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剪纸:百花齐放翻新样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的剪纸分南北两派,北派以山西陕西剪纸为代表,南京剪纸则是南派的主要代表。据清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早在三百多年前,评事街、笪桥一带就流行剪纸这一民间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期,南京剪纸就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以“神剪张”张吉根为代表的剪纸艺术家常受邀去外国访问交流。艺人们不用画......
-
〓 也说《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从钗黛结局谈起
钗黛结局见于程本《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九十八回,写宝玉从娘胎里带来的那块通灵宝玉迷失,随后昏聩糊涂,只知傻笑。又赶上贾政放了江西粮道,即日启程。贾母心疼孙子宝玉,要赶在贾政离家之前,为宝玉成亲冲喜。贾府家长已为宝玉选定了结婚对象宝钗。他们清楚地知道,宝玉深爱黛玉,为了让宝玉答应成亲,王熙凤想出了调包计,欺骗宝玉说为......
-
〓 专家论坛: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礼仪实践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传统礼仪伦理的当代更新转化 中国是拥有悠......
-
〓 在墨迹中永生的艺术——叹赏米芾的诗书画
米芾书画天下闻,叹赏者众多。作为北宋名家,其书画作品受限于各种条件,传世真品不够多,尤其是享有“米氏山水”(又称米点山水和米氏云山等)美誉的绘画,传世之作更少,但尽管如此,其书法和绘画在中国书画史上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米芾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虽也有作品专集遗失的巨大遗憾,但传世之作还是比较可观的——多乎哉......
-
〓 “孔老”还是“老孔”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他们分别引领的儒道两派,已各领风骚数千年,显然,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这一点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历史上“孔老”一词非常流行,而“老孔”却非常少见,如方勇先生在《六论新子学》中论述的那样,这就造成了现有哲学史、思想史叙事中“孔先......
-
〓 重读谢灵运与谢瞻《戏马台》诗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九月九日,宋公刘裕在彭城戏马台设宴,为辞官归隐的孔靖送行。谢灵运、谢瞻兄弟在席间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以下简称《戏马台》)诗,二诗都被收入《文选》卷二〇。 谢灵运诗: “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鸣葭戾朱宫,兰卮献时哲。饯宴光有孚,......
-
〓 王子今:丝路西来的“驴”
“驴”作为西域畜产,因匈奴曾经控制西域,被中原人视为匈奴“奇畜”(《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草原民族大致在战国时期已经将有关“驴”的动物学知识与畜牧业经验,传播到中原北边的秦国、赵国、燕国地方。张骞“凿空”(《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交通动力的引进,如《盐铁论·力耕》所谓“骡驴馲駞,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
-
〓 唐代人怎么过上巳节
今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已经被今人忽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在唐代,它却是法定放假的重要节日。“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次上巳节,白居易参加皇帝主持的曲江宴会后,留下了上面那首即事......
-
〓 从“事神”到“爱人”——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
中华民族的礼文化、乐文化效法自然而来,相辅相成。先秦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沿着伦理道德一脉,其核心价值从“事神致福”渐变为“仁者爱人”,生发出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文化形式,日益成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礼”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巫术仪式和祭祀文化。先民......
-
〓 《戏曲丛谭》与唐代戏剧研究
华锺彦教授所著《戏曲丛谭》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后,有关戏剧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自1936年商务印书馆作为“国学小丛书”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台湾商务印书馆70周年精品书目收录此书。201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将其作为晚清至民国戏曲研究经典再版。凡此,足见其影响力之持久。《戏曲丛谭》有自己独特......
-
〓 一部元杂剧在欧洲的传播“拼图”
自2021年5月至今,根据英国版《赵氏孤儿》改编的音乐剧在中国20多座城市巡演,共演出70多场。有人说这部音乐剧是中英混血,人们在剧中既看到了莎翁剧中常见的“鬼魂复仇”的情节,也看到了古代中国人的道义与忠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哈姆雷特》”。1、阴差阳错的译稿 18世纪30年代,在北京的法国人马若瑟翻译了一出元......
-
〓 早期中国文学中的极美与极丑
美与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艺术品鉴中都广泛使用的一对概念。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种,文学自然是以美为尚的,俊美的人物,精美的器物,赏心悦目的风物景观,凡此种种历来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不过,触发审美愉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时候,对一些丑陋怪奇的事物的精妙描写,同样也可让人在惊心骇目之后欢喜赞叹,审丑本身即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
-
〓 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货运动是历史学、经济学、广告学、新闻传媒与文学等众多学科聚焦的对象,既有从宏观视角对国货运动展开整体研究,以不同区域为考察点探析其流变,又有透过广告、女性化妆品、国货商标等细微处剖析国货运动推进过程的特点及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本文则以消费行为为视角,从催生国货运动的历史因素、改变市民消......
-
〓 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
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
-
〓 中国水下考古的“十三五”足迹
编者按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总结回顾“十三五”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以期更好谋划“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刊特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建忠撰文,梳理中国水下考古走过的三十年历程......
-
〓 雅义丽辞——刘勰评论文章的标准
“龙学”在一百年来的发展中渐成显学,可以说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的方方面面都有学者论及,特别是刘勰论文章创作的内容,不仅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研究重点,同时也在民间最为普及。事实上,作为体大虑周的文论巨典,《文心》犹如大型宝藏,尚有等待挖掘的璞玉遗珍,如刘勰在全书中对先秦至南朝近三百位作家的涉及三十多类文体的近四百种文章......
-
〓 戏曲传承人口述史:留存戏曲文化生态记忆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于传统戏曲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不识字,民间流行的剧本、曲谱很少,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依靠口传心授这种原始方式传承。戏曲艺人既是戏曲表演的主体,也是戏曲传承的主体。他们的记忆里保存着最本真的戏曲信息,包括师徒传承、唱腔流派、独门演技、剧本台词、演出心得、日常交流等。现在,愿意学习戏曲的年轻人越......
-
〓 论“以直报怨”非“对等复仇”——兼与张明辉老师商榷
【文学争鸣】 经典往往因为年代久远,脱离了当时的语境和环境,而在后世的理解中呈现出多义性。汉人董仲舒倡“诗无达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是对文学经典多义性的一种表达。《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虽然语言平实简洁,但由于时代殊隔,在某些章节的理解上颇有争议。2022年3月7日本版刊......
-
〓 发展中的中国水下考古
【考古中国】 编者按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大国,不仅有广袤的陆域疆土,而且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辉煌的黄土文明之外,我们的祖先也创造出了灿烂的蓝色文明。我国水域内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海洋文化遗产。 水下考古,便是当今人们走近、认识、解......
-
〓 让敦煌文化更具鲜活生命力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国使、商贾汇聚,多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文明碰撞与交融之地,在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也体现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