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有益启示
——评历史连续剧《上书房》
冯佐哲
最近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雅迪星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正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的47集历史连续剧《上书房》,比较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故事性有机融合,使其凸显励志片的特质。从创作角度来说,它充分吸取了古典文学《红楼梦》中对人物的塑造,“在不失故事戏剧性的前提下,充分在人物的感情上下功夫,实现引古典而出新的效果。”
《上书房》通过清初在宫中建立“上书房”这样的皇家学校,培养教育皇子皇孙心志品德、学识能力,以及弓箭骑射等“文治武功”的统治本领,以期达到其江山永固,长治久安的宗旨,重点描述了乾隆皇帝青少年时期在“上书房”学习读书的故事。该剧虽然在剧情、人物上有不少虚构和与史无徵之处,但是确实反映了清宫“上书房”在教育皇子读书、习武等方面的某些真实情况,着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为本的角度来编织故事,这对于今天青少年修养品德、立志读书、刻苦学习,确实具有教育、启迪与借鉴意义。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不但要有丰富的经济物质基础,而且还要具备优秀的精神文明与人才储备;不仅要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国防力量,还要具备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与优秀的文化底蕴。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是在她自身既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变化、创新和发展起来的。诚如作家梁晓声所言:“将文化边缘了的国家或民族,肯定难以强盛,。即使强盛一时,终也不会长久。”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优秀文化传统,她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优秀文化遗产,因此一定要倍加珍惜、爱护,发扬光大,使其血脉相承,始终保持其鲜明的个性与独立的品位。因此,我们今天必须大力发掘、提炼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中,有益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优秀东西,并科学地扬弃其中的糟粕。同时要通过一切手段(包括广播电视),宣传、普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皇子读书相当辛苦,据说他们每天早晨寅时(3—5时),就要到“上书房”学习,虽严寒酷暑不辍,先学习满文、蒙古文等,然后学习汉文。师傅往往在卯时(5—7时)教课,一般要到午时(11—13时)方散,有时要到未(13—15时)正二刻或至申时(15——17时),因为下午往往还有骑射等课程。元旦免上学一天,除夕及前一日到己时(9—11时)结束;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各放假一日。皇帝还经常光临“上书房”,进行检查、督促,其严苛程度可想而知。由此可知,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之严格,与前代“皇子出阁讲学片刻即归,徒以为饰观者,真不啻霄壤分也。”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曾有生动的描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拉(满语,汉译为“闲散人员”在内府供役者)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等,薄暮始休。然者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由于清朝统治者重视皇子读书、习武,并注重从中借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故清朝多数皇帝、皇子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
正是由于清朝比较重视读书教育、严格训练,因此一般说来皇帝、皇子多通经史、诗赋与书画,特别是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等几代皇帝都是在成人之后,才登上大宝的,故一般说来他们都是具有较深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
近年来在全国兴起的“国学热”、“读经热”,以及在各地纷纷开设“私塾”、“国学馆”、“孔子书院”等,加强德育教育,向青少年灌输传统的价值观,讲授什么是正确的做人之道,反映了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与回归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代学校教育的缺失与不全面,理应及时补上这一课。鲁迅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即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立论,昭示国人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这一点,至今对于我们仍具有宝贵的价值与深远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剧《上书房》的现实启迪意义,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