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分肉”的典故,是司马迁写进《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的传闻故事,由这件小小的轶事,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陈平年少时的志向风采,更可以体察到秦汉时代乡里社会的风土人情。 幸运的陈平,得到妻家的帮助脱贫后,开始在乡里崭露头角。
陈平是阳武户牖人。阳武是县名,户牖是乡名。当时的街巷,称作“里”,陈平所居住的里,叫作“库上里”,大概是因为靠近仓库而得名。
秦汉时代,郡、县、乡是国家的基本行政机构。里是乡之下的居住区,也是居民组织。郡、县、乡三级政区中,郡由军区演化而来,组合变化较大;县本是君王的直辖地,作为政区相对稳定;至于乡,都是基于自然聚落所作的行政编制,最是保留了远古以来基层社会的生活原型。
秦汉时代的乡,上承县,下治里,从户籍、税收、徭役、治安、教化、选举等各个方面直接管理乡内民户,是国家政权的末端组织,相当于现代中国农村的乡镇和城市的街道办事处。每乡的户数,由数百到数千户不等,平均一乡大概不到两千户人家。乡一级政府机构,设有乡啬夫,相当于乡长,负责一乡的行政事务;乡啬夫下有游徼,负责治安;有乡佐,负责徭役税收等,都是从国家领取俸禄的基层干部。秦汉的乡,还设有“三老”,即选取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老类人物出任,免除他们的租税徭役,让他们引导民风,掌管教化,作连接官民的中介。
里是政府指导下的居民自治组织,户数从十馀户到百户以上不等,根据自然聚落的实际情况设置。一般说来,秦汉时代的里,特别是在平原地区,往往自成一个封闭的小区。里有门,白天打开,夜晚关闭;里中有街巷,居民的住宅沿街巷修建,各家自有门户,大致相当于现代中国旧城区中加了门的胡同巷子、农村地区圈上土墙的村庄。里有里正,为一里之长;下有十长、伍长,主管十户、五户人家;还有里监门,负责里门的开闭、看管。不过,这些里中的管事人都不是政府官吏,而是居民中推举出来的协管,相当于城镇的街道居委会主任和农村的村长,以及下面的小组长一类角色。至于里监门,最是寒碜,不过是“小区”守大门的“保安”,由居民共同出钱,往往雇用穷愁无业、生活没有着落的人来担当。活跃于秦末的多位英雄人物,如张耳、陈馀、郦食其等,他们落难潦倒时,都做过里监门。
在古代社会,里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也是居民的共同生活场所。在里民的共同生活中,社和社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社是土地神,来源于原始的土地崇拜。对于安土重居的古人来说,社神是民间信仰的主神,社祭是乡里社会一年中的大事,春三月有春祭,祈求丰年;秋九月有秋祭,报告收成。祭祀社神,有固定的场所,也称为社,往往选取有枝叶茂盛的大树或者丛林处,有的还建有土墙或者祠堂,筑有祭坛,称之为“社坛”。
里中祭祀社神时,一里之人,共同参加。他们共同出资,预备酒肉食物,作为祭品献供。祭祀完毕以后,他们将祭品分享于众人,于是一里之人宴会饮酒,神人同乐。远古以来,神人同乐的社祭,不但是乡里社会庄严的祭日,也是盛大的节庆宴乐:质朴的先民们,或者是杀鸡屠狗、扣瓮敲瓶相和而歌,或者是宰羊椎牛、击鼓撞钟投足而舞。至于富商大贾们襄助的大社,鼓瑟吹笙,娼优百戏,更是盛况空前。有诗说得好,“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古风犹存的唐代诗文,依然传递出秦汉社祭宴乐的欢乐陶醉。
因为社祭是里中的大事,主持社祭的人往往是里正,或者是里中德高望重的长老。社祭是共同出资的公众活动,祭祀后祭品的分发零细琐碎。如何能够公平合理、乐一里人之心,最是操心费神,格外需要精明的人来周到处理。史书上说,库上里中举行社祭,祭祀后分发祭肉时,陈平被推举出来主刀。陈平分肉,公平得体,切合上上下下利益,得到众人的欢喜。里中的父老对陈平评价甚高,称赞他“善为一里之宰”。有心的陈平听到后感叹地说:“呵呵,如果让我来宰割天下也将如同分肉一样。”
户牖乡距离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不远,东汉以来被编入东昏县、划归陈留郡。东汉末年著名的文人蔡邕(女诗人蔡文姬的父亲),曾经为陈平主持分肉的库上里神社树碑,留下有《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铭文。其文曰:
惟斯库上里,古阳武之户牖乡也。秦时有池子化为丞相。汉兴,陈平由此神宰,遂相高祖克定天下为右丞相。孝平之世,虞延为太尉。延熹中,平曾孙放为尚书令。以宰相继踵,咸出斯里。虽有积德修身之政,亦斯社所相。乃树碑颂之。
碑文是说,如今的库上里,就是从前的阳武户牖乡。秦国的时候,池子化做过丞相。汉王朝兴起,陈平在该神社主宰分肉,后来辅佐高祖刘邦克定天下,出任右丞相。西汉平帝的时候,虞延出任太尉。东汉桓帝延熹年间,陈平的曾孙陈放出任尚书令。这些先后继踊的宰相们,都出身于库上里。他们的涌现,虽说是积德修身的政绩所致,也离不开库上里神社的福佑之助。于是树碑颂记。
秦国丞相池子化不见于史书记载;陈平、虞延、陈放都源出于库上里。这种情况,用今天的话来说,县城同一条街上,两王朝数百年间,涌现了四位总理,当是何等荣光和神奇。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陈留一带,古来是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地方。2008年8月,我为寻访郦商兄弟的踪迹走访陈留,在田间的玉米丛中寻得蔡邕的坟墓。蔡邕是陈留人,算是陈平的同乡,他为库上里社碑撰写铭文时,“陈留人杰地灵有风俗,库上里林深社福有传承”的古风旧貌,依然历历若在眼前。
(作者单位:日本就实大学)
载《文史知识》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