 飘逸娴雅的汉服,衣袂曼舞于都市街头和小城古镇;韵致婉约的古风歌曲,飘荡于繁华街市与清雅茶屋;古雅时尚兼具的虚拟偶像洛天依,翩然现身央视晚会;尘封已久的文物摇身一变,成为盲盒潮玩;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更是把中华文化与神州美景演绎成绚丽多姿的影像,让全世界为之惊艳。 ......
-
〓 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
孔子主要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载反映其思想成果和人生风仪的《论语》,不过是他和弟子日常言行的对话记录。这部对中华文化浩瀚长河起到挖掘河床、疏浚河道作用的早期元典,虽然并非文学类著述,但它于不经意间谈“诗”说“文”的布局落子,却如经天日月,不仅强光聚焦文学源头《诗经》,让我们领略中华文学开场大戏的精妙绝伦,而且......
-
〓 后世词人笔下的常用稼轩词意象
意象是外界的客观物象经过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婉约派词流连于青楼楚阁、红粉佳人;到了苏轼开始,词更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直面人生,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辛弃疾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子汉气......
-
〓 春节:从“中国时间”到“世界时刻”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持续拓展为全球共享的国际性节日,既是“中国时间”更是“世界时刻”。春节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饱含着华夏儿女的团圆温情,承载着海外华人的思乡深情,深化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相知友情。春节文化面向世界“走出去”,有效促进着文......
-
〓 文学书写中的一段宣和遗事
宋僧惠洪《石门文字禅》卷八有一首诗,题为《饯枯木成老赴南华之命》,枯木成老是曹洞宗禅师,法名为法成,自号枯木,嗣法芙蓉道楷禅师,属青原下十二世。据程俱《北山集》卷三十二《宋故焦山长老普证大师塔铭》记载,法成禅师先后住持过汝州香山、(东京)左街净因、潭州大沩密印、道林广慧、韶州南华宝林、镇江焦山普济等名刹。惠洪这首诗......
-
〓 “同治中兴”与经学学术
同治帝在位期间,晚清中国在长久积弱之后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复振,史称“同治中兴”。这段时间政治相对安定,经济有所恢复,外交获得喘息之机,新兴的军事工业开始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也体现出相当的活力。地方督抚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中央政府以恭亲王、文祥等为主,“中兴名臣”上下努力,使得古老文明于衰败至极的地步得以恢复和延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