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城的意义指向及其所体现的边疆意识
得胜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明代大同以北重要关隘。明隆庆年间,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化敌为友,在得胜口设马市,这里不仅成为边关人员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成为蒙古族与汉族进行物资交流的主要场所。 长城本身的位置是固化的,位置固定的长城是否可以作为边界呢?“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一个固定的边疆,包括一......
-
〓 对北魏均田令的一些分析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五章
一均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大的田制之一,也是全世界田土制度史的一个重要范例。但是,产生这样一种制度的根由是什么呢?要谈清楚这一点,怕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先从传统上看。井田制度是不能恢复的了;几次企图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井田的举措,也都失败了。曹魏的屯田制太峻急,可救一时之急,不可以持久;西晋占田制,遭遇到民族纷乱的严重干扰......
-
〓 试论我国中古自然经济及其下的田制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四章
一请允许我把话说得稍稍遥远一点。假如我们用宏观的眼光,看我国历史上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后八世纪这一千四百年历史的话,它似乎恰好可以分为两段,每段七百年,以公元后一二世纪之交作为它们的分界点。前一段七百年,是货币和交换行为最初发展、逐渐泛滥以至收缩、停滞的年代;后一段七百年是自然经济发展、居社会主尊地位,并且最后又被货币......
-
〓 中国古代城市排洪防灾解析与借鉴
世界文明大都是缘水而起的,如起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两河文明,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相应地,古代建城也自然沿河选址,以水为邻、依水而建自然佳处颇多,然而也不免有一定的隐患。古人有很多与城市水患斗争的例子,甚至也有为躲避水患而迁都的。如商代第十二位君王河亶甲立,是时嚣有河决......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后记
本书是一部以蒙古的生产、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传统蒙古社会的著作。现在到内蒙草原去旅游,越来越看不到传统的东西,传统的生活场景往往是故意做给我们看的。传统的蒙古社会当然有必要进行研究,但我有心研究蒙古草原的生态与社会问题是无意的。1992年,我在南京农业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时就对生态史感兴趣。生态史的研究往往要寻找生态......
-
〓 大唐帝国的崩溃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六章
第六章大唐帝国的崩溃与运河宪宗元和年间以后,运河对于南北的连系又渐渐由密切变为松懈,其后更完全失却它的作用。在唐末运河不能把军事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连系起来的形势下,大唐帝国遂跟着本身力量的丧失而整个崩溃下来。宪宗死,穆宗立。穆宗长庆二年(822—823),久已停止的汴州军乱又再死灰复燃[1];在过去不像汴州那样常常叛变......
-
〓 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林牧分布编》之一
黄土高原的形成远在有史以前。自形成之后,自然的作用仍在不断演变之中。有了人类从事生产的活动,在自然的作用之外,又复增加了人为的作用。这就更促使黄土高原的面貌不时有所改变。迄至现在,若干地区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甚至与原来的面貌迥然不同。黄土高原既有农业,又有牧业,也曾有过广大的林区。追溯历史渊源,这里的农林牧分布的地区因......
-
〓 食的进化——社会史话之三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八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没有见到有一件能够像食那样引人开心的,而人类为了食的问题,也不知演出多少的悲剧,这就可以说明食对人类生活的重大了。不过人类生活的发展,是“由阶梯的下层,开始其生活的进程。并且借实验的知识之徐徐的累积,从野蛮状态而上达于文明之城”。【1】因此,关于食的文化——食物的范围与其烹......
-
〓 闽南文化的双重性特征
笔者在研究“闽南文化的传承与海西社会发展”这一课题时发现,闽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内陆化、本土化和异域化的复杂历程,最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双重性。闽南文化双重性的表现闽南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发展出来的地域文化。追崇主流和超越传统的有机磨合,铸就了闽南文化对中华文化传承和拓展的四个特质。1.一统性和草根性并存。......
-
〓 对“大水荒”以往成因的否定和“社会制度成因”的提出
——《制度性干旱》第二章
为什么中国北方会在短短20年内水源全面枯竭?各种学说虽莫衷一是,但主流的观点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降水减少,气温增高;2、工业与城市用水增多;3、森林植被减少。“雨下少了,水用多了,自然就缺水了”,答案多么“简明”啊!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难免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本文认为这些因素不仅不......
-
〓 中外学者剖释苏联解体——苏联解体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选辑
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李慎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巨大逆流、灾难和反动,是人类历史发生的大曲折、大逆转。第一,苏联解体给俄罗斯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1.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急遽下降,现代工业大国变成原材料附庸。2.社会领域:分化混乱、人口锐减。3.社会治安领域:犯罪猖獗﹐罪犯逍遥法外。4.国家职能领域:严......
-
〓 “国家”驾驭“社会”的政治术
过去我们习惯于用大而化之的语言来概括中国历史的特征,例如“长期停滞”,例如“东方专制主义”。由于近几十年史料广泛开发,社会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地区社会史乃至宗族、家族史的研究,已经从对中央政权的过度关注,转而深入到考察城、镇、乡的社会场景,人物的考察也从皇帝为首的政治精英扩展到士、农、工、商等平民阶层。眼睛由上向下,“......
-
〓 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历史形成
南海疆域是在中国人民对南海认识以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中国历代文献中所记录的南海地名,对我们考察中国南海疆域的历史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一、从“涨海”、“珊瑚洲”看唐代之前中国人民对南海的认识和活动范围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活动。随着航海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及......
-
〓 洱海区域城市人口分析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五章第二节
第五章大一统政权下洱海区域的地方城市二、洱海区域城市人口分析(一)对云南城市人口定量研究的起点对古代城市人口数量的研究历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难点就在于古代文献资料的缺乏和记载的模糊。比如,关于人户数量的记载常常过于笼统,如没有城乡户口的分类记录,通常只记载某某府有多少多少户,多少多少口等等,使研究者根本无法区分其中何......
-
〓 划分蒙古族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绪论第三节
第三节划分蒙古族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一、划分蒙古族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首先要正确划分该民族社会发展阶段。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找......
-
〓 洱海区域地方郡县城市的确立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五章第一节
第五章大一统政权下洱海区域的地方城市【1】一、洱海区域地方郡县城市的确立本文所说“郡县城市”的概念,是借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划时代事物——郡县制度的概念。“郡县制”出现后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中央对地方改行新的管理方式——行政层级管理。这样,过去那种以血缘亲疏确定大宗、小宗的等级进行统治的落后方式被取缔了。......
-
〓 再生产的近代知识:中国语境
道光十八年(1838),美国人高理文(即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出版了一本题为《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的书,旨在向中国士人介绍位于地球另一半的新大陆的政情风俗。这也是第一本用汉语撰写的美国历史著作。在该书第十一卷《工作》中多次出现“知识”二字,作者认为,一国之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三个要素:劳动......
-
〓 四川凉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来看,凉山地区的现代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原因是当前人们举措失当造成的,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历史时期人为活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延续。 人是环境的承受者,也是环境的缔造者,自人类产生以后,环境随之发生着相应变化,因此人类自身变化也是促使环境变化的一个因素。以人口变化与森林变迁为例,西汉凉山地区人......
-
〓 四川:僰文化属于大夜郎文化圈
——访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80 期3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夜郎在何方?”一些学者提出“大夜郎文化圈”概念,认为夜郎文化覆盖西南地区多地,范围广阔。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等学者还指出,四川的僰文化与夜郎文化颇有关联。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谭继和先生。《中国社会科学报》:“夜郎自大”的典故广为流传。......
-
〓 生存还是死亡?——崩溃的海河——《制度性干旱》第六章
一、华北喝断了黄河、喝干了海河、喝尽了地下水和黄河相比,海河流域的水荒更加惨烈。若黄河流域的水源环境尚且属于恶化,而海河流域的水环境则已经崩溃。人们分别用“有河皆干”、“华北底下空荡荡”来描述海河流域的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被采空的悲惨局面。我们可以通过与黄河流域的对比,来认识海河流域水源危机的严酷。1998-2005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